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青城山(上)

  • 来源:中国怡居
  • 关键字:青城山,四川
  • 发布时间:2015-07-06 12:18

  漫談中華道教宮觀文化(十五)

  青城山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灌縣)西南約十五公里的邛崍山脈南段,距成都市六十八公里。青城山,古稱丈人山,又名赤城山,據傳黃帝曾封其為「五嶽丈人」,系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五洞天,名曰「寶仙九室之天」。在唐初以前,青城山皆寫作「清城山」,自唐玄宗李隆基的手詔將其寫作「青城」後,才有今名青城山。

  青城山,漢時屬臨邛,晉時屬晉原(今懷遠鎮,漢江原縣)。據《隋書》記載,北周天和四年(五六九年)改南齊所置齊基縣為清城縣(今灌縣徐渡),因山命名。晉、唐以後,青城山上宮觀林立,極盛時多達一百餘座,號稱一百零八景。東漢末年,張陵繼承西漢王方平(西城真人)仙術建教鵠鳴山之地,即在今珠江與文錦江間的上元場西山風嗚一帶。據考證,隋唐時的上皇觀(傳為唐玉真公主修真處)、中皇觀、青皇觀,就在今上元場中三溪、真武庵一帶。宋以後,前山上清宮、常道觀、建福宮甚為興盛。

  在青城山,有許多古代傳說。比如,相傳西王母本是岷山部族之名,亦稱西貘,是大禹的舅父家。西王母居昆崙山之金庸城,地當在今四川、青海、甘肅交界的黃河上源(彩陶文化區),敝青城山有上清昆崙神山之下都一說,下都即神仙都會。

  神仙下都會 九仙之寶室

  青城山是傳說中的「神仙都會」,它上承昆崙神山墉城仙術。據說,古蜀王杜宇(望帝)與鱉靈(叢帝)遜位後,皆隱於青城山中。介於傳說與歷史的青城山的道教人物,例如:西城王君即西漢時的王遠(方平),但傳說中稱其與麻姑兄妹是西王母的嫡傳,是茅盈、王褒、帛和之師。據說,葛洪從祖父葛玄所承左慈《太清丹經》,於吉所承帛和《太平本文》,皆上溯「西城王君」。後之上清派(茅山)與清微派皆與昆崙山下都清成都聯繫。趙道一的《真仙通鑒》云:「王方平得道,位西極西城真人。領仙士一萬五千人。鎮青城山九仙寶室之天。」

  和君寶師從玄都太真夫人(太真西王母居西極昆崙山),易姓名為馬鳴生。後隨安期生至青城山,授乙太清金液神丹。據徐道的《歷代神仙通鑒》稱:安期生以道授馬鳴生,馬鳴生授陰長生,陰長生授鮑靚。葛玄告鄭思遠曰:吾從左元放(慈)於赤城山,受五嶽圖與金丹經。李家道隱居青城天谷者如李阿、李冰、李玨、李意期皆蜀王後裔而為張陵創教之先驅。「紫陽上道真君李八百即魚鳧王;妙應明香真人李真多即望帝。」左慈為李仲甫弟子,亦蜀中李家道巫師。葛玄師米巫,江南李家道實源自巴蜀鬼道(蜀王將其改漢姓稱李家道)。廿四治早立於古蜀國,不始自張陵。

  青城山有據可查的歷史當開始於秦漢。周王朝時已有萇弘仕周、屍佼入蜀之事。巴蜀天文學觀星術大顯於中原。秦以前蜀中已有彭祖(蜀中「老君」見《陔餘叢考》)、羌人葛由、楚狂接輿、邗子、浮丘公、沈羲、韓眾、馬成子等仙人。秦時蜀中有李冰、涉亞、姜叔茂等。漢時王方平在青城天國山寶仙九室洞天(即石城鵠鳴神山),王興在蒲江縣長秋山,徐季道住青城鵠鳴山。蜀州有瞿武。瞿武入峨眉山,天竺真人授以真訣。東漢時,蜀中已有印度佛像。則瞿武師天竺真人即以佛法為仙道。猶華佗、冷壽光,葛玄之師波閱宗(維那訶)亦東漢人。西漢蒙頂山種茶大師吳理真即著名的佛法方士(見名山縣明代碑)。西漢時青城山道士有王谷神與皮玄耀兩人(趙道一《真仙通鑒》卷十二)。

  張陵建教青城山已有專書專文論證,無需重複。今擇要簡論三點:

  1.張陵建教在青城天國山「鵠鳴神山治」。鵠鳴神山的命名,是根據石鶴鳴則有升天者的神仙故事而來。即「羊馬鳴則有升天者」(羊馬是石鶴或壽鳥之誤字)。趙道一《真仙通鑒》卷十八注與《青城山記》均有此說。張天師立為清城治以後,繼承昆崙神山仙系為正一道中心。張陵的中央教區陽平治初在彭縣,繼在成都,後遷陽平關山中。諸書言張陵建教於青城山,降龍伏魔事皆在山中。張陵墓位於天谷中心,其手植漢銀杏尚茂,後代天師皆到青城山朝祭祖天師張道陵。

  2.張陵居「蜀郡臨邛縣渠亭山赤石城中,靜思精志」。欒巴歸於「鵠鳴赤石山」在青城味江。此即與天國山相連的鶴鳴神山治(今鳳鳴)。此居關鍵在漢之臨邛,在今崇慶縣西《水經注江水》,不在今邛蛛縣。赤城即洪崖,亦稱赤石山。渠亭即瞿亭,在蜀州(崇慶縣上元場西山)。

  3.岷山丹法。岷山實指蜀青城山。清城神仙都會主系當是昆崙下都「龍跤仙蹤」之道,亦即正一道(洪雅縣易俗鄉《正一祭酒張普碑》云「道正一元,布於伯氣」)。西城王君總真所傳為主系。安期生或有海上蓬萊之方術,馬鳴生或有印度佛法影響,陰長生繼之又自一變。漢晉范長生來自巴人,李特「大成國」宗此再一變。《黃帝九鼎丹法》廿卷:張陵所受即此經之第一卷。陰長生所受《太清金液丹經》,葛玄《九丹金液經》皆源自古蜀李仲甫(李家道)。周義山、馬成子所得岷山火丹與水丹皆青城神仙所傳。陳摶學「鎖鼻術」於青城山麓。張伯端遇青城老仙於成都。後蜀裔孫孟煦受《金華沖碧丹經》亦傳自青城。《鉛汞庚甲至寶集成》、《金火大成》、《道藏輯要》皆傳自西蜀。

  晉太安二年(三〇二年)李雄建「大成國」於成都。《晉書》載:「雄以西山(青城山)范長生求道養志,欲立為君而臣之。長生固辭。……拜為丞相,尊日範賢。……加(封)天地太師,西山侯。」范長生為西南夷責人之廩君(大巫師、鬼主),同為蜀中鬼道(五斗米道)首領。故民夷皆奉之,與張陵、米巫同道。古仙人中的廣成子、馬成子、務成子等,容成、成君平,及成姓之成無為(唐女仙)皆源於成都神壇。

  陝甘區之仇池國,雲南之金馬碧雞,貴州之竹王皆與米巫有關。犍為道師陳瑞,梓潼張育皆承西山米巫之道。《晉書·載記》云「文命(夏禹)大夏之棄夫;姬昌東夷之擯士。」此敘氐、羌系責人兼及夏禹被棄於塗山氏(在重慶市古巴國地)。西周地在歧山而系出未夷(或就昆侖未之「夷」)。夏與周或即華夏龍文化之姜姬(羌氐、戎狄)。范長生「四時八節天地太師」之名號,重九、九聖、支(當作玄)、蜀才等名顯然與青城神山正一氣有關。

  隋楊氏崇佛,唐李氏崇道。唐睿宗兩女皆女冠,並於青城山立儲福觀,今存唐飛龍鐵鼎可證。楊貴妃生於導江縣(青城山下巨源場),名太真。邛崍道士、鴻都客皆在青城山。蜀中女仙薛濤(樂山)、謝自然(南充)、成無為(丹棱)皆名重一時。唐代四川著名道士約百人。唐玄宗時大師羅公遠煉丹於青城羅家山太乙洞,有羅仙觀。前蜀王衍受道篆於宮中,以青城為道教宗山。杜光庭著道書於青城山。陳摶道術淵於青城。道教南宗出於青城。黃承真所傳鄭山古《黃帝陰符》為雲篆。翟乾祜天師亦能丹篆。明朝灌縣伏龍觀道士吳碧松尚能辨雷篆。今存唐玄宗開元十二年(七二四年)手詔碑尤可證唐時青城道教興盛情況。孫思邈、符載、嚴遵美、馮大亮、王仙柯、李浩、譚峭、張君相、薛昌等皆隱居青城。李白、杜甫皆曾來青城。呂洞賓有詠青城詩。

  五代末宋初著名大師陳摶(?——九八九年)學道於邛州天慶觀何昌一,自題為「道門弟子圖南上」;「太歲丁酉」(九三七年)。陳摶為四川崇龕縣人(今樂至縣馴龍場),他上承後周衛元嵩、彭曉、李榮,下啟劉哲(海蟾),是道教南宗開創者。宋代理學家周敦頤、邵雍繼承其易學。青城董亞圖承其易圖傳於費孝先,名滿天下。宋淳化四年(九九三年),王小波起義於青城山,李順托為孟大王(後蜀)之後,並於二月十五日青城道會起事。青城道民(化民、種民)、本獠均有參與。

  張陵改造蜀開明王朝後裔李家道的廿四區道民所設之廿四治皆獠民所居。宋仁宗所立《飛輪道藏記》碑「若蜀名山洞府青城為最」。蓋青城為昆侖下都神山也。宋代張俞、勾台符、姚平仲、古藏用、張隨、馮懷古、安世通、程君友、上官道人、皇甫坦、李壽儀、寇子隆皆青城著名道隱。

  丈人峰岩碧 建福宮林翠

  建福宮坐落在丈人峰下,岩碧林翠,溪澄水清。楠木叢森,盛暑猶涼。祠青城丈人甯封真君,原名丈人祠。古丈人觀原址在天國山中。唐開元十八年(七三〇年)遷建於今鬼城山下。唐人徐太亨《青城山丈人祠廟碑》云「當年奉敕,青城丈人廟,準五嶽真君廟例」。唐僖宗中和元年(八八一年),詔內臣詣山修醮,封五嶽丈人為希夷真君。因青城鶴鳴神山(今上元場風鳴)與成都玉局觀皆李耳道源、張陵創教重心,北宋元豐三年(一〇八〇年),詔加號蜀州青城山丈人觀「九天丈人」為「儲福定命真君」,南宋淳熙二年(一一七五年),賜名「建福宮」。取「帝以會昌,神以建福」之意。陸遊《丈人觀》詩云「黃金篆書匾朱門,夾道巨竹屯蒼雲,崖嶺劃若天地分,千柱耽耽壓其垠。」想見當年景況之盛。

  丈人觀舊有五嶽四瀆壁畫。《益州名畫錄》云「道士張素卿,乾符中,居青城山常道觀焚修。中和元年,封五嶽丈人為希夷真君。素卿有:老子過流沙圖、五嶽朝真圖、九皇圖、五星圖、二十四化真人像。王蜀先主修青城山丈人觀,請素卿於丈人真君殿上畫五嶽、四瀆、十二溪女(等像)。又於簡州開元觀畫容成子、董仲舒、嚴君平、李阿、馬自然、葛玄、長壽仙、黃初平、葛永聵、竇子明、左慈、蘇耽十二仙君像。真君殿四壁有孫太古畫黃帝而下三十二真仙(見《吳船錄》)。「丈人山道院藏經閣後壁有(楊大明)所作龜蛇,廣丈余,最雄傑」(《畫繼》卷五)。宮門舊有道士甘遺榮八分書《紀符瑞碣》。宮前舊有玉華樓。范成大《玉華樓夜醮》云「丈上峰前山四周,中有五城十二樓,玉華仙館居上頭」。

  坐落在丈人峰下的建福宮新建古牌坊式門坊(前院與正殿於一九九二年改建一新,仿古鋼筋水泥結構。)改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年)木構為三層樓房及露台頂。正殿供甯封真人、杜光庭兩尊彩塑神像。院落覆蓋在樟樹楠樹叢中,清幽凝翠。隔天井石梯上為後殿(重建於上世紀八十年代)。

  殿下有兩株羅漢松枝盛葉茂為百年古樹。殿前有長聯,共三百九十四字,清代通江縣人李善濟撰並書。全文概括了青城歷史地理,是一部山志佳著。後殿內供奉太上李老君(李耳)、東華帝君(王玄甫)、王重陽祖師像,皆彩塑泥像。宮左坡有委心亭、乳泉亭等名勝,有明末慶符王妃梳粧檯遺址。宮外楠木叢中茶館石桌石礅,蔭涼清爽,含山雲溪音,真是人間仙境。

  建福宮外廣場西有仿古的上青城山的山門。橫額上「青城山」三字金光閃閃;閣柱上有聯云:「天開碧嶂迎雙屐;人到青城第一峰」。閣門頂上有傳統泥塑八仙、哪吒人物故事。閣門南有綠雲閣,取杜甫詩「綠雲(叢林)凝住最高峰」詩意。入門上山有雨亭,亭後鬼城山傳說為鬼容茵隱地。經天然閣,怡樂窠,引勝亭坡梯到「天然圖畫」十角重簷亭閣。清光緒年間修造,重修保持原貌。額日「天然圖畫」,聯云:溪壑奔騰百川來去通千派;雲霞縹緲萬里西來第一山」。閣後有駐鶴莊。聯云:「松檜隱棲三島鶴;樓台閑銷九霄雲」。天然圖畫南有寨子山,為清代蘭朝鼎李永和義軍紮寨處。義軍曾擊斃民團惡霸徐開龍於此。常道觀易心瑩大師(中國道教協會第一屆副會長)曾從吳君可習經於寨子山上朝陽庵。由於天然圖畫上行經山陰亭,雲巢,冷然亭,凝翠橋,奧宜亭,達到天師洞前門「五洞天」。

  天然圖畫南側有小路二里到飛仙閣。仙閣飛簷映山,在通向後山的公路側(建福宮小徑上坡二里,公路三公里),青城道教學校所在。北側有小路可通月城湖(至上清宮)。建福宮外公路前還有著名的赤城閣。

  現有牌坊上額題「西蜀第一山」。聯云:「雲作玉峰時北起;山如翠浪盡未傾」。赤城閣外有著名的長生宮(今翔鶴山莊)。

  是紀念范寂的古廟。日本僧松濤《青城道中》:「翠嶂三百曲,一水石潤趨。耳邊清磬有,眼底俗塵無。行雲思道士,迷路向樵夫。休息垂夢下,似成面壁愚。」頗能概括他遊青城的環境心境意境。

  應毅軍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