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生活 柏睿安與上海楊行吹塑版畫的互動

  • 来源:中国怡居
  • 关键字:柏睿安,上海楊行吹塑版畫,展覽
  • 发布时间:2015-11-03 14:38

  柏睿安(Brian Michael Reed)是一名年輕的紐約藝術家,他的創作涉及繪畫、雕塑、裝置、行為等多個領域。從二〇一二年到二〇一四年,柏睿安來到中國,先後在北京宋莊與上海朱家角進行駐留和創作,以他對中國文化的獨特理解創作了《從中國到宇宙》系列作品並舉辦了展覽。柏睿安的創作主體從生活現場中來,二〇一四年,朱家角藝術館舉辦了「圖像人類學:柏睿安在朱家角的駐留與創作」的展覽。我們從這些作品可以看出柏睿安所感知到的中國文化及它們的視覺圖像,正如王南溟在《從文化遊牧到文化駐留:柏睿安在朱家角》一文中所認為的:「藝術成為了人類學的另一種方式,即變成了圖像與人們認知的結構關係,藝術家的駐留如人類學家的田野調查,但這種田野調查的報告不是用文字來書寫,而是視覺圖像來呈現。」對於柏睿安來說,藝術是感知人生的一種方式,在多元文化視角成為當代藝術的對象的今天,他選擇了中國文化來介入並給出自己的理解和視覺上的呈現。

  此後,柏睿安繼續往返於紐約與上海之間,成為一名在上海的自由藝術家。二〇一五年十月,柏睿安的第三個展覽「鄉村生活:柏睿安與上海楊行吹塑版畫的互動」在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舉辦,這一展覽延續了前兩個展覽的內容,是對前兩次展覽的擴大,展出柏睿安最新創作的作品以及在北京宋莊、上海朱家角駐留期間的部分作品。除了他自己創作主題的延伸,如蓮花、小龍蝦及相關的素材之外,柏睿安還在展覽之前,在寶山與楊行版畫家進行交流和對話,受楊行吹塑畫啟發,柏睿安創作了以蜻蜓和紅霧為主題的系列作品。

  本次展覽包括三個主題:蓮花、小龍蝦、蜻蜓和迷霧。這三個主題分佈在幾個不同的展覽區域:一是展廳入口處用蓮蓬和有機玻璃整齊排列在牆上的裝置作品,二是展廳中庭圍繞蓮花所創作的巨大裝置和繪畫作品,三是用霓虹燈做成的小龍蝦裝置從展廳二樓屋頂上懸掛布置,四是在展廳二層以蜻蜓和迷霧為主題所構成的一個紅色房間,五是柏睿安在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期間創作和互動的影像文獻。本次展覽既是他到中國來駐留創作的一次回顧展,同時也是對上海寶山楊行吹塑版畫考察的再創作。

  對蓮花的關注並給予多方面的闡釋是柏睿安到中國後持續創作的主題。在前兩次的展覽中,他以蓮花為主題的作品反應了一個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理解,通過對蓮花與生活之間形成不同意義和不同價值系統的解釋,打開蓮花所隱喻的各個側面以及本土的差異性解釋。在這次的展覽中,柏睿安依舊以蓮花作為核心元素,不斷豐富蓮花的隱喻性。《蓮花山》是一件巨大的裝置作品,在展廳的中庭搭建了一個白色的立方體,這個立方體在柏睿安看來猶如一個神廟,是心中的聖殿,可以回憶,可以反思,也可以冥想。神廟沒有頂,三面封閉,只有一個半圓的門可供觀眾出入。神廟的牆面外是整齊排列的「蓮花山」,柏睿安把寫有「山」的文字塞入每個蓮蓬的蓮心,然後在蓮蓬上塗滿各種顏色,這些蓮蓬被裝在有機玻璃盒裡,然後整齊的排列在牆上。這些蓮蓬部分採摘於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所在的顧村公園裡的蓮花池,為了表達蓮花的多種寓意,柏睿安還與寶山的社區觀眾一起共同創作這些「蓮花山」,他邀請觀眾寫一個能表達自己心願的文字放進蓮心。神廟上空是一個巨大的穹頂,懸掛著白色的蓮蓬頸,這些蓮蓬頸全部由宣紙手工做成,沿著神廟四周錯落有致的從穹頂延伸到神廟內部,神廟的地上放著一個圓形的會發光的霓虹燈,在太陽的照耀和霓虹燈的反射下,這些蓮蓬頸輕輕擺動,顯得格外純潔和神聖。神廟周圍有兩條河流所環繞,這些河流由粉色的沙制作而成,河流和神廟中間鋪滿了陶制的錦鯉和月餅。神廟後面是柏睿安創作的以蓮花為主題的一件尺寸巨大的繪畫作品。柏睿安期待觀眾在進入神廟抬頭仰望搖曳的蓮蓬頸時,能體驗到一種精神啟示,或至少是一種深度冥想的心境。

  《蓮之記憶》是一件關於記憶的作品。柏睿安說他會花費很多時間去看蓮花池,看著蓮花和荷葉在水中的倒影,想著回憶帶給他的意義。他運用中國宣紙與墨的屬性來表達這種記憶的模糊與對自我的審視。他先是在宣紙上印上蓮藕的形狀,捕捉記憶的形態,看著它隨時間慢慢變模糊或是面目全非。然後他選擇不同的顏色來模擬血不同濕度的顏色,這些顏色有的溫暖鮮紅,象征記憶的鮮活,有的暗淡發黑,猶如記憶的模糊。這個過程有時候要花掉兩天的時間,墨跡才會乾,有些蓮藕的形狀會比較完整,有些則在邊緣流開來模糊不清,就像時間對記憶產生的影響。柏睿安有時甚至會用針紮自己的手指,讓滴趟的鮮血混合顏料來進行創作,如《蓮之語言,血色詩意系列》就是這樣的作品,他以這樣的方式來表達記憶中的痛苦。

  柏睿安喜歡中國山水畫中的意境,他把自己對山水畫的理解也融入了對日常生活的體驗中。當他想更瞭解自己時,他就去爬山,讓自己與高山進行對話。《蓮之山巒》系列作品就是柏睿安對他所遊歷過的中國名山的描繪。他將蘸滿顏料的蓮藕拓印在畫布上,再用厚厚的顏料來創作岩石,然後再將蓮藕的形狀刻畫上去,如此來傳達山的意境。

  在上海寶山觀摩楊行吹塑版畫的創作過程中柏睿安受到了啟發,他把吹塑版畫創作中模印的方法運用於新的主題為「蜻蜓與紅霧」的創作。《生活是一團煙與霧》是一件高度約七米的作品,在鋪滿蓮藕的水墨背景中,有上千隻蜻蜓在飛翔。這些蜻蜓猶如一團迷霧,漂浮在畫面中央。這件作品意在探討生活的意義與價值所在。柏睿安選擇煙與霧是因為它們都遮蔽未知,煙來自與火,火消耗摧毀事物。這個轉化的過程是不可逆轉的,結局就是毀滅。而霧創造了一個位於現實與夢想中間的世界,在霧中我們會迷失在另一個世界或者說是錯覺中的世界。在此,紅色的霧分割開夢想與現實的毀滅,紅霧成了一個可以承載生命中有意義的記憶的容器,使夢想與現實轉化為遺忘的碎片。

  《紅霧慶典》、《蓮花蜻蜓》、《蓮之構成》是一組水彩作品,柏睿安把蓮藕、蜻蜓的翅膀、小龍蝦的鉗子組合在一起,組成了他心目中的蜻蜓與紅霧,是美麗與邪惡的結合體。這組作品與自我反省有關,進入紅霧意味者瘋狂或是一段感情的結束,柏睿安把對這段感情經歷的檢視呈現在他的藝術作品中。

  為了體驗更加真實的鄉村生活,在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的推薦下,柏睿安參加了二〇一五年八月的許村國際藝術節。許村國際藝術節位於山西太行山腳下,是由藝術家渠岩發起的一個鄉村改建項目。《紅霧裝飾》是柏睿安在藝術節期間與當地村民和小學生互動而創作的作品。他帶了大大小小約六十枚印章到許村,這些印章都是蜻蜓身體的局部,村民和小學生可以根據這些印章的形狀隨意在畫面組織各種蜻蜓的形狀,而使這種單一的圖像產生出多維的象征符碼。本次展覽也是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節的項目之一。在上海寶山國際藝術節開幕式上,有一個特別項目,柏睿安與楊行的版畫家進行互動,共同創作以蜻蜓為主題的作品,從而釋放出各種各樣對蜻蜓與生活之間形成不同意義和不同價值系統的解釋。

  馬琳

  博士。現為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史論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同時兼任上海大學美術學院99創意中心藝術總監。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