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改 沒有妥協便沒有進步
- 来源:中国怡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香港,政改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06 07:38
五月十七日,香港立法會投票表決特區政府提交的政改方案,結果以二十八票反對、八票贊成、零票棄權否決了該方案。政改方案遭否決的可能性,事前早有人預言,但出現這樣戲劇性的結果卻令人十分意外。其原因在於建制派欲集體退場而又不夠協調,弄巧成拙,而泛民一票未缺,固若金湯,如願以償。總體上看,兩派從立場到組織到技巧都有差距,建制派組織鬆散,協調不力;泛民鬥志旺盛,立場強硬,毫不妥協。香港政改之爭走到這步田地,既令人遺憾,也發人深省。
香港這次上演的什麼戲
政改方案被否決後,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撰文表示,作為政改諮詢專責小組組長,當立法會主席宣布否決結果時,自己難忍悲哀。她重申,若泛民立場不變,繼續抗拒《基本法》和人大決定的法律基礎,即使重啟「五部曲」,政改只會是同一命運,難以成事。她強調,政府今後會聚焦處理經濟民生,懇請泛民不要再抓住政改不放,否則只會消耗社會精力,扼殺為廣大市民做實事的空間。律政司司長袁國強則表示,這次政改討論收窄爭議範圍,可令往後重啟政改的討論基礎更紮實。雖然政改無法通過,但仍對社會有正面影響,起碼大家就普選議題在社會有了充分交流,加強了下一屆政府或往後重啟政改的討論基礎。
政改方案失敗後,有人提出修改《基本法》,似乎在法律及理論上是可行的,但在實際和政治上完全不切實際,因為修改《基本法》門檻較修改《基本法》附件一更高,更難凝聚社會共識。須知,修改《基本法》這樣的重大舉措絕非香港單方面提出便可實施,更需要得到中央同意。
在建制派方面,這次的嚴重「技術性失誤」暴露了它的鬆散無力和能力不足,假如沒有什麼驚人的「內幕」的話。經過這次事件,建制派必須痛定思痛,全面檢討,脫胎換骨。建制派議員如能改善協調機制,能夠應付年底區議會選舉。
至於香港市民,很多人非常失望,認為反對派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有人百感交集,「感到沮喪、無奈、遺憾和難過」;有人哀歎「香港就這樣白白流失了投票選特首的機會,香港的政制發展仍然原地踏步……」;有人表示要懲罰泛民議員,「票債票償」,下屆市、區立法會議員選舉見真章;也有人認同特區政府現在重視民生、經濟的施政,希望社會快點重回正軌。務實的港人都認為,近年有關政制發展問題的爭拗一直不斷,耗費了特區政府太多時間精力和社會資源,損害香港的長遠經濟發展,導致香港的競爭力下降。從這個角度看,政改暫時告一段落,意味著反對派已少了一個擾亂社會秩序的議題,香港社會有望恢複和諧穩定。
內地的反應態度鮮明,國務院港澳辦發言人第一時間指出,政改方案表決結果違背了香港主流民意,也是中央政府不願看到的。少數議員出於私利,否決普選法案,阻礙香港民主發展進程,使香港錯失了實現行政長官普選的重要機遇,他們要為此承擔歷史責任。發言人還表示,中央政府將繼續堅定不移地落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繼續堅定不移地支持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依法施政,繼續堅定不移地支持香港特區依法循序漸進地發展民主並最終達至普選目標。《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署名文章《香港輿論:反對派無法推卸歷史責任》則明確指出,香港沒有重啟政改的條件。該文指出,不顧民意否決政改方案的香港反對派議員近日又聲稱,會繼續爭取「真普選」,要特區政府重啟「政改五步曲」。香港各界批評,反對派為一己私利扼殺掉香港人盼望已久的普選夢,現在卻又提出這樣的假議題,顯然是在推卸責任和繼續挑起爭議。筆者同意文章作者的觀點,很擔心泛民激進派錯誤估計形勢,繼續拉「民主大旗」作虎皮,推動「真普選」社會運動,甚至實施「二次占中」,搞亂香港。
香港下一步該怎麼辦
香港社會不是不要真普選、真民主,而是普遍接受在正常社會秩序、保證民生的前提下穩步發展民主,分階段實現高度民選。泛民現在的激進行為,不免令人擔憂,香港將持續陷入政治鬥爭漩渦,社會繼續依賴泛民和他們的街頭抗爭思維,撕裂市民社會,毒害年輕一代,只會令香港民主路走入死胡同。香港沒有任何一個法律和文件對何時重啟政改有所規定。香港經歷兩年多的討論、爭議甚至騷亂,付出巨大的社會成本之後,已提出合乎基本法和香港實際的最好方案,卻被反對派否決。不妥協的結果是止步不前,代價由全社會來承擔,對普通市民而言是不公平的。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去年八月三十一日的決定,政改方案被否決,香港二〇一七年的特首選舉方法依照上一屆辦理,二〇二〇年也不會實行立法會普選。這清楚地告訴反對派,過激的要求不但絲毫不能推進民主進程,反而造成了「一人一票」的普選化為泡影,豈不是民主進程的倒退!
針對反對派議員的「重啟政改」要求,民建聯主席李慧瓊表示,這只是漂亮的政治口號,推卸責任的做法。事實上,香港根本無條件空間可重啟「政改五步曲」,「二十個月的討論都凝聚不了社會共識,短期內又怎可達至此效果」。顯然,短期內找不到任何重啟政改的理由,「這件事已告一段落」。務實地看,現在既已有了反對派弄成的定案,大家在「後政改時代」應將普選的爭拗「擺一邊」,集中精力處理被政治問題拖延已久的民生、經濟議題。
在一片反思和憂慮氛圍中,香港公民黨創黨大佬之一湯家驊二十二日宣布退黨,並辭去立法會議員,理由是公民黨日益偏離它的創黨理念。公民黨是香港泛民陣營的主要力量之一,湯家驊原本希望公民黨「成為與中央建立關係較為正面的首個民主黨派」,可惜他發現這一目標無法實現。當有議員被迫違心投票,只能在投票後傾訴自己的真實想法時,民主就出了問題。香港立法會否決政改方案是非理性的,背後暗藏了一系列惡劣的政治操作。人們相信湯家驊違心投反對票的情況不是唯一的。如果其他泛民議員做出湯家驊那樣的舉動,人們無需驚訝。湯家驊表示,將會全力推動他創立智庫「民主思路」,匯集社會上的理性溫和人士,繼續為港人尋求民主出路,即在他所謂政局的兩極之間探索第三條道路。湯家驊能否成功實踐其中間路線的政治理念備受各界關注。不過,泛民中間力量這次的鴉雀無聲,似乎已經證明,中間道路的空間是十分狹小的。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當社會矛盾十分尖銳、兩極力量嚴重對立時,向兩端拉扯的力是極大的,中間力量幾乎沒有立錐之地,完全做不成牆頭草,不是倒向這邊,就是偏向那邊。
香港不是獨立的政治實體,「一國兩制」的前提和基礎是「一國」,香港反對派同中央的關係必須是良性的和建設性的,用對抗代替商量是不會有正面結果的。泛民需要在《基本法》的大框架下尋找自己發揮政治影響的空間,而決不能把自己變成「倒中勢力」,把《基本法》和中國憲法當成練習本。在香港政改方案被否決後,泛民應理智接受現實,循當前政治機制發揮作用,把香港社會的注意力轉移到民生建設上來。
歷史經驗表明,少數人激烈的政治主張不難包裝成社會更大群體的要求,泛民否決政改方案就是這樣的典型情況。香港多數人支持通過政改方案,最後卻受制於少數人的意見。這是莫大的諷刺,受損的是香港社會。相信香港終能在內地的支持下走出眼下的困局,重拾令整個亞洲豔羨的發展和繁榮。
王海良 上海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中心秘書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