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體制改革与文化產業發展
- 来源:中国怡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文化體制,文化產業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3 11:47
文化體制是指適合於文化發芽、生長、壯大的生態環境;國家法律、法規、政策;以人為本的人文文化、道德、信仰、素質、素養、教育與民族核心價值觀,這些構成了文化體制的四要素:陽光、空氣、水分、養料。
二〇一四年我國文化產業總產值超過三點九萬億元,占GDP比重大約為百分之二點四三。而美國占GDP的比重為百分之三十一,英國占GDP總量的百分之十六點二,日本是百分之二十左右,韓國高於百分之十五。美國、英國、日本、韓國在文化產業發展方面做得比較成功,美國的好萊塢、NBA籃球賽、英國的文化創意產業、日本的動漫產業、韓國的韓劇都在全世界享有比較高的聲譽和品牌。
我們今天被教育的世界史,是支持歐洲中心論的西方史學家自己編撰的,他們是以歐洲文藝複興為世界近代文明的開端,以大航海時代、宗教改革、啟蒙運動、民主革命作為歐洲,成為世界中心的基調。顯然他們並不想承認中國人在歐洲文明之前已經擁有超過他們幾百,幾千年的科技文明存在,更不想承認正是他們入侵過的東方世界開啟了他們應以為傲的近代歐洲文明史。
在美國普立茲獎獲得者紀思道、伍傑芳所聯合著作的《東發騫雷》這本書裡,他們舉出了無數的中國科學發明應用列證,說明中國是如何巨大影響了全世界發展。沒有嫁接中國三千年的成就,就沒有今天世界的文明。沒有宋元明朝的航海造船技術,就沒有所謂的西方大航海時代,沒有春秋魯班齒輪水泵車,就沒有一系列工業生產設備,沒有宋金時期的成吉思汗帶到歐洲的紅衣大炮就沒有往後入侵中國的堅船利炮了。從精確的充滿天文學意味的壁畫,到油畫的透視數學計算,到航海圖的繪製方法和定位習慣,到天文曆法的測量計算方法和工具,到數學、幾何的知識,到地球並非宇宙中心的發現等等,這種種新思維無不與中國的《授時曆》、《數畫九章》和當時中國已經有的發明和科學技術、倫理方法有著驚人的相似。
然而不論是否真的抄襲模仿,達芬奇和他的支持者美第奇家族對於文藝復興,乃至整個歐洲文明的進步都起到了強力的推動作用。組合幾千年悠久文明的中華民族與古羅馬帝國衰落後歷經千年停止剛剛興起的歐洲產生劇烈碰撞,中國人的理性科技知識就像是種子,落入了肥沃土壤,兩者的結合催生了文藝復興的發芽和成長,目前為止,可惜的是中華文明的影響從來沒有受到歐洲中心論學者的重視。
對現有的以西方為中心論的世界文明、文化發展史,要正本清源,還中國文化、文明在世界文明歷史上應有的地位和作用。這是我們每一個從事中國文化復興的工作者責無旁貸的擔當與使命。
中國文化復興為什麼要有信仰
我所說的信仰,與宗教信仰是有區別的:科學是它依循著客觀規律的邏輯,始終在不斷推進,永無止境;哲學是個「?」,它不斷地追問事物的本源,永在求索;而宗教則是個「!」,它不告訴你「為什麼」,就告訴你「是什麼」,強調的是「信」,是「信則靈」。
精神信仰介於科學信仰、宗教信仰之間,從一定意義上說,是一種把科學信仰和宗教信仰的長處結合起來的信仰。總體上還是屬於「在沒有充分的理智認識足以保證一個命題為真實的情況下,就對它予以接受同意的一種心理狀態」。
但精神信仰可以是科學的信仰,它要朝著理想前景前進;又是要不斷通過哲學思考進行論證和不斷通過實踐來證實的信仰。實踐需要過程,哲學思考也可能難以一步到位,但由於它的基本方向是科學的,這種情況會在實踐的進程中不斷改進,對其理智的認識會在實踐進程中不斷充實和完善。一時的「沒有充分的理智認識足以保證一個命題為真實的情況」,絕不是否認長遠的科學信仰的理由,無神論不等於「無精神論」。
沒有宗教信仰不等於沒有信仰。不怕鬼不等於不需要心存敬畏。今天我們說重塑信仰,不是指回到狹隘的宗教信仰,而是重塑廣義上的精神信仰。如何尋找到全民族的、契合當前時代特征的價值觀、世界觀,才能不讓信仰成為空談呢?貫穿個人、家庭、種族、社會的基本價值衝突,跟信仰緊緊聯繫在一起的,就是「公」與「私」的矛盾。公」與「私」的矛盾,可分成八種狀況;大公無私是聖人,公而忘私是賢人;先公後私是善人,公私兼顧是常人;私字當頭是小人,假公濟私是痞人;以公肥私是壞人,徇私枉法是罪人我們講信仰,就是要向往聖人,學習賢人,提倡善人,提升常人當然也要教育小人,揭露痞人,改造壞人,懲治罪人。當然是做「常事」,說「常理」。做「常事」,就是勤勉做事,平實做人;說「常理」,就是奉行的價值觀不宜要求過高,只能「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把崇高的信仰和每個人對現實利益的追求,把集體主義和個人追求對接起來,把先進性和包容性統一起,工業四點零與文化四點零除了相應的體制、機制外,更需要了解熟悉掌握和規劃運作四點零版本的中高端文化專才,這需要國家和地方政府,進行針對性的引進與培養相結合的人本資源培育發展戰略。
在推動中國經濟向智能型和高科技發展轉型的過程中,中國政府頒布的「中國製造二〇二五」行動綱領是對常規的「五年規劃」的一個補充,是為了一個更長遠的發展。在建設智能型網絡經濟的過程中,「中國製造二〇二五」戰略除提出了十個重點發展領域,也強調了社會相應的進步,以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所以,該戰略計劃的目標是宏偉的。
「中國製造二〇二五」是一個工業發展轉型戰略,而德國「工業四點零」是一個未來工業技術發展的藍圖。「中國製造二〇二五」是中國在「工業四點零」之外的另一個選擇,這個戰略計劃的內容要遠遠比「工業四點零」豐富,是對其他工業化國家的一個「戰鬥宣言」。如果中國順利實施這個計劃,那麼,在尖端技術領域,對德國來說,中國將是站在同一高度的競爭對手。
同樣,中國文化四點零一旦經過二三十年的成長並實現的話,那將全部覆蓋美、英、日、韓、印度等世界所有文化。成為世界主流與先導的文化。那時,文化產業占GDP總量應達到百分之三十八左右。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因為,到那時,中國擁有的不僅僅是價格優勢,而且也會製造出和德國一樣高質量的產品。和美國一樣的大眾流行文化,和英國一樣的高雅文化,因為現代文化文明的基因與源泉來自於我們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與深厚的歷史沉澱。西方文藝復興與德國的「工業四點零」概念對中國國內有關文化復興與發展現代化和增強競爭力的討論起到了關鍵性的指向作用。
以人為本
注重人文主義精神培養
有人告訴你「犧牲你個人的自由去爭取國家的自由」,可是我要告訴你為個人爭取自由就是為國家爭取自由,爭取個人的人格就是為社會爭人格。真正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一群奴才建立起來的。「一個肮髒的國家,如果人人講規則而不是談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道德會逐漸回歸;一個幹淨的國家,如果人人都不講規則卻大談道德,談高尚,天天沒事兒就談道德規範,人人大公無私,最終這個國家會墮落成為一個偽君子遍佈的肮髒國家。」文化體制寬容,鼓勵創新,精英、大眾普遍認同與信仰人文主義。社會以人為本,政治為經濟和文化服務。
以人為本,注重人文主義精神培養,在現有的法律、倫理環境下,整個社會各階層包容、開放,並且是建設性的自由爭論,允許學術文化觀點思想爭論中的差異與犯錯。政治上開明,不設立思想理論犯罪。對事、對物、不對人。國民人文素質比較均勻,水凖較高,具有創新的精神與行動。謹慎樂觀的評估,中國需要幾十年的努力才能完成偉大的中華文化的復興,你我努力之。
周鴻軍 英國博鷹諮詢(上海)有限公司、上海靜茹軒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上海東方儒商促進會副會長,中國金盾網絡電視台文化頻道副主任,中國炎黃學會常務副秘書長,國內外多所知名大學DBA、EMBA戰略與品牌管理客座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