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360(第二冊)

  • 来源:中国怡居
  • 关键字:群書治要
  • 发布时间:2015-11-03 14:54

  唐朝貞觀初年,唐太宗李世民令諫官魏徵及虞世南等,自上始五帝,下迄晉代,一萬四千多部、八萬九千多卷古籍中,「採摭群書,剪截淫放」,整理歷代帝王治國資政史料,擷取六經、四史、諸子百家中有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精要,於貞觀五年(六三一年)編輯成書,計六十五部約五十餘萬言,取名為《群書治要》。「治要」,即治國必須遵循的剛要、理論與方法。該書不僅是魏徵向唐太宗進諫的重要理論依據,也是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的思想源泉和施政參考。

  《群書治要360》將《群書治要》中的嘉言按君道、臣術、貴德、為政、敬慎、明辨六大綱目整理成書。每個大綱中,又歸納了若干條目,對現代人的德行、修養、工作、學習、生活等都有著寶貴的指導和借鑒。

  參、貴德

  一、尚道

  八九 《彖》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卷一周易)

  【白話】《彖傳》說:觀察天象,可以知曉四季的變化規律;觀察社會的人文現象,可以推行教化而實現天下大治。

  九0 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豫之時義大矣哉!(卷一周易)

  【白話】天地順應自然規律而動,所以日月運行不會失度,四季輪轉沒有誤差。聖人能夠順應人的天性而動,則刑罰清楚簡單,萬民服從。豫卦所蘊含的「順天而動」的義理是多麼的深遠廣大啊!

  九一 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卷一周易)

  【白話】坤卦六爻皆陰,至柔,但一有所動便顯示出剛健的特性;它的形態是至靜的,但具有方正的德性,含養萬物而德化廣大。坤道是如此的柔順,它總是順承著天道而行,隨著時節運轉不息。

  九二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卷一周易)

  【白話】聖明之人,他的道德像天地一樣覆載萬物,他的聖明如同日月一樣普照萬物,他施理政事像四時一樣井然有序,他示人的吉凶禍福如同鬼神一樣奧妙無窮。他若在天時之前行事,天不違背他;若在天時之後行事,也能奉順天道運行的規律。

  九三 子曰:「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卷一周易)

  【白話】孔子說:「上天所輔助的是能夠順從正道的人,人們所扶助的是篤守誠信的人。按照誠信的要求去做事,而時刻不忘記順從天地之道的人,能夠從上天得到保佑,吉祥而無不利。」

  九四 夫道以人之難為易也。是故曾子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懼而無咎。」然則愛與惡,其於成孝無擇也。史鰍曰:「君親而近之,至敬以遜;貌而疏之,敬無怨。」然則親與疏,其於成忠無擇也。孔子曰:「自娛於檃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以善廢而不邑邑,蘧伯玉之行也。」然則興與廢,其於成善無擇也。屈侯附曰:「賢者易知也,觀其富之所分,達之所進,窮之所不取。」然則窮與達,其於成賢無擇也。是故愛惡親疏,廢興窮達,皆可以成義。(卷三十六屍子)

  【白話】若循著道義來做事,就能使那些別人覺得困難的事情變得容易。曾子說:「父母疼愛自己,心裡高興而不忘父母恩德;父母討厭自己,則戒慎恐懼不惹父母生氣。」既然如此,那麼不論父母喜歡還是討厭自己,對於自己成就孝心來說,沒有什麼區別。史鰍說:「君王親近自己,就禮敬而恭順;君王疏遠自己,就恭敬而無怨。」既然如此,那麼不論君王親近還是疏遠自己,對於自己成就忠誠來說,沒有什麼區別。孔夫子說:「在自我矯正中感到快樂,嚴格要求自己而不苛求別人,有才德而被廢置不用,卻能不鬱鬱寡歡,這就是賢人蘧伯玉的德行。」既然如此,那麼不論被舉用還是被棄置,對於自己養德行善來說,沒有什麼區別。屈侯附說:「是否賢德很容易辨別,只要觀察他富裕時如何分配財富,發達時舉薦什麼樣的人,窮困時如何拒絕外面的誘惑。」既然如此,那麼不論窮困與發達,對於自己成就賢德來說,沒有什麼區別。所以,無論別人對我們喜愛還是厭惡、親近或是疏遠,還是自己人生衰敗、興旺,或是窮困、發達,都可以成就自己的大義。

  九五 君子不與人之謀則已矣,若與人謀之,則非道無由也。故君子之謀,能必用道,而不能必見受也;能必忠,而不能必入也;能必信,而不能必見信也。君子非仁者,不出之於辭,而施之於行。故非非者行是,而惡惡者行善,而道諭矣。(卷三十一鬻子)

  【白話】君子不為人出謀劃策則已,如果為人謀劃,就一定會依循道義。所以君子的謀劃,一定能做到遵從道義,但不一定會被人接受;一定能做到盡忠無私,但不一定會被人采納;一定能做到誠實不欺,但不一定會被人相信。君子指正他人,不表露於言辭,而是體現於行動。所以要指出事情錯誤,就自己去把正確的做出來;厭惡惡行,就自己努力行善來予以補救和感化。這樣一來,道理自然就彰顯了。

  九六 《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慎德,積小以成高大。(卷一周易)

  【白話】《象傳》說:樹木生於地中,是成長上升的象征。君子因此遵循道德,從積累小善做起,以至成就高尚的德行。

  九七 帝者貴其德也,王者尚其義也,霸者迫(迫作通)於理也。道狹然後任智,德薄然後任刑,明淺然後任察。(卷三十五文子)

  【白話】稱君主為帝是重視其美德,稱君主為王是崇尚其正義,稱君主為霸則是因為他通曉事理。道德偏狹了才憑借智謀,恩德不厚了才憑借刑罰,聖明不足了才憑借苛察。(憑借智謀、刑罰、苛察,會產生不同的弊端。)

  九八 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歸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歸之。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者,義也。義之所在,天下歸之。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得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歸之。(卷三十一六韜)

  【白話】天有四時、地有財富,能和人民共同享用,就是仁愛。實施仁愛者,天下人就歸附他。使人民免遭死亡、解除人民的困難、救助人民的災患、接濟人民的急需,這些就是恩德。廣施恩德者,天下人就歸順他。和人民同憂同樂、同好同惡,就是義。踐行道義者,天下人就歸附他。所有的人都害怕死亡而樂於生存,喜歡得到好處和利益。能使天下人都獲得利益的,就是道。有道者,天下人就歸附他。

  九九 文王問太公曰:「先聖之道可得聞乎?」太公曰:「義勝欲則昌,欲勝義則亡,敬勝怠則吉,怠勝敬則滅。故義勝怠者王,怠勝敬者亡。」(卷三十一六韜)

  【白話】文王問太公:「先世的聖人之道可以講給我聽聽嗎?」太公答:「道義勝過私欲,國家就會昌盛;私欲勝過道義,國家就會衰亡;敬慎勝過怠慢,則諸事吉祥;怠慢勝過敬慎,則功業毀滅。所以道義勝過私欲者可以統治國家,怠慢勝過敬慎者就會滅亡。」

  一00 道德仁義定,而天下正。(卷四十三說苑)

  【白話】道德仁義落實之後,天下便自然歸於正道。

  一0一 有道以理之,法雖少足以治矣;無道以臨之,命雖眾足以亂矣。(卷三十五文子)

  【白話】遵循道來治理天下,法規雖少,卻足以使天下太平安定;不遵循道來統治天下,命令雖然眾多,卻只能使天下混亂。

  一0二 天反時為災,地反物為妖,民反德為亂,亂則妖災生。(卷五春秋左氏傳中)

  【白話】上天不按四時運行就會發生災害,大地違反萬物常性就會發生妖異,人民違反德義就生出禍亂,有了禍亂就會發生災害和怪異。

  唐 魏徵 褚遂良 虞世南 編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精選·翻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