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畫台灣南部——古色古香的台南

  • 来源:中国怡居
  • 关键字:台南孔廟,台灣
  • 发布时间:2015-07-06 08:53

  遊畫台灣系列十

  南台灣指台灣南部地區,這是個天很藍,雲很白,陽光很燦爛,風光很旖旎的地方,遊畫台灣時我曾兩次到過,古色古香的台南,綠水青山的高雄,天涯海角的恒春半島,波濤洶湧的台灣海峽都是我喜歡,我用畫筆仔細描繪了它們,還有環繞它們的其它各地的景色,一刻也沒有停息,始終不敢哪怕有一點點的疏忽與遺漏。

  遊畫南台灣,歷史名城台南曾是我的樞紐站,因為我曾坐旅遊大巴從南投埔里到台南;又從台南坐飛機越過台灣海峽到澎湖;從澎湖回台南後再坐高鐵到高雄,台南總是落腳點和出發地。在台灣,利用高鐵以及相當於大陸動車的台鐵旅行,對自由行的遊客來說非常方便快捷且價廉。坐高鐵到高雄那次是網上訂的票,結果出了差錯,乘坐時車票已過期,站務員了解情況後,在春節期間客流比較多的情況下作了特別安排,最終仍讓擔心受怕的我順利登上了車,沒有多付一分一釐錢,也沒有耽誤後面的行程,這讓我狠狠為之感動了一番,也讓我狠狠記住了台南的好。

  遊畫台南,古典風十足的台南火車站也是我的樞紐站,因為就住在它附近,每一次或要到荷治時期的赤嵌樓和安平古堡,或要到明鄭時期的延平郡王祠和孔廟,或要到清領時期的城樓和城垣去,我都會從台南火車站坐巴士出發。台南的公共巴士好少,能坐上一輛對的,也就是可以到達想要去的地方的車真不容易,一旦坐上了就非常安心和舒適,把它當作遊覽車,還可以「走車觀城」地覽一覽這座台灣第四大城市。台南市容還算整潔,特別好在綠樹成蔭上,不管到哪裡都能看到大片的綠,心情自然會很好;台南的建築物新舊差別非常大,老城區的房子異常陳舊,外圍的則簇新了許多,但亦不夠現代化。我細心地觀察到,一路經過的各色旅館,包括我所下榻的那一家,外觀其實很一般,裡面的裝修與設施又已過時了很久,服務只算差強人意,用上海的標準去衡量,總之連個小旅店也不一定比得上,卻都喜歡以XX大飯店來命名,不禁覺著怪有趣的。也許這一切正與這個古都相匹配,然而形成台南特色的,仍舊是那些歷朝歷代遺留下來的名勝古跡。

  赤嵌樓和安平古堡

  無論去哪裡旅行,「到XX不遊XX就等於沒到過XX」這一句式總會被用到,以強調某種重要性,去台南這句話就會變成:「到台灣不遊台南就等於沒到過台灣;到台南不遊赤嵌樓也等於沒到過台南」。台南舊名赤崁,其標誌性的建築就是赤崁樓。

  赤崁樓創建於荷治時期的一六五三年,原為荷蘭人所建的普羅民遮城,因荷蘭人被稱作紅毛,它也隨之被稱為紅毛樓或番仔樓。明永曆十五年(一六六一年),民族英雄鄭成功自鹿耳門登陸後,一舉攻克了已成為荷蘭入侵者商業及政務中心的普羅民遮城,並將它改名為東都明京,還在其中設置了當時全台灣最高的行政機構——承天府,以及統一的討荷指揮部,接著鄭成功大軍浴血奮戰,最終將荷蘭侵略者全部打敗,收復了台灣。一八六二年,普羅民遮城被一場大地震摧毀,清光緒年間在其殘存的基座上再建時,不是重新恢復荷蘭式的樓宇,而是建成了中國式的樓閣,一如現在在台南巿區赤崁街與民族路交叉口上所看到的那樣,新的赤嵌樓由海神廟和文昌閣兩幢建築組成,不管造型或裝飾,都體現了強烈的中國傳統意識和審美觀念,這就是有意思的地方。但乍看之下我還真有些失望的感覺,因為與其極大的名氣,以及與之前觀賞圖片時留下的高大印象相比,實際中的赤崁樓似乎並不高並不大,既無黃鶴樓之壯觀,岳陽樓之雄偉,滕王閣之奇麗,也沒有李白、范仲淹、王勃那樣的大師大家,曾為之寫下「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先天下人之憂而憂,後天下人之樂而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那樣的名詩名句,以留千古之美名,萬古之芬芳。然而細看之中仍可以發現,它們重簷歇山式屋頂莊重,綠釉花瓶式欄杆欄杆華麗,飛簷翹角輕盈,雕梁畫棟嫵媚,每一個局部所展現的精巧程度並非其他樓閣所能比擬,在蒼翠繁茂的熱帶植物烘托下,那熱情洋溢的特殊美感亦非其他樓閣所能擁有,因而整體間所張揚出的氛圍與氣場,仍能悄然,繼而大大打動所有人的心,再加上鄭成功的偉業輝映,其對於整個台灣,乃至對於整個中華民族的重要意義絕對無與倫比和毋庸置疑,所以遊覽赤嵌樓,我的心情照樣澎湃不已。而遊畫赤嵌樓,我不僅畫了它的雄姿(已有了此種感受),也畫了它前面由赑屃(龍的九子之一)馱著的九座滿漢文並列的御碑,那是乾隆皇帝親撰的旌表平定林爽文之亂的御碑,以增加歷史的滄桑與沉重感。

  在赤嵌樓之前的一六二四年,荷蘭人就已創建了安平古堡,早期它被稱為熱蘭遮城和紅毛城、赤嵌城,是台灣最早建起的城池。一六四二年荷蘭人驅逐了犯台的西班牙人後,這裡遂成了荷治時期的行政中心,隔台江與赤嵌樓相對,戰略位置非常重要;明鄭時期它被改名安平鎮,作了鄭成功的府第;清領時期原本建築格局分為方形內城和長方形外城的安平古堡成為軍裝局,同治十年(一八七三年)英國軍艦來犯,船炮命中城內軍火庫引發爆炸,所有城牆隨之倒塌,成為一片廢墟;日治時期原有的城垣又被鏟平,改建成了日式的海關宿舍與紅磚平台;時至今日這些建築則被辟成了古跡紀念館,「府城古跡冠台灣,安平古跡冠府城。」因為紀念館保存的史料非常豐富,見證了三百多年歷史演變的軌跡,所以亦是值得一遊和一畫的勝地。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安平古堡所在的安平,與宜蘭的頭城、台北的三峽、新竹的北埔、屏東的東港、南投的埔里、桃園的大溪、彰化的鹿港和南投的集集一起,被稱做全台灣最著名的八座人氣小鎮,除了古跡,可看可玩可遊乃至可吃的東西還有很多,黑白切、大肉粽、黃金蝦卷、萬巒豬腳……,台南城裡所有的美食小吃,在這裡基本都能找到。

  延平郡王祠和孔廟

  台灣的歷史與一位民族英雄緊密關聯,他就是鄭成功。一六二四年,也就是荷蘭殖民者侵入台灣的這一年,鄭成功出生在了日本肥前平戶,父親鄭芝龍是南明水師將領,母親田川氏是日本人。鄭成功一生偉業有自傳式的七言絕句《復台》可作概括:「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反清復明方面:父親鄭芝龍投降清軍後,作為南明招討大將軍和延平郡王,他以講究忠誠與氣節的戰國時期齊王田橫為榜樣,打出「殺父報國」的旗幟在東南沿海一帶抗擊清軍,一度曾突襲和包圍江寧府(前明南京),並固守了廈門、金門以為復興明朝的基地;驅逐荷夷方面:一六六一年他率大軍橫渡台灣海峽,打敗了赤嵌樓守將描難丁和赤嵌城守將揆一等荷蘭入侵者,並將他們趕出了台灣;收復台灣方面:經過艱苦征戰,一六六二年終使淪陷了三十多年的台灣重回祖國懷抱,祖先基業得到歸復;開發台灣方面:他開府設治,率領閩、粵移民辟建田園、從事生產、設立學校、發展文化,使台灣各方面都得到迅速發展,以此開啟了明鄭時期。可是正當他躊躇滿志大展宏圖時,一場大病襲來,一六六二年六月二十三日逝世時享年僅三十七歲。

  鄭成功去世後,民眾哀慟不已,為感恩其驅荷復台,開疆拓土的功績與精神,興建了很多私廟以奉祀鄭王。清兵入台後眾多鄭王廟被取締,但人們只改名開台聖王廟,仍舊暗中祭祀,數百年來香火不斷。為緩解官民對立的情緒,同治十三年欽差大臣沈葆禎來台,深入了解民意後上疏清廷,強調鄭成功是明室遺臣而非清朝的亂臣賊子,因此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年)諡號忠烈侯,在如今台南開山路處正式建成了官廟「明延平郡王祠」,因所有工匠與建材均來自福州,故風格頗似福州的開閩聖王廟。其建築分為照壁、供奉鄭成功的正殿、崇祀太妃與寧靖王的後殿,以及東西兩廡等,整個庭園也很精美,綠色琉璃瓦襯著低矮的紅色牆身,顯得既莊重又典雅。至日治時期,因與日本有血緣關係,鄭成功也倍受推崇,延平郡王祠被改成開山神社,還增添了鳥居(神社大門)和石燈籠等日式風格的建物。

  但也有故事說,庭院裡的兩株梅花相傳為鄭成功手植,日人占台五十年中一直沒有開過花,一九四五年他們投降,梅花馬上就開花了,百里飄香,人人稱奇,被譽為「忠梅」。故事歸故事,台灣光復後,日本影響確被清除,開山神社又改回了延平郡王祠,建築樣式亦由福州式改成了北方宮殿式,其祠堂廣大,清靜莊嚴,古榕參天、翠綠成蔭,已成台灣重要的古跡,也是現時遊覽台南的必到之地。在延平郡王祠裡我遊畫了它那古色古香的殿堂大門,因為已把它當作是對鄭成功聊表敬意之作,所以我畫得很投入。

  台南孔廟是全台灣第一座孔廟,也是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建立的第一所高等學府,有「全台首學」之稱,就像現代中國人要到世界各地去建孔子學院一樣,其是為宣揚中國文化,同時為發展台灣文化事業而建,所以意義重大。

  台南孔廟建制與大陸的完全相同,大成殿、東西廡、欞星門、明倫堂,還有文昌閣、崇聖祠、泮池泮橋、下馬碑,一個都不少。那下馬碑豎於康熙年間,用滿漢兩種文字寫著:「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即任何人到此都需步行入孔廟,以示對孔子這位至聖先師的尊敬。因為尊孔,每年農曆九月二十八日孔子誕辰暨台灣教師節這一天,台南還會按照古制在孔廟裡舉行盛大的祭孔典禮,萬人朝拜的場面又莊嚴又隆重,遊人有幸能夠參與,絕對不會只是湊個熱鬧而已。

  城垣和城門

  在台灣城市發展史中,台南始終保持著一項誰都無法打破的紀錄,那就是開發最早。通過不斷的發展狀大,到了相對穩定的淸領時期,作為「領頭羊」的台南,已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交通、教育以及城市基礎設施等方面有了較為完善的構築和建設,因而成了當時全台當之無愧的首府,「一府、二鹿、三艋岬」中的一府指的就是它,直到首任巡撫劉銘傳將省會定到台北,才結束了這段繁榮期。所以到台南旅行,會有恍若隔世的感覺,時間仿佛定格在了那一刻,古城面貌沒有因為現代化的到來而大有改變,一切都在散發著幽幽的古意。在這古意中,台南的城垣和城門又是最能引人發思古之情懷的地方。

  城垣狹義的是指城牆,廣義的還包括城門、城樓、馬面和甕城等。在樹林街看到的台南女中外牆,就是府城城垣殘存的遺跡。從歷史考查中可以得知,清雍正元年台南已用木柵築城,雍正三年興建城垣時並有了八座城門;乾隆五十三年全部城垣改成了較為牢靠的三合土質;道光十六年為加強安全保護,大東門外加築了三座外城,使府城規模更趨完備;日治時期因都市計劃要大量開辟馬路和設立學校、公園,大部分城垣便遭遇了被拆除的噩運。

  台南的城門主要以方位和大小來命名,並以形勢賦予別稱。台南八大城門和三座外城中現僅存了大東門、大南門、小西門和兌悅門等。大東門是規模最大的城門,其基座以花崗石交互迭砌而成,中間為圓拱狀。傳統的陰陽五行觀念中東方屬木屬春,所以大東門的東側門額刻了「東安門」字樣,西側門額刻了「迎春門」字樣。大東門城樓為歇山重簷式建築,窗戶有四角形、八角形、書卷形和扇形等造型變化,非常古樸典雅。白色的女兒牆上留有多處槍眼,那是為了防衛敵人進攻而開。有趣的是其門洞內還豎著一塊示禁碑,上面寫著:「農商負販、車牛往來,不許勒索,特示」,說明當時也很腐敗;大南門是唯一保有甕城(即為加強防守而在城門外修建的護門小城)的城門,其城座也以花崗石迭砌而成。日治時期大南門曾崩塌過,現在的城樓也是一九六三年毀於台風後,仿古歇山重簷燕尾翹脊式樣重新修建的;小西門是保存最完整的城門,原位於西門路與府前路交岔口,後因道路擴建而與小東門的殘跡一起移到了現在的成功大學校區內,此門前立有兩座道光、同治年間鑄造的古銅炮;兌悅門是台南乃至全台唯一還在通行的城門,為小西門延伸到小北門之外城的三座城門之中唯一僅存者,因位於正西方而以八卦中的「兌」為名。遊畫《巍峨的台南大東門》時除了思古懷古外,其實我最大的感受是,生活在中華文化氛圍如此濃厚,睜眼閉眼老祖宗的身影始終都在那裡晃來晃去的地方,那些台獨死忠怎麼還會有心思去搞獨立?!

  文、圖/楊雲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