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刚过去的北美国际车展,简直就是各大车厂主线车型的新品发布会。仿佛一夜之间,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阴霾一扫而尽,各国巨头都不约而同拿出拳头新品,热闹的气氛并不比中国的车展逊色多少。
胡汉三又回来了
相比那些多少年来止步于展示的新能源概念车,隐隐约约、恍恍惚惚之间,另一个不免叫人狐疑的现象则是,“傻大粗”美系传统似乎再次死灰复燃并强势回归了:全新一代雪佛兰Silverado/GMC Sierra、GMC Acadi、福特Atlas概念车(极有可能是下一代F系HD皮卡的设计原型)等等,凡此种种,琳琅满目。这些体型和胃口一样惊人的庞然大物新品是如此密集,有的网站甚至特别为它们开设了专门栏目。接受国有化救助前,底特律那三个山姆大叔指天顿地的节能减排宣誓言犹在耳,一转头,经济稍有复苏便再次原形毕露。这让我想起那个关于好莱坞明星的笑话:装模作样开个普锐斯,一个月省几十加仑汽油,然后搭私人飞机一趟来回烧几万加仑航油不过是为了看一场秀——诚如小丑所言:“Why so serious?”
公益广告说“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很大程度上解释了这种“大”回归的“群众基础”。所谓“美国梦”的基石一曰借贷,二曰浪费(多于你所需要的)。不知幸与不幸,作为北美最受欢迎的豪华SUV之一,讴歌的和光同尘不仅识趣,而且愈发“美国”。
又一个未完待续
刚从底特律回来的同事刘勍楠,还没回国时就在微博上一顿吐槽“他们在过去一年里到底做了什么?”“首发”了至少两三次的话题之作NSX概念车这次在底特律也不过是“新”发布了内饰设计,谨慎、鸡贼还是磨叽?真不好说。MDX这次被冠以“Prototype”(原型车)的后缀,显然也出于同样的原因,因为底特律的这部MDX也是个没有内饰的半成品设计。真让人不禁怀念当年吉利那种一个车展发二三十部概念车的“good olddays”啊。
前线回报说,北美人民大大地认同MDX prototype的现有方案,所以我也就放心地把它当做下一代MDX来写了。
用风洞雕塑
大概是为了公关宣传更玄幻唬人,设计或者说设计语言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自己的名字。公关稿里那种高山仰止的口气和名字本身转折隐晦的表达,很容易误会是另一个自己不会读的欧洲名牌。如此说来,MDX Prototype的设计,取名“气动雕塑”(Aero Sculpture)还不算糟。第一它还算实在,因为它声称是在Honda R&D America在俄亥俄州新建成的风洞实验室中开发的,气动效能比现款提升16%;第二,在第一点基础上,这个名字不算太装神弄鬼。
事实证明,我的显示器设定没有任何问题——拜气动雕塑外形设计所赐,MDX Prototype比现款车型降低了近4厘米,整体设计与现款最大的区别——除了更宽大以外——就是将原来尺规作图般的刚劲直线换成了“名符其实”的拱形弧线。
刻刀有功
保守?确实如此。但你看他们连外形和内饰都要分开发布,保守可想而知。陈辰老早就告诉我,他将主导下一代MDX的外形设计,却始终未曾透露半点关于设计的细节,只是意兴阑珊地说,他的老板Jon Ikeda一直告诫他不要“gone toocrazy”。设计前卫如讴歌也终于必须向手握钞票的芸芸众生低头,这个残酷的现实放置在被德国“ABB”高度垄断的中国市场也许更容易理解。于是我们就得到了这部口味相对清新得多的MDX。如果说上一代MDX设计的大胆前卫值5分的话,下一代MDX的突破性大概连拿下3分都勉强,“中规中矩”已是我对它最慷慨的评价——放心,这是刨去了友情分的净值。
当然,话说回来,与其说MDX Prototype是用纸笔画出来的,不如说它是在雕塑台上“刮”出来的——我是说,它在整体视觉画面上的谨慎保守,可以用局部和细节上的精准刻画扳回局面。这实际上让它的“气动雕塑”听起来更合情合理了——气流的主要工作是勾画出宏观的整体流线,像所有其他奢侈品一样,MDX Prototype的设计,“硬货”其实蕴含在其丰富的细节刻画当中,现款MDX身上的所有锐气,都被注入其中。“Attention to detail”(注重细节)原来是一种设计主张,但现在已经正式成为标杆式的潮流。
很遗憾,作为一个半成品设计,MDX Prototype的更多细节(比如内饰)我们要等到今年年中才能看到。但如果你想瞬间判断一个设计的核心所在,看车厂给什么东西取了名字就了然。比如,除了“气动雕塑”之外,讴歌还给MDX Prototype的大灯设计隆而重之取名为“珠宝眼”(Jewel Eye.)。你看,还注册了专利商标。好看是好看,但似乎还不至于好看到要注册专利的程度。如果不是为了防着国内那些山寨大户,那就有点儿二了。
文 李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