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中區旅遊核心 四通八達的花蓮觀光糖廠
- 来源:中国怡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花蓮,觀光糖廠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3 13:52
不論從南或北而來的遊客,來到花蓮,順遊台九線,一定會經過光復鄉的花蓮觀光糖廠,駐足休息順便來上一口清涼爽口的糖廠冰,已成為許多觀光客必備行程,但四通八達的花蓮觀光糖廠,其實也是花蓮中區的旅遊核心,只需鐵馬騎行,就能夠暢遊四周的部落、溼地與森林,開啟一場豐富的生態之旅。
而遊客最熟悉的,莫過於糖廠冰品部裡各種口味的冰棒與冰淇淋,到糖廠吃冰已成為大家心中來到花蓮的共同記憶。光復糖廠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日人在壽豐成立的「鯉魚尾糖部」,後來又在光復發展成「大和工廠」,光復後正名為「花蓮糖廠」,但因位處於光復鄉,「光復糖廠」就成了大家最熟悉的稱呼,而那根駐立在當地的大煙囪管也成為著名大地標。
糖廠吃冰 體驗日式村莊漫步
一輛輛的遊覽車與小客車,帶著觀光客來品嚐光復知名的糖廠冰,來此小憩休息一下。糖廠的飲冰室就位於園區內的二個大水池旁,買冰的人潮一到假日可說是絡繹不絕,但糖廠賣冰的SOP流程蠻順的,過去買冰要先買票才取冰,現在則是憑發票,即使排隊也不會讓你等太久。
在飲冰室旁的兩個大水池本來原先是沒有的,是因二戰末期美軍轟炸後所產生的大坑洞,光復後將二坑擴挖而成,現今在糖廠裡已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美麗景點。
現今成為花蓮中區發展觀光休閒中心點的糖廠,保留了日治時期一排排整齊的日式平房宿舍,日式木構造聚落群,於日治時期興建至今,約有八十年歷史之久,傳統多樣的建築形式及典雅的造形,是全省僅存數量最大的日式木構造建築聚落。
房舍採用的木材都有五十年以上,還是現在台灣禁止開採的檜木所造,特別珍貴,高台式的建築及卡榫式的工法,更是深具文化意涵,比照日治時期官舍標準判任官舍共計甲、乙、丙、丁四種不同等級之居住標準,還可見到當時為因應當地環境、氣候設計的巧思。
現今更改造成為具特色的休閒旅館,復原了過去前庭花木扶疏的樣貌,舒適沉穩的設計風格,一到晚上頗有在日本鄉村住宿的感覺。另外當年的員工診所、辦公室、招待所等也都完好保存,佔地約四點九公頃,呈現出一股濃濃的懷舊風情,成為花蓮觀光糖廠珍貴的文化資產。
逛逛花糖文化館 認識光復鄉
歷史的堆積,讓糖廠有著深厚的文化觀光價值,糖業在花蓮的發展,開始於漢人經營的「糖廍」。而全盛開展的功臣則是日人新渡戶稻造在台灣的大力推廣,由於新渡戶稻造對於糖業的改革,台灣的糖業發展便進入了資本集中、生產機械化的階段,受到當時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製糖產業成為台灣最繁盛的經濟命脈。
而光復鄉的發展也因「糖」而興盛,周邊地區從種植甘蔗到製糖、運輸等都以光復糖廠為中心,吸引了大量外地人來此墾植移民,讓光復成為繁榮的城鎮;不但發展出職工專屬的醫院、學校,在那個年代,就有因應日夜輪班的職工,而二十四小時營業的麵店、小吃等。
當時糖廠工作的福利較一般工作優厚,職工可以在福利社賒帳購買日用品,但偷吃甘蔗不但要賠償,還要寫悔過書。這樣的榮景雖然因進口糖取代台灣糖業逐漸沒落而歸於平靜,現在糖廠內的花糖文物館,除了可以了解糖的製作過程,也可以了解當地的歷史變遷。
糖廠故事多 遺跡今猶在
花蓮糖廠保留許多舊時代的樣貌,像是大煙囪從日治時期就存在,煙圈係用銅板耐火磚造,矗立在花東縱谷中,到現在已近百年。二次大戰期間花東曾遭受盟軍空襲轟炸,糖廠當然是主要的目標之一,位在壽豐的「壽工廠」破壞嚴重,花蓮糖廠的前身大和工廠同樣也無一倖免。
現在到在煙囪旁的壓榨工廠細裂機的輸送設備,還能看得到當時盟軍戰鬥機空襲所遺留下來的掃射彈孔。從園區中也可見到糖廠防空洞的遺跡,雖已不在使用,但也存留下來另人憑弔歷史的傷。
糖廠的運輸經常需要鐵路,甚至甘蔗採收的時節,會另外搭設機動式的鐵軌到甘蔗田裡;花蓮糖廠鐵路幹線乃繼承日治時期鹽糖花蓮製糖所之私設鐵路而來,北至新城鄉,南至富源為止。了解當時的背景,再看到現在留存的鐵道,也就不難想像當時的規模。
二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接收鐵路並迅速搶修因戰爭而遭到破壞之鐵路系統,到現在廠區內仍可見當時供甘蔗運輸使用的甘蔗車、手推台車台、糖蜜車、附掛車,這些文化產物可說明花蓮糖廠鐵路全盛時期的風光。
花蓮糖廠除了製糖製冰外,為了讓甘蔗不受甘蔗螟害,又不想要大面積噴灑農藥,著手於寄生蜂的生態防治來捕捉害蟲,利用寄生蜂的習性讓被寄生的甘蔗螟蟲無法孵育,達到防治的效果。這裡的寄生蜂除供應養殖中心內部需要外,也提供民間、其他飼養天敵昆蟲單位使用。
昔日工廠 轉化文創園區
當然,到了糖廠,也該好好認識一下,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白砂糖,究竟是怎麼做成的,所謂細沙糖、冰糖、紅糖、黑糖差別又在哪裡;然後才會知道,原來現在大家擔心的食安問題,是因為商家要省成本,採用了人工合成的糖精;天然的蔗糖,其實是很健康的。
雖然現今不再大規模生產蔗糖,花蓮糖廠自民國九十一年起轉型為觀光糖廠,朝向具觀光、休閒、教育、文化、體驗等功能的園區發展,未來廠區發展將定位為「糖業文化創意休閒園區」,除了為歷史留下見證,也成為花蓮推廣觀光的重要景點。
雖然現今的光復糖廠宛如東部南北往返間的休息站,但其實以糖廠為中心,也形成一個輻射的觀光區域,附近自行車道涵括,騎著鐵馬就可以遨遊多處景點。糖廠也提供遊客租用單車,除了可騎遊花蓮觀光糖廠園區內,也可到附近的馬太鞍溼地、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太巴塱部落三個截然不同的自行車路線,邊漫遊邊欣賞四周人文美景。
單車騎行 探訪森林與部落
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位於花蓮縣光復鄉,地處花東縱谷,兩側是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這裡早期是日軍的飛機跑道(飛機維修場),以及綿延的蔗田,現今則成為少見的人造森林,從台九線一路南下,過花蓮糖廠大煙囪,就可以看見這一大片連綿不絕的森林。
轉入大農大富森林園區,可見到一條十分筆直的道路,像是一條往天際延伸的天堂路,這條路也是風景攝影師與遊客必拍的景點。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範圍大,地勢平緩,路面寬整,騎著單車到這裡飆汗是個非常好的選擇。
馬太鞍休閒農業區位於花蓮縣光復鄉馬錫山腳下,是一處湧泉不絕的天然沼澤濕地,來自地底冒出的湧泉,滋養著這片沼澤。這裡也是阿美族人的傳統生活區塊,過去這裡長滿了樹豆,因此阿美族人稱此地為「vata’an」(阿美族語樹豆的意思),因著這裡的魚蝦生態豐富。
阿美族人在這片濕地上發展出獨特的「Palakaw」巴拉告生態捕魚法,利用中空的大竹子、樹枝等自然素材,幫魚蓋三層「公寓」,供牠們棲息繁衍,讓魚蝦在其間棲息繁殖,生生不息,讓自己要吃多少,抓多少。夏季來馬太鞍濕地,更可以看見荷葉連天,荷花怒放的景象,遊客可沿著木棧道,近距離欣賞蓮花之美。
太巴塱部落隔著光復溪與馬太鞍部落為鄰。太巴塱是阿美族語「螃蟹」的意思,因為溪中多螃蟹,因此成為部落的名稱。太巴塱部落至今仍保留著許多代表阿美族文化的文物,例如傳統的祖屋即是,但進不可隨意進入,需有當地族人同意並帶領才能進入,這也是對原住民文化的一個尊重。
在傳統阿美族家屋中的木柱與牆壁上,都會被刻上各種圖騰,這些風格原始粗獷的木雕作品,如果想要進一步認識阿美族的傳統文化,可以前往部落裡的阿美族文物展示室與拉度倫文物廣場等地,細細品味及感受當地的歷史文化。
近年打出名氣的拉索埃,是從地底湧出的天然冷泉,六處景眼形成了「六滴眼淚」的美麗傳說,當地社區興建了環形的步道與自行車道,阻絕了汽車的進入,遊人可在其中放燕草園綠樹,享受戲水之樂。
TIPS
花蓮觀光糖廠
花蓮縣光復鄉大進村糖廠街19號
營業(開放)時間:全年開放。
商店街商家營業時間:09:00~18:00
冰品販賣時間:08:00~20:00(七、八月延後至21:00)
創意工坊開放參觀時間:08:00~21:00
導覽解說服務(預約導覽請洽(038)704-125轉200客服中心櫃檯)
文、圖/劉久彰 蘇曉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