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和硬

  • 来源:汽车导报
  • 关键字:3·15,改稿
  • 发布时间:2013-03-15 14:58

  从小我就觉得有一首歌特别没劲: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美妙的旋律,被歌词生生毁掉了。

  用最简单直接的对比来表达“好”和“坏”,是那个时代的惯用手法。她去给地主缝一件虎皮长袍(记着,是虎皮的,而且是长袍),又冷又饿跌倒在雪地上(是雪地上)。掰开来揉碎了,这段黑白对照的歌词就值得玩味了,放到今天让网友评价,这歌写得真是“太软了”。而今,但凡与商业挂钩的媒体,多多少少免不了“软”,于汽车媒体而言,动力不足大概可以表达为“满足日常使用”;空间不足大概可以表达为“小巧”;悬挂硬邦邦颠得牙疼,大概可以表达为“运动十足”……只要在浩瀚辞海中仔细寻找,总有能够遮羞的词。

  问题来了。我们身边的“软”,究竟为什么而软?为广告、为生计,无非也就是这两种。媒体也是企业,面对一群不肯为脑力劳动买单的读者,软,是常态。想来也正常,即便是一个壮年男人,也不能指望他随时坚硬地存在。

  媒体有时候像个拔份挑刺的,如果身后站着一堆兄弟,自然信心满满敢往前干架,如年初某报的改稿风波;倘若一个兄弟都没有,自然只有“认怂”的份。

  我倒没有急于表达我们的“硬”。硬是需要脊梁骨的,我们尽量每一句话都对得起良心,实在要说瞎话的时候,我会让版面设计得让你一眼识破。在我们的国情下,点个头哈个腰不丢人,但不能软进了骨头里。

  又到3·15,少不了各种曝光,一年年看过去,感觉越来越没劲,一场场高尚的曝光行动,昔日软趴趴的那些人,仿佛突然吃了伟哥,硬得用力过猛。其实仔细分析,不过是背后利益驱使。所谓硬,不过是手法比前面那首歌更高明而已。

  3·15又来了,我们没准备曝光,也没凑人热闹,我们一贯如此。

  吴佩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