田壩大院 鄉村富裕生活範本

  • 来源:中国怡居
  • 关键字:田壩大院
  • 发布时间:2015-10-08 11:41

  國人的處世哲學,富足時一定是不斷地擴張自己的庭院,以便關起門來,一家人過著其樂融融的小日子。哪管世間風雨飄搖,只守著自己「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椋,桃李羅堂前」的生活,祖祖輩輩、開枝散葉,就這麼傳承下去。

  坐落在雙江鎮北街田壩外的田壩大院,是雙江鎮上占地最大的建築,曾經是雙江楊氏首富楊守魯的宅院。於光緒十六年(一八九〇)落成後,已歷經一百多年的風雨。如今,此處已是人去樓空,但屬於舊式鄉村的富裕生活氣息,依舊散落在大院的樓閣亭台之中。

  庭院深深深幾許

  和中國其它傳統民宅一樣,田壩大院的選址也注重與自然的和諧和對風水理念的追求,講究以人為本、天人合一。

  據《楊闇公故里雙江鎮》一書記載:「田壩大院面對著涪江岸邊的古寺,四周四野鋪展開闊,前面小溪涓涓環流」。這樣背山面水的居所,正是人們常說的「風水寶地」。

  而重農輕商的中國人自古向往山水耕讀的境界。舊時國人出身於「耕讀世家」,是值得引以為傲的資本。田壩大院的主人楊守魯便想追求這樣的生活方式,讓有情的「意」與有形的「境」天然的結合起來。因此,大院種植了各式植物來借景、造景,營造與自然環境渾然一體的「移步換景」的畫幅。

  穿行在田壩大院之中,只見天井的臘梅、葡萄架如今依然生機盎然。關於臘梅還有個神奇的傳說:在楊尚昆去世的當年臘梅突然枯死,等到他的骨灰回歸雙江才重新生芽。據當地人回憶,當年田壩大院的後花園還種植有「建蓮」五百棵,不過如今已經看不到了,後花園裡只餘下些生命力頑強的草叢樹木,仍然生機盎然。還有院中老井邊的古槐,至今仍在雙江人口中流傳著傳說:宅院的小姐和家中的馬夫產生了感情,為了真摯的愛情兩人相約私奔,但卻被抓了回來。馬夫被處死,小姐投井自殺。古槐感念這番愛情便從此向著院外生長,以至於擠壞了院牆。見到這棵古槐的人,無不欷歔這段悲烈的愛情故事。

  大院主人楊守魯的祖上,自「湖廣填四川」時遷至潼南,因此整座大宅院保留有某些江南建築的風格;又因為本地的地形、氣候特點,宅院又兼有巴渝民居的建築風格;楊守魯還曾官授資政大夫(正二品官銜),因此在修建自家宅院時,他有資格使用官宅形制規格;這使得田壩大院蘊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和高度的建築藝術價值。

  田壩大院的佈局方正規整,屬於前堂後寢式的宮室式宅院,即由前部的廳堂和後部的內宅組成。這樣大規模的清代宮室式宅院,重慶及四川乃至西南地區都僅存此處了。中國著名建築專家梁思成曾在土改時考察過這裡,贊譽它為「民族的瑰寶」。

  因為中國人崇尚「中庸之道」,因此在修建宅院時,也特別注重中軸線的「尚中」,田壩大院宅院的中部就有一條明確的主路院落構成建築的主體。這樣的設計,讓宅院充分體現了中國人的審美意趣和哲學思想。除了縱向貫穿的主軸線外,田壩大院的設計頗為有趣,入口處的左右倒座和前方的小天井,各自形成了軸線關係,而且兩部分倒座的前方還各有小水池,在與整座宅院對稱的格局中,又形成了自成一體的小格局。

  田壩大院共有五進。首先是由臨街影壁牆和倒座相圍合而成的院落。在倒座之間,有宅門兩道,由此可進入宅院。通過宅門後可見正廳。正廳為主人待客之用。站在如今空曠的正廳,仍能感受到當年此處高朋滿座、人聲鼎沸的情形。

  穿過明間後簷柱處的六扇屏門,便可進入到田壩大院的內宅。與其它純居住型宅院不同,田壩大院在正廳與正方之間,還有一個過廳。它增強了正房的私密性,也更能體現出富貴人家所追求的「庭院深深」的意境。

  穿過內宅的過廳可到達田壩大院中最重要的建築——正房。正房為五開間,其明間內設有供桌以作供奉先祖之用。當地人把祭祀祖先的明間成為「堂屋」,這裡是不允許做天花板和樓層的,因為在祖先「頭上」走動便會被視為對祖先的「不恭敬」。

  在正房左右稍間的前部,是兩部雕刻精緻的木樓梯,通往正房之上,據說是小姐房。閣樓內部狹小昏暗,是宅院中最為隱秘之處。

  我們常常從一些古詩詞或者小說中想象繡房的模樣。可真的等見到當年小姐居住的閣樓,卻不禁有種毛骨悚然的驚嚇:那些未出閣的日子,是怎樣在這麼個不見天日的空間裡,數著簷瓦,望著惟一能看到天空的明瓦渴望自由?

  在宅院院落的東西兩側,都有由四進小天井相連而成的側院。此外,在宅院入口處的兩排倒座前,也各有一個小天井。這些小天井內的房間多作書房、臥室及下人房。

  雖然已經人去樓空,但行走在這座構造嚴謹、等級森嚴的院落中,也讓人不由發出幾聲「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感慨。

  雕梁畫棟的低調奢華

  田壩大院修了十二年,修好之後又聘用工匠雕飾了三年。這樣的大工程聽者不禁咋舌,這不僅需要主人有相當的財力支撐,還需要主人在當地具有相當的勢力。

  作為雙江楊氏家族的族長,楊守魯襲祖上餘蔭,在雙江及周邊地區廣置田產,並掌管著「楊三泰」老字號,不但壟斷了雙江的鹽米生意,還在重慶、上海乃至香港經營著棉紗匹頭,是雙江響當當的名門望族。這樣想來,用十五年來完成一座精美的大院就順理成章了。

  雖然歷經了百年風雨、戰亂、動蕩,但田壩大院仍然基本保存完好。仔細端詳宅院的圍牆、磚瓦、屋脊、門窗、護欄,還能依稀透露出當年的奢華,玩味出主人楊守魯炫耀身份、光宗耀祖的心態。

  田壩大院的屋梁,並未單純採用傳統抬梁式或穿斗式建築技術,而是對這兩種構架進行了靈活的組合與利用,形成了中部為抬梁,兩側為穿斗的屋架結構,既充分發揮了抬梁式構架的優點,又具有了穿斗構架的優點。

  在田壩大院,裝飾可謂是無所不在。大院屋頂正脊高聳,兩末端有魚尾翹卷(名「正吻」),橫脊上疏列仙人、荷花等「討喜」圖案。

  宅院中的隔扇、漏窗形式多樣,「步步錦」、「冰裂紋」、「六方菱花」、「正搭斜交」……

  凡是象征吉祥寓意的圖案在田壩大院的隔扇、窗欞上都能找到。

  特別是後廳正中兩柱的圓形撐木上雕鏤的「雙獅解帶」和「雙獅戲繡球」,不僅做工精湛絕倫,還用諧音「獅」通「事」來寓意事事平安。

  宅院內處處可見的「福祿壽喜吉祥如意」等吉利文字和「五蝠捧壽、子孫萬代、萬字不到頭」等及動物花草、歷史故事、戲劇人物等多種圖案,無不將主人祈望吉祥如意的心思暴露無遺。

  宅院的豪華和氣派從它的不同的建築方式上也能充分體現。木雕、磚雕、石雕,各種材質皆有運用;透雕、立體雕和淺浮雕,各種技藝均有表現。

  除了雕花,在田壩大院的正廳和正房的正梁上都施有彩繪,這使得梁架更為華麗。

  站在高處俯瞰田壩大院,宅院的屋頂皆為灰瓦鋪就。雖然大院主人因為不敢逾越形制,而使用更加鮮豔的色彩來裝飾屋頂。但仔細觀察,會發現宅院屋脊都有極為精美的裝飾物。比如位於正房屋脊上的「山霧雲」,雕工細致入微、圖案既賦予吉祥又寓意深刻。還有屋頂邊緣如意狀的滴水和扇形的瓦當,兩者相互間隔,在屋面的邊界形成了極強的韻律感和節奏感。

  而作為建築重要組成部分的柱礎,也是田壩大院裝飾精美的典範。宅院中,柱礎的形式多樣變化,不僅有方形、六邊形、八邊形、圓鼓形這樣的簡單形狀,在正廳和正房的簷柱較為明顯的部位,則採用了複雜的複合式外形。這些複合式柱礎更是造型獨特,上面的雕刻精美複雜,多刻有卷草、花卉等題材的裝飾圖案。

  因為清末時雙江鎮匪盜猖獗,出於防禦的考慮,田壩大院四周都建有高大的院牆。這些院牆雖然高大厚重,但在主人的精心設計下進行了裝飾。院牆頂部都有著牆帽,牆帽用磚做出疊澀,一些重要的牆帽上還嵌有瓷片,飾之以回紋、雲紋等圖案。在為數不多的牆體開窗中,採用了富於變化的窗洞形式,與厚重的牆面形成鮮明對比,打破了院牆的單調感,巧妙地豐富了院牆的造型。

  當然了,像排水孔這樣的細節被處理成錢孔的形狀,除了美觀更是表達了主人「財不外流」的心態。這些疏密有致的裝飾手法隱藏在田壩大院的每個細節中,讓這座西南地區少見的清代宮室式大院充滿了低調的奢華。

  堅守著滄海桑田

  田壩大院臨街的駝峰山牆將宅院和街道分割開來。據當地老人說,這是用特製的厚青磚加精選的糯米、石灰、黃泥等砌成的,非常的堅固耐用,在當時可以抵擋來犯之敵。在民間,修這樣完全可以作為軍事用的堅固民居圍牆,在國內非常的罕見,這可以說是民間民用防禦的圍牆極致。可圍牆修得再堅固,也無法阻擋歷史前進的腳步。

  大院的第一任主人楊守魯一九一九年客死他鄉,第二代主人楊雅魯一九四一年相傳患「花柳病」病死雙江。田壩大院的輝煌隨著楊家後人的飄零顯出了衰敗。

  解放後,這處大院被收為國有,是解放軍某部的營房。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部隊搬走後,由當時雙江鎮上的派出所與教辦共同使用。在一九八六年評為重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文管所接管,直到二〇〇〇年,在全國引起巨大轟動的紅岩魂巡回展覽落戶雙江,才得以將大院內的單位徹底完成搬遷,並對外開放,供群眾參觀。

  現在的楊氏民居在全國有很高的知名度,有許多的電視劇在這裡拍攝:《故鄉的足跡》、《淩湯元》都曾以此作為拍攝地。還有不少的導演看中了這個地方,說這樣的規模完全可以拍攝《紅樓夢》中的大觀園。

  現在,田壩大院已經成為研究歷史文化和建築藝術的寶貴文物。隨著進一步對此處進行古建維護和開發,田壩大院的價值會越來越被世人熟知和認同。

  文/張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