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滅的軍人魂 中正劍

  • 来源:中国怡居
  • 关键字:中正劍,黃埔軍校,蔣介石
  • 发布时间:2015-07-06 12:07

  在中國北伐統一之後,黃埔精神與國民革命軍重迭,「黃埔軍校生」作為國民革命軍的中堅力量,其所代表的形象和制度也被沿用於國民革命軍伍中。在近年來的民國熱潮裡,一直受到熱烈討論的「中正劍」更被稱為是「黃埔精神」的代表。不過,「中正劍」從何而得名?與黃埔軍校的關係又是什麼?坊間所見的都是中正劍嗎?中正劍的價值何在?讓我們從一柄短小的中正劍開始,去重塑、回望這值得紀念與感懷的時代。

  前言

  晚清以降,直至民國,中國的軍隊編制與形制有了很大的改變,其中最主要的轉變就是接受了西方傳入的新式現代化軍事訓練與武器軍備,改良了中國軍隊,使得中國軍隊的形象從「長辮子、戴草帽、拿著長槍、矮小瘦弱」的小兵,變成了「身著中山裝、背步槍、佩短劍、綁腿、紮馬褲、筆挺而精神」的現代軍人。

  不過,在軍閥割據、中國尚未統一的時期,各系軍隊都有自己的服制規定。如東北軍大多數以灰棉布制服為主,而兩廣部隊穿著土黃色軍服;滇軍則是藍綠色軍裝,可能受到了法軍的影響……可以說,從軍服形制的混亂便能想見當時中國各軍隊勢力此消彼長,各據山頭之情勢。

  從黃埔到黃埔精神

  在這些勢力之中,以孫中山、蔣中正為核心的黃埔軍系是極為亮眼的一支隊伍,他們塑造了民國時期軍人的正面形象:制度化、高強度的訓練,文韜武略並重,訓練精實、有紀律、服儀嚴整、年少卻充滿澎湃的愛國情操、在各戰役裡有著英勇表現,尤其黃埔一至六期學生後來更成為國民革命軍的中堅力量,泰半在軍中擔任要職——這種種事跡所迭加出的「黃埔精神」,正是民國時期的一個重要歷史符號:當國家傾危、強鄰侵略之際,國家的棟梁青年們換上筆挺軍裝,投筆從戎,為國家盡一份心力。黃埔軍校遷校到台灣之前,為國民政府軍隊培養了四萬餘中上階軍官將領,國民革命軍中位階稍高的軍官,有許多都是黃埔一系的校友;在黃埔軍校師生正式收編為國民政府軍隊之後,黃埔的軍服也成為國民政府陸軍服制的正式標準,從上述兩點來講,「國民革命軍」與「黃埔軍校生」的形象幾乎重迭了。因而,作為歷史符號的「黃埔精神」就更與國家興亡融會迭合——「黃埔精神」不僅僅是民國時期黃埔軍人的形象,更在對日抗戰爆發後,以國民軍隊主力的姿態占據了角色地位,「黃埔精神」被放大成為「國民革命軍精神」,就是「中國抗日的決心」;所以,當二十一世紀的民國熱潮開始發酵時,首先出現的,便是對民國時期黃埔軍服的複製與再現,而最受到關注的,則是與一代軍事領袖、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有關的「中正劍」。

  中正劍源考

  隨著國民政府結束北伐,統一中國,黃埔軍校學生編入正式國民政府軍制,其所穿戴的軍服形制也成為日後國民政府陸軍服制的原型。其中,陸軍著常服時所佩的「短劍」最受人注目;後世的民國史、黃埔軍校史學界以及文物收藏家,對這把「短劍」的其他稱呼一定耳熟能詳:中正劍、軍人魂、成仁劍、黃埔劍……。

  「中正劍」是什麼劍

  根據國民政府在民國二十五年一月二十日(一九三六年)頒布的《陸軍服制條例》中第十九條規定:「陸軍官佐著用軍常服時,束武裝帶,帶領章,佩短劍,但閱兵或指揮時,軍常服得佩軍刀。」第二十一條「各軍事學校學員服裝,與軍官佐同。學生服裝,與士兵同。」不過, 《服制條例》中僅提及軍官佐及以上官階可佩戴短劍,第二十條中也規定見習軍官「準束武裝帶、佩戴短劍」,而對於「學生、士兵」卻沒有明文規定。

  這裡, 有一點需要注意,即學員與學生之差別。《服制條例》當中提出學員服裝與軍官佐同,而學生服裝與士兵同,讓人易混淆。其實,這兩者的差別在於「入伍生」。在東征之後,從黃埔三期開始規定實施入伍生制度,新兵進入學校須先服役三個月,始能參與資格考試,惟有通過考試者才得以進入學科就讀。而這裡所提到的學員,便是那些通過了考試,正式進入學科就讀的學生。他們在日後將被分發到軍伍中任職軍官幹部,因而服制也與軍官相同。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在當時的服制條例規定中,官階較高的軍官將領,以及軍事學校學員在著常服時應當佩有短劍。

  據《陸軍服制條例·附錄》中的規定,短劍的形制是「全長三十九公分,劍柄長十一公分二公釐,護手厚三公釐,鞘長二十七公分五公釐,劍柄寬三公分,鞘口寬三公分,尾寬二公分二公釐;劍柄用玳瑁製,柄之兩面中央及頂上均包銅鍍金上鐫梅花紋,玳瑁部分箍以斜形金線,護手亦銅製鍍金不鐫花紋,鞘身為魄鍍鎳但鞘口及鞘尾均包銅平鐫花紋,鞘口包銅長三公分二公釐,鞘尾包銅長六公分,劍刃長二十六公分,劍柄與劍鞘相連接處置彈簧開關一。」

  從圖中所見到的「短劍」形象,和一般所熟知的「中正劍」似乎略有差異。首先,短劍上當然不會留有刻字,如耳熟能詳的「蔣介石贈」和「成功成仁」字樣等。其次,則是劍柄上有三朵梅花,而文物藏品市場上熟知的中正劍,則有各種樣貌,不過可以從中看出模仿梅花樣式短劍的痕跡。很顯然,這款短劍應該就是中正劍的雛形,或者說是基本款式。但是,這裡仍有一個問題待解決:究竟是先有中正劍還是先有《陸軍服制條例》的規定呢?如果前者先存在的話,那麼《陸軍服制條例》就是以「中正劍」為模型而規定的;如果後者先存在的話,那麼,「中正劍」就是以短劍為雛形加以改良。要解決這個先有蛋或先有雞的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明確知道「中正劍」的源起背景。

  中正劍異名眾多 源起也眾說紛紜

  不過,目前史學界對於「中正劍」的考釋還不是非常完全,主要原因是中正劍實物難尋,且形式眾多,又缺乏正式的文獻記載其名稱或頒授源起。目前常見的中正劍緣起有多種說法,最熱門的一種是從「廬山軍官訓練團」與黃埔第九期開始的。

  黃哲嗣在(黃埔佩劍「贈」、「授」之謎)一文中提到:

  有關黃埔軍校於何年何期頒發畢業佩劍(短劍)的問題,有始於第二、四、九期三種說法,前兩種說法見於《文強口述自傳》,因無實物佐證及史料記載仍待考證,第三種說法是憑握第九期佩劍實物而最具有力話語權,況且目前在博物館及民間尚未發現先於此期之佩劍,緣由黃埔軍校頒發佩劍源起第九期之說流行於世。

  而文物收藏家李學鋒則認為中正劍應該是從廬山軍官訓練團開始的。他在《概括軍人魂──中正劍、自殺劍……》一文中提出這個觀點,並且列舉了三項理由:

  首先,「軍人魂」這個名號,最早見諸於此際的廬山。蔣委員長在《軍官訓練團訓練的目的和方針》訓詞中,開宗明義提到:這次訓練「其唯一的目的,是要先尋著我們軍人的靈魂,再來挽回我們整個國家的靈魂!」他不滿於當時許多軍官士氣渙散,因此調集數千軍官至廬山受訓,就是要使他們「恢復軍人靈魂」。整個廬山軍官訓練團的辦團宗旨就是「軍人魂」,它是廬山軍官訓練團的精神標語,也因此有許多實踐,如在訓練團團址海惠寺門前的轅門上,高懸蔣委員長手書「軍人魂」三個大字;時任該訓練團副團長的陳誠向學生們頒發「軍人魂」短劍時,也提出這把劍的用途是「給大家為主義奮鬥,與敵人肉博到最後的時候,做一個不成功便成仁的志士所用」等。

  其二,廬山劍從形制上看,製作比較粗劣,工藝比較稚拙,並且脫胎於刺刀的痕跡明顯,尚處於「混沌狀態」。這是該劍處發端之際的實物外觀上的重要根據。廬山劍的鑄造特點,明顯表現為「倉促之作」,刀鞘就是基本沿用槍刺鞘,刀身扁平無血槽,刀柄多為厚電木綴銅釘,與擋手連鑄,這些都與後來的主流路數的「軍人魂」,相去甚遠,並且一九三四年後,再無此類「軍人魂」形制出現,此亦為早期劍辨識的重要特征。

  其三,李學鋒引用蔣介石侍衛居亦僑先生在《跟隨蔣介石十二年》一書:

  蔣介石是個現代軍人,他的穿戴是以武裝為主的。在創辦黃埔軍校時,穿的是灰色布軍裝;在舉世聞名的北伐戰爭任總司令時,他改穿黃色或灰色毛呢服裝;在南昌行營期間和廬山訓練團成立後,他穿草綠色毛呢軍服,並且佩戴『軍人魂』短劍」。

  十分明確的提出了重視「武裝」且授人以劍的蔣介石氏自己始佩其劍,是在一九三三年之後,此亦為「廬山說」的有力根據。李學鋒以廬山軍官訓練團的精神──「軍人魂」為出發點進行考據,並且以其所見最早為黃埔九期中正劍,得出「蔣介石於廬山軍官訓練團開始重視並強調軍人魂,並在黃埔九期開始頒授黃埔中正劍」的結論。雖然不能直接確認李的主張為事實,不過筆者認為應該相去不遠。

  我們試著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談:如果「軍人魂」一詞發源於廬山訓練團,這也僅僅可以證明「中正劍」名稱的發源。在黃埔軍校的官方網站中,對於中正劍它是這樣描述的:

  蔣介石在擔任黃埔軍校校長時依國際慣例頒發給軍校優秀學生禮儀裝飾佩劍。後因北伐、反共,特別是在抗戰時期的戰役中,部分軍人因丟失陣地、重傷等原因而以此劍自殺殉國,此劍遂以「軍人魂」之名在軍中傳開,並產生其附加功能。因其劍柄上有「蔣中正贈」字樣,得名「中正劍」。在軍中及民間廣為流傳,進而成為其正式名稱。另外因劍身上刻有「成功成仁」字樣,也有人稱之為「成仁劍」。

  官網中提到,蔣介石「依照國際慣例」頒發給優秀畢業生一柄佩劍。這是軍校的一項傳統,著名軍校如西點軍校、日本陸軍學校都有這樣的畢業致贈。而文章中也提出這柄短劍在許多戰役中被黃埔學生用作自殺殉國,且特別強調了「抗戰時期的戰役」。我們可以從現有的材料去推斷:佩劍頒授很早便開始了,因為是國際慣例,在軍校成立之初或已有規劃。而「軍人魂」之名則建立在「成功成仁」的殉國情懷上,這和廬山訓練中蔣介石強調「軍人魂」精神得以聯繫。

  這表示,我們應當將「中正劍」與「軍人魂—中正劍」分視為兩種不同的指涉:所謂的「中正劍」是一般的黃埔軍校頒授畢業佩劍,上有「校長蔣中正贈」的字樣,或者僅僅是如《服制條例》中規定的玳瑁柄梅花樣式,用以作常服搭配,其被稱之為「中正劍」的原因是因為其由校長蔣中正頒贈,以作為畢業之佩劍,或贈與有功之軍官、得力之部將,以作為勉勵;而包括「軍人魂」一稱的「中正劍」是在廬山軍官訓練團第一期受贈短劍之後,於黃埔九期開始(因廬山軍官訓練團的時間在黃埔第八期畢業之後,第九期畢業之前)的名稱;其上的「成功成仁」刻字是代表廬山軍官訓練團的「軍人魂」之延伸,用以訓誡勉勵學生們勿忘軍人之魂、愛國之心,對於救亡圖存須抱持著「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

  除了上述有關於蔣介石頒贈中正劍的記錄之外,因為「軍人魂」的流行,許多高階將領也會製作自己的紀念佩劍頒贈,如時任山西省主席的閻錫山頒贈給晉綏軍的劍叫作「公道劍」等。

  珍貴的中正劍藏品

  粗略計算,僅大陸時期的黃埔軍校二十三期學生,含各分校與各種訓練班畢業生,即達二十三萬餘人,獲劍者起碼應以十數萬計,再加上有功軍官及得力部將人數,如此一來,「中正劍」的總頒發量,即使是保守的估計,也當在三十萬柄上下。此外,一九三六年後,隨著《服制條例》制定軍官須隨身佩戴佩劍,加上黃埔軍系中正劍之盛名,各種「頒劍」活動風靡全國。各實力派人物時常以頒劍來提高權望,尤以蔣系勢力下的東南及中南一帶尤為盛行。各系統、各部門、各機構,武將自不多說,文官以至童子軍之屬,各色人等多以頒劍為時髦之舉。軍隊的部隊長如師旅長,似都有頒劍之權,最小的職位可見至保安團長。此際之劍事呈亂哄哄的繁榮,乃一時之洋洋乎大觀。直至抗戰勝利後,國民黨軍隊改以美式軍服,短劍不再是隨身佩攜之物,百花齊放的「中正劍」運數方才告一段落,因此,中正劍樣式眾多,五花八門,可想而知,不過,從有限的實物中,大約可以歸納為以下三種:

  一、梅花劍

  梅花劍即是黃埔軍校軍官制式佩劍,因其劍柄一側有三朵梅花而得名。此劍為標準形制,與《陸軍服制條例》當中的短劍樣式相同,全長三十九公分,劍柄長十一點二公分,護手厚三公釐,劍刃長二十六公分,鞘長二十七點五公分,劍柄寬三公分,鞘口寬三公分,尾寬二點二公分;劍柄以玳瑁制,柄之兩面中央及頂上均包上銅鍍,鐫梅花紋,玳瑁部分箍以斜形金線,護手亦銅製鍍金,兩端成球形;鞘身為魄鍍鎳但鞘口及鞘尾均為銅製,劍柄與劍鞘相連接處置彈簧開關,為劍機。

  雖說梅花劍是標準形制,不過因為各期製作短劍的工廠與條件不一,在樣式和作工上也有所不同。蔣委員長的私人短劍最為精良,其上的三朵梅花不僅大小與間距仔細測量,梅花也是實心突起;此外,除了劍體本身為鋼刃之外,還保存著良好的皮製劍吊,可以將劍扣旋於德式軍裝的皮帶上。目前實物藏於台灣。相較之下,其他的中正劍對於細節沒有這麼重視,目前可見的中正劍中,有長度過短者、有三朵梅花形狀各異者、有柄尾處換置圖案者,皆因不同的製刀師傅而異。

  二、分校劍

  分校劍是指黃埔各分校自製的畢業短劍,包括黃埔分校、軍官訓練團劍等,基本上的區別在於贈授對象與黃埔本校分開,如華僑隊贈劍、中央陸軍官校十週年贈劍、中央訓練團贈劍等。抗戰時期各地大辦分校,劍身上通常會刻有劍主之名或是編號。

  三、亞中正劍

  除了蔣介石所頒贈的中正劍之外,另有許多質量參差不齊,種類繁多的短劍。許多軍閥、將官、政要等喜歡透過贈劍來抬高身價、表現政權,另外,亦有民間自製、模仿中正劍的「山寨版」出現,這些被稱之為亞中正劍。

  結語

  隨著抗戰時期結束,軍政在社會生活中被壓縮,不再是社會唯一關注的重點,而老兵漸日凋零,又經歷過文革的動蕩,關於民國軍系的文物和歷史正在快速的頹圮。當時間逝去,人們會逐漸遺忘忽視,將歷史濃縮成兩字三行,淡筆帶過;但是,從文物中所展現出的歷史卻是最直白的描述。中正劍所體現出的時代背景、軍校景況以及抗戰的艱辛過程都使其成為無價之寶,更重要的,是在這些短寸兵器的握柄和劍刃上,歷史所留下的血汗與眼淚,這,就是中正劍無價之所在。

  文、圖/白中琪 金允凡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