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國母 從宋慶齡在上海的園陵回顧
- 来源:中国怡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國母,宋慶齡,園陵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3 14:18
在台灣,「宋慶齡」這三個字曾經是一個不能提到的忌諱,當「三民主義」和「國父思想」被高舉學習的時代,中華民國的國父身邊的第一夫人,卻成為中國大陸人民口中的「國母」,在台灣變成不透明的影像,被擱置在層層幕後;正如同在大陸,蔣夫人宋美齡的形象,也曾扭曲變型到讓台灣人民傻眼。
解嚴之後,兩岸拉近距離,宋家三姐妹的形象透過歷史的還原,也漸漸恢復過來。就像陸客到台灣遊覽,對慈湖和蔣故總統士林官邸充滿好奇;台客遊上海,也有許多人被一車車載往在上海市西郊、虹橋路和吳中路之間,宋園路上的宋陵,以及淮海中路一八四三號「宋慶齡故居」參觀。畢竟,宋慶齡九十歲的人生中,就有五十年是在上海渡過的,她和她的妹妹蔣夫人宋美齡,現今在上海已同被高舉為舊時代上海女性的表率。
淮海中路一八四三號
八月下旬一個炎熱的午後,我們到上海市中心老區的西側,聽說要去「宋慶齡故居」,計程車司機不假思索,就熟門熟路的抵達這座距離上海市立圖書館不遠的歷史建築。
淮海中路原屬老上海法租界,這條現在被分成東、中、西三段的淮海路,原名「霞飛路」,曾是上海最著名的馬路之一。因為霞飛路兩側是法國梧桐夾道,建築特具法式韻味,向來是西方人及所謂高等華人居住地段;它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即以格調高雅、人文薈萃而享譽中外,是與巴黎的香榭麗舍、紐約的第五大道可相媲美的大街。
要找「宋慶齡故居」,附近最著名的地標性建築,就數那棟位於淮海路武康路口的武康大樓。這座蔣緯國曾經住過的公寓大樓,建於一九一一年,是十九世紀就以設計頂級建築著名的,匈牙利籍建築設計大師鄔達克的作品,全世界僅存三棟。
和武康大樓獨有的滄桑感和貴族氣質相比,隔街相對的「宋慶齡故居」,在淮海路上諸多歷史建築中,是絕對稱不上精雕細琢的華麗;那一片沿街灰牆,牆頭濃鬱遮天的綠枝,鐵鑄大門的門簷懸著「一八四三號」,黑底描金的「宋慶齡故居」牌字,襯托出的是周遭少有的寧靜和幽深。
筆直順著十數步的車道走去,在扶疏老樹的綠蔭後面,是一棟歐式帶閣樓的二層樓房,此樓建於一九二〇年,原是希臘籍德裔船東鮑爾的寓所,紅瓦白牆磚木結構,坐北朝南,共八間房間,總建築面積約七百平方米,去除屋後迴廊和前後進樓梯的面積,每層不到五十坪,其實未見寬敞。
小樓內部設計的十分簡約,正門前有個小門廳,進門是玄關、客廳、餐廳、書房。玄關有L型樓梯通往二樓,每間房都裝有壁爐。屋前屋後整個花園有將近二百多坪的面積,可以待客。小樓就座落在花園正中,以小樓為界,北面是一片大草坪,綠草如茵,南面是花園,幾十株香樟、雪松樹環繞著四周。
這座老房子歷經數手,後來落在上海聞人朱博泉手中,被當成交際會館,招待商界和文藝界電影界的人士。抗戰勝利後,此屋成為軍統局的招待所,蔣經國遷到上海以及當時美國經濟合作總署駐華代表等來滬時,都入住此樓。經國先生更一度以此樓為在上海的寓所。一九四八年蔣公發手諭,將這所當時市價為二千七百多萬金圓的住宅,配給宋慶齡。從此自至她去世,宋慶齡一直擁有此宅。
流金歲月風華已逝
我們前往參訪時,客廳正在翻修中,所以只能從後門門房處繞過客廳。一樓除了客廳、就是餐廳、書房,二樓是宋慶齡的臥室、辦公室和保姆臥室。由於老樹圍繞,樓下光線幽暗,客廳和餐廳的面積,都不比台灣三十多坪三房兩廳的雙廳設計來得寬敞,牆上懸著宋慶齡到蘇聯訪問時買的油畫,和一幅徐悲鴻送的水墨雙駿圖,不搭調的裝飾,對照著陳舊陷塌的老式大沙發,房間顯得更小,明顯的看出來屋主不事增華的低調作風。
整棟樓中最吸引參觀者注意的傢俱,應數二樓宋慶齡臥室中,一套杏仁色梳粧檯、五斗屜、臥床和大櫥四件套。整件的核桃木精雕花式,並用極細的藤木編織成片裝飾,編藤片上再飾以核桃木的浮花雕飾,經過九十年的流光洗禮,散發出蜜蠟般的光澤。這套精緻的臥室傢俱,是宋慶齡的父母宋耀如夫婦補送給她的嫁妝,它也是宋慶齡生前最為珍愛之物,見證了宋慶齡娘家對婚事從起初強烈反對,到最終認可的一段坎坷。
宋耀如曾是早期留美學生,他九歲時從海南島窮困的農村,投奔爪哇親戚,再由此渡海到美國波士頓投奔堂舅,以後當過學徒、工人、水手、杜克大學三一神學院留學生。他在排華法案通過的風潮中回國,最終沒有變成美國教會希望他當的月薪美金十五元的上海窮牧師,卻開了一家印刷聖經的印刷廠,發家致富。最後因印刷革命份子傳單,和孫中山先生結識,也成為國父最早期的支持者。
國父在廣州起義後,被清政府通緝時,宋耀如在上海租界的家,屢次成為孫中山先生的避難所和聚會所,據說宋慶齡兩歲時,就見過和她父親同年的孫中山先生。宋耀如是最早參加同盟會的同志之一,他後來把兒女送到美國當小留學生,經常寫信給他們,就是希望他們從小立志救國,將來為中國現代化努力以赴。
一九〇四年宋靄齡先赴美就學後,在上海中西女塾就讀的慶齡、美齡姐妹的感情,變得更親愛無間。一九〇七年她們的姨父溫稟忠,被派任清廷駐美留學生監督處長,十五歲的慶齡和十歲的美齡,就跟姨父乘船赴美,被安排到紐澤西州薩米特市就讀。最後倆人一起轉到南方喬治亞州貴族化世界第一所女子大學、衛斯理女子學院就讀;美齡在慶齡畢業後則轉到東北部麻薩諸塞州的威斯里女子學院就讀。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她們的中文名字,姐姐是宋慶林、妹妹是宋美林。等到宋慶齡一九一三年學成歸國,革命黨人先是託她帶信轉交孫中山先生,因為倒袁失敗,在日本流亡的孫中山先生,當時的英文秘書,正是先前已學成返國的宋靄齡。
年輕的宋慶齡在日本橫濱遇見父親和姐姐,一九一四年隨即在東京接任了大姐靄齡的職務,擔任國父的英文秘書。精通英語能幹的她充滿理想,喜歡寫作,被袁世凱通緝在日流亡的中山先生,則熱情的交流思想,傳授她所有有關革命的知識和救國心得。她父親埋在女兒心中所有的救國的熱情,和對英雄人物的景仰,在她追隨並照顧孫中山先生的時間一起爆發,這兩代留美學生跌入情網。
孫中山先生因革命在華被通緝,在國外為英國和東南亞各國驅逐,從一八九五至一九一一年間他在世界各地奔走籌款,宋耀如都是他的財源支持者和募款者,他對孫中山先生的財務和革命工作的艱苦狀況知之甚詳。倒袁的二次革命失敗後,看來中山先生前途惟艱,對於他和女兒談戀愛,宋氏夫婦顯然認為支持革命是一回事,做父母的卻不願讓愛女受苦。
一九一五年宋慶齡父母斬釘截鐵反對宋孫成婚,他們認為二十二歲的宋慶齡與當時四十九歲的孫中山年齡差別懸殊,孫中山先生已有元配,再加上宋家篤信基督教,而孫沒有宗教信仰,以致教會和眾家親友都反對這樁婚事。眾所周知,宋最後逃出反鎖的臥室,和孫中山先生投奔日本,在日本友人梅屋庄吉見證下完成婚禮,家族中只有宋美齡支持這份姻緣。
這段甜蜜婚姻只維持了十年,宋慶齡惟一的一次懷孕,也在廣州逃避陳炯明叛亂中流產,一九二五年國父就因肝癌去逝。終其一生,宋慶齡守寡了五十六年中,其中有三十三年,她不在北京辦公的時候,就住在這裡。
孓然一身向左傾
孫中山先生為革命四出募款,遭到各國政府驅逐,縱有協助也是包藏禍心,想要在未來的中國現代化中,享有特權和利益。這當然為國父理想所不容,到最後似乎只有十月革命成功、同為帝國主義所篾視的蘇維埃政府,還能和一九一七年孫中山先生靠軍閥在廣州成立新政府,維持善意。
一九二二年在廣州遇到陳炯明叛變後,恨鐵不成鋼,孫中山先生不但想藉助俄國革命經驗,更欲藉此振興國民黨,不過,他的聯俄聯共至容共路線,均是為了完成對三民主義的理想。他和蘇聯外交代表越飛的聯合聲明很清楚寫入「共產組織,甚至蘇維埃制度,事實均不能引用於中國」。基本上,孫中山思想裡有根深蒂固的反對仇恨鬥爭的觀念,他的反對社會不公,但是主張以節制私人資本、發展國家資本來避免壓榨,並不贊成社會內部的仇恨鬥爭。
一九二四年國共合作的失敗教訓,讓蔣中正與蔣夫人警覺蘇維埃政府並不懷好意,中共更是欲藉國民黨容共聯共,壯大勢力奪取政權。次年國父逝世後,已經開啟了左傾思想的宋慶齡,眼見列強侵凌中國並未稍緩,五卅慘案後,她堅持親俄容共聯共,並未獲得黨內的擁戴,而與蔣和妹妹宋美齡的主張日行日遠。寧漢分裂後她搬回上海,後來建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借力使力從事活動,幫助中共壯大。抗戰時她雖曾移居香港、再到重慶與蔣夫人共同抗日,勝利後隨國共鬥爭愈來愈尖銳,宋氏姐妹已勢如水火不相容了。
文革身心受創傷
因為宋慶齡以國父孫中山先生遺孀的身份,長期以來用她的影響力護持中共,一九四九年以後,她就被委任為政協副主席,人大代表等偏於象徵性的職銜,而從事兒童保育、與第三世界的外交等遠離政治實權的工作。這期間她多半住在上海,有事才往北京。儘管她曾經二次申請加入共產黨,都被拒絕,這是出於中共對統戰的需要,毛澤東始終認為,讓宋慶齡留在黨外,所起的作用更大。直到她九十歲臨終彌留之際,重複要求了三次,中共才批准了她的入黨,並加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
在上海寓所遠離權力鬥爭,宋慶齡雖然恰如其份的扮演著象徵性國母的角色,她的光芒雖力圖掩抑,仍然遮蔽和深深刺痛到真正的紅朝第一夫人江青,這份角色的宿命,為她在文革的遭遇埋下風暴。
一九六六年「文革」伊始,儘管身為總理的周恩來開了一份「應予保護的幹部名單」,寫下了十三位所謂「愛國民主人士」的名字,第一位便是宋慶齡。然而上海郊區一些農民,還是掘開了位於虹橋路附近、萬國公墓中的宋慶齡父母墳墓,她父親宋耀如和母親倪桂珍的骸骨被開棺爆屍。宋慶齡得知後痛哭,致電懇請周恩來處理,周恩來指示儘快修好宋氏墓地。宋慶齡獲悉上海民政局已妥善修復墓地,便自寬自解:「祖宗總算有個地方蹲了」。不過事情還沒完,到了八月,南京紅衛兵提出要毀掉孫中山銅像,又是周恩來得知後出面力保。
就算是她遠離權力中心的周邊事業,文革中也受到衝擊,為青少年爭福利的中國福利會,工作人員受迫害,在北京她所發行的中國建設雜誌遭到停刊,員工被迫自殺、下獄。她對於這些人身施暴和打倒的鬥爭憤怒不解,正如同她對好友劉少奇一家被迫害一樣,感到痛苦不堪。
由於「文革」折磨,周恩來最終積勞成疾,癌細胞逐漸擴散,與世長辭。宋慶齡得知,悲痛欲絕。她那時的處境維艱,可以由她主動將生活費退還政府可見一斑;當年領導人中工資最高的不是主席毛澤東的四百零四元八毛,而是宋慶齡。她那時領的是國家一級工資,每月五百七十九元五毛,另外還有三百元活動費,主席夫人江青的工資,一開始只有二百四十三元,九大後成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江青,工資才漲到三百四十二元七毛。所以文化大革命時,宋慶齡為明哲保身,趕緊將活動費退還了,她把收藏的藝術品處理掉,不敢再養喜愛的鴿子,把所有洋裝都送人,即使躲在上海家中彈琴畫畫作繡,也格外小心翼翼。
文革期間,外界瘋狂仇恨鬥爭,讓宋慶齡的生活一片空白,心境惡劣也讓她病痛纏身。此時一直陪伴她身邊的,惟有李燕娥這位十九歲就到宋慶齡身邊做保姆,一幹就是五十年的老工人。她一直忠心、精心照管宋慶齡的生活及家庭,孓然一身的宋慶齡把她當作自己的親人,同桌吃飯,喚她:「李姐」。李燕娥比她早兩年去世,宋慶齡就把她埋在父母親墳旁邊。
萬國公墓中長眠宋園
一九八一年宋慶齡因冠心病及慢性淋巴細菌性白血病,在北京逝世,遺囑將她埋葬在上海歷史悠久的「萬國公墓」所在的父母墳邊。上海市後來將此墳擴建成成宋慶齡陵園,列為大陸的國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萬國公墓初名薤露園,是清宣統元年(一九〇九年)十月,浙江上虞人經潤山在上海西郊(今虹橋路、滬杭鐵路西側)籌建,佔地一點三三萬平方米。民國六年,潤山之妻汪國貞在虹橋路南、張虹橋購地三點七一萬平方米,將園西移更名為「薤露園萬國公墓」,做為中西人士皆可安葬的公共墓地。作為名聞遐爾的上海一流公墓,墓葬者有清朝、國民政府的達官顯貴和西人富商巨賈,民國二十五年,魯迅逝世後,也安葬於此。「文化大革命」初期,公墓遭到毀滅性破壞,墓地成了工廠和菜園。後在周恩來親自過問下,拆毀的宋慶齡父母合葬墓得以修復。文革後修復的墓地,原本面積為一百四十五平方米,擴建後成為二百六十三平方米,宋慶齡安喪後再予改建成宋陵園,不再沿用萬國公墓的舊名。
陵園大道中部聳立宋慶齡紀念碑,宋慶齡漢白玉雕像則坐落在紀念廣場北部中央。雕像是大陸的名雕塑家劉開渠指導下塑成,採用宋慶齡最具風華的五十歲左右的形像,身著齊膝旗袍,髮髻梳粧,雙手疊膝,氣度風華。墓後為小山坡,遍植中山柏、龍柏、雪松等樹,四季長青。墓地四周環植宋慶齡生前喜愛的丁香、玉蘭、紫薇、杜鵑等樹木花卉、萬木青翠。以台灣旅客的眼光來看,宋陵構成奇特格局的是,宋慶齡父母宋耀如和倪桂珍合葬墓居中,宋慶齡墓則位於東側,與其平行的西側則是保姆李燕娥的墓,彰顯著李燕娥在九泉之下,仍在這個無產階級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土裡,佑護著宋的家族。
今年的八月上海雨降的特別多,總是罩在一片輕煙似的霧氣裡,宋陵飼養的數十隻白鴿,鴿群每天清晨,都盤翔在這片上海市最安靜的陵園上空,為周遭帶來一片祥和。宋陵之外,宋園路口則是一派繁華喧囂,虹橋路一帶正在翻修市容。文革已遠,老上海時代就是外僑集中居住的這塊虹橋地區,搬進來更多外國人和密集的台胞。在這裡,總算脫離仇恨鬥爭的一段歷史階段,宋慶齡九泉之下,應該會和她的妹妹宋美齡,含笑相偎而視了吧。
吳德里
前中央月刊總編輯、現任覺行雜誌總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