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到三十,如果没有“90后”站出来的话,我还敢大大方方地说我是“年轻人”。
而故事就发生在我和它之间——年轻人和年长者的对话。
我不知道各位读者怎么理解“车迷”二字,或者多多少少会和“恋物癖”、“宅男”、“机械狂”、“达人”等词语联系在一起,或者还有“屌丝”二字。但我很执着地认同“车迷”这个称呼,为了给这个称呼增加一些技术含量,我的大学读的是汽车专业,后来还嫌不够,我到《汽车导报》做撰稿人,一路做到现在。我是车迷,我还年轻。
几年前,去英国旅行,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英国人都喜欢开着老旧的车款,但车子无一例外都精神抖擞。随后,我开到一台75岁高龄的老爷车——直到今天,它还能在乡间公路一路小跑。陪我开车的老头儿不停地告诉我,他们如何保养车子,如何让机械完整如新。
大学老师是个机械狂,他说,机械是没有寿命的,如果不是喜新厌旧,汽车就不会有“换代”一说,这个观点在那一次得到解答。我们生活在一个新的中国,我们身边的一切都是新的,久而久之就忘却了机械的本质——大本钟N年的运转,不过是证明了机械的“不老传说”。
试车是我日常要做的事,摆弄iDrive,测试ESP,这都是测试的科目之一。当今的汽车,已经被各种各样的新鲜玩意儿包围着,电子系统辅助了机械,让越来越多的人变成驾驶超人,只要一条右腿,就能把车子开得飞快。这越加让我对老车充满了好奇——在没有电子辅助的时代,他们是怎么样开车的?
过去的历史,汽车从没发生DNA的突变:四个车轮支起车身,一个发动机把动力传给变速箱,再想想到底是把动力给前轮还是后轮……近二十年来,科技所做的不过是把各种电子系统装进车里,让我们以傻瓜的方式来驾驭汽车。
有一天,朋友告诉我,有台很棒的S-Class,80年代出生,维护得力,问我要不要。
一看到车子我就无法拒绝了。这辆W126静静地停在车库,不怒自威。我说,要了吧,这么多年,它坚持着表现最好的自己,大概就是等一个人收留着它了。打开一看,机械统统正常,除了发动机的机械喷射器无法工作,剩下的都运转正常。
车子就这样修起来。等到打着车的时候,我坐在车里恍若时光逆转,在那个机械主宰一切的年代里,它居然如此美丽。没有ESP,没有GPS,没有Command,但它有一台老奔驰该有的一切——威严、舒适、豪华、可靠。
它曾经在一条未开通的高速上跑出了200km/h的车速,这次小试验让我震惊了一把,只消大脚给油,这家伙甚至可以来点儿飘移。我们今天对汽车的基本需求,在那个时代统统满足了。
它的身上有几道刮痕,我刻意留着,不打算把它抹掉。就像父辈的皱纹,里头藏着的都是故事。它曾经服务于秘密部门,承担了很多重要的接待工作,在它的后排上坐过的人,直接或间接地改变过这里,这更是老车的故事了。
想起那次,我坐在一台老捷豹里,开车的老头突然问我是否舒服,我享受地点点头,老头得意地告诉说:“女王以前就坐你这个位子。”
一个年轻人,穿着这个世纪的衣服,却开着上个世纪的车。这是一个很好玩的情景——年迈的车和年轻的心。这样的人不少,我们已经成立了国内第一个YoungClassic俱乐部——HeriC,玩的都是二三十岁的老车,它们运转良好,正常上路,偶尔也能快跑一把。
其实人如车,体态可以年迈,但内心必须年轻。
文|吴佩 摄|王欣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