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无法速成,成功并非偶然。站在历史的坐标上看,奥迪在中国的成功不能简单地从销量和知名度上就能概括,离不开历史的关照和时间的沉淀,尤其是观念、市场、意识的交锋和转变。
奥迪100的上海旧事
奥迪来到中国纯粹是偶然,后又成为被利用的一种策略。
如果留心的话,现在还能找到车尾打着“上海奥迪100”的老车型。作为与桑塔纳的上游车型,上海人当初(上世纪80年代)引进奥迪100是为了满足更高级别的公务车需求,兼顾到其中的配件可以与奥迪100通用。问题是,当时上海连桑塔纳的国产化都自顾不暇,也就难以啃下这块“硬骨头”,只能放手让给长春。这既是高层的意思,也是接盘最好的归宿(一汽有生产高端车的经验)。而真实的历史是,长春与沃尔夫斯堡的高层都意识到这是战略合作的由头,并不是事先设计的计划,而是策略性的选择。今天看来,中外双方都是下棋的高手,盘活了各自的资源,尤其是大众,走活了在中国南北大众格局形成的一盘棋。
“官车”变形记
在这样的共识之下,奥迪100成功地转让给一汽替代“红旗”,也为奥迪准入长春埋下伏笔。世纪之交,一汽奥迪浮出水面,外界才知这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韬略。由小红旗华丽转身奥迪A6,在上海通用、广汽本田和一汽奥迪新一轮合资浪潮中脱颖而出,成为高端车中的一匹黑马,荣登中国官车第一品牌宝座。没有竞争对手的奥迪,把市场又延伸到商务车领域,实际上形成了公务、商务通吃的“文化现象”,尽管有诟病,但谁也否认不了奥迪在公务车市场的影响力。
奥迪的幸运就在于“潜伏”十年的国产,加上官车符号的镀金,由此形成的心理市场,打下了在中国难以颠覆的“高端车形象”基础。随着市场转型,奥迪凭借对中国市场的熟悉和全价值链本土化的建成,抓住了商务人士和社会精英阶层对高端车需求的急迫性,及时推出了加长版的新款车型等,同时也利用进口车补充单一产品线不足的营销策略,调整和加强品牌传播的投入力度,赢得了时间,抢到了市场的制高点。
“软优势”外有“硬功夫”
历史的巧合就在于不可重复性。长春是奥迪的福地,为这一品牌在华发展提供了每一个市场节点所需求的机会。应该指出,奥迪得益于合作伙伴雄厚的“软优势”,才如此顺风顺水,这是谁也难以否认的事实。不过,奥迪在品牌转型过程中,始终抓住科技和运动两个反映汽车本质的关键词大做文章,不惜代价地领先于竞争对手,身手敏捷,中外双方配合默契,产品和传播理念上都有创新,而且舍得在奥迪品牌身上进行时尚、艺术、音乐、人文等方面的包装和打造,形成了体系和体制上的保证,持之以恒地坚持,卓有成效。这是别人难以企及的优势。
在中国,奥迪是豪华车中的第一品牌。其知名度和认知度已经融入了中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在激烈的价格战中,奥迪坚挺的价格带来了客户忠诚度。在渠道的比拼中,王者地位稳固,品牌的美誉度要远胜于竞争对手,“低调时尚与科技感”深入人心。到目前为止,奥迪的全系列产品基本都进入中国,无论是超豪华、跑车、小型车,还是高性能运动车,SUV车型,包括新能源汽车等,奥迪在刚性技术上的产品性能尤为出色,软技术的设计附加值也都突显了活力和内在的潜力。
奥迪在中国的成功是历史的赐予,重要的是战略眼光和政府的支持。属于典型的“站在未来决策今天”的产物。从奥迪100到奥迪A6,可以说是社会转型和市场转变提供的机会,对中国汽车业的产业升级和发展而言则是一次历史的跨越。
(本文作者系中国汽车行业资深记者。20年浸润汽车传媒,他的文字浓缩着他对这个行业的提问和思考。)
文/颜光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