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熱潮下的迷與思

  • 来源:中国怡居
  • 关键字:國學,玄學,魯迅
  • 发布时间:2015-07-06 12:27

  前段時間,網上有新聞報導說《道德經》將納入高中教材,過後又有新聞出來辟謠說只是作為課外讀本。《道德經》是否真正能夠納入高中教材,這已經不是重點。重點的是這個事件折射出當下中國傳統文化呈現復興熱潮。這股熱潮吹到哪兒,哪兒的傳統文化就開始蓬勃發展,欣欣向榮。吹到兒童的世界,便雨後春筍般的湧出很多兒童讀經誦經活動和各類傳統文化學校。吹到企業家的領域,各種國學總裁班又是目不暇接的開班。近代以來的中國人很奇怪,熱衷把自己的舊東西打破,過後又開始追憶、回味舊東西和還原舊東西。總喜歡讓自己的歷史在大破大立中前行。百年前的新文化運動提倡反傳統、反文言、反孔教,號召文化革命與文學革命,又提倡「賽先生」與「德先生」。歷史教科書上也稱贊胡適、陳獨秀、魯迅、李大釗為新文化運動做出了巨大貢獻。評價新文化運動是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傳統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但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又在努力恢復當年新文化運動打倒的對象。孔孟又重新成為了國人心靈和精神的導師,老莊又成為了大智若愚的聖人,四書五經又成為了拯救中華民族的靈丹妙藥。那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新文化運動首席代表胡適先生當年寫的《我們對於西洋近代文明的態度》、《整理國故與打鬼》、《論六經不夠作領袖人才的來源》、《所謂「中小學文言運動」》、《我們今日還不配讀經》等文章。胡適先生在這些文章裡面寫到:「古代的宗教大抵注重個人拯救;古代的道德也大抵注重個人的修養。雖然也有自然普渡眾生的宗教,雖然也有自命兼濟天下的道德,然而終於苦於無法下手,無力實行,只好仍舊回到個人身心上用工夫,做那向內的修養。越向內做功夫,越看不到外面的世界;越在那不可捉摸的心性上玩把戲,越沒有能力應付外面的實際問題。即如中國八百年的理學工夫居然看不見二萬萬婦女纏足的慘無人道!明心見性,何補於人道的苦痛困窮!坐禪主敬,不過造成許多『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廢物!」「求知是人類天生的一種精神上最大要求。東方文明對於這個要求,不但不滿足他,並且常想裁制,斷絕他。所以東方古聖人勸人要『無知』,要『絕聖棄智』。這是畏難,這是懶惰。東方的懶惰聖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以有涯逐無涯,殆矣』。這是自欺欺人的誑語,這是人類的誇大狂。」「我披肝瀝膽的奉告人們:只為了我十分相信『爛紙堆』裡有無數的老鬼,能吃人,能迷人…這回到巴黎、倫敦跑了一趟,搜得不少『據款結案』的證據,可以把達摩、慧能,以至『西天二十八祖』的原形都給打出來。」胡適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是尖銳的,但不是最辛辣的,我們再來看看魯迅先生怎麼說的:「中國的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是用很多人的痛苦換來的。」「我以為如果外國人來滅中國,是只教你略說幾句外國話,卻不至於勸你多讀外國書,因為那些書是來滅的人們所讀。但是還要多獎勵你讀中國書,孔子也是還要更加崇奉,像元朝和清朝一樣。」我想魯迅、胡適等人所代表的方向大抵是不會錯的,毛主席曾這樣評價魯迅:「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那麼看來是現在的傳統文化復興熱潮出了毛病。如果說復興傳統文化有錯誤,但來自社會各界的很多聲音又在號召大家學習傳統文化,復興傳統文化,甚至還有專家提出當今西方國家遇到的一些社會問題也需要我們的傳統文化去拯救!我面對上述這矛盾的現象有些迷糊,需要一些思考!

  中國傳統文化也可以稱為「國學」。

  首先我個人認為國學是我們中華文明的靈魂和精髓,是必須得以繼承和發揚的。因為有國學這個強大的內核,中華文明才歷經千年而不滅,中華民族屢遭劫難而不亡。但現在國學復興熱潮下,有多少人是真正在復興國學,學習國學,弘揚國學?又有多少人是在名聞利養的驅動下玩弄國學、消遣國學?其次,現在的國學已經和最初的國學不一樣了。一方面是歷史原因造成的斷代,例如孔子所說的儒學和明清時期的儒學基本就是兩碼事。另一方面,近現代的國學不得不面對西方文明的入侵,故不得不有所揚棄和變異。例如張之洞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論即是如此。但在今天又有幾個人能理得清與吃得透?再次,我們現在到底還有沒有國學大師?國學應該怎樣教授?以後還會不會再出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說:「《詩》、《書》為人人誦習之書,然於六藝中最難讀。以弟之愚暗,於《書》所不能解者殆十之五;於《詩》亦十之一二。此非獨弟所不能解也,漢、魏以來諸大師未嘗不強為之說,然其說終不可通。以是知先儒亦不能解也。」連王國維大師都認為自己尚不能全解古經典,甚至認為他之前的漢魏大儒也未必解釋得全面透徹。那麼今天我們的「國學老師」們還能做到完全弄懂古經古籍並加以正確解釋嗎?學習國學需要有紮實的訓詁學基礎、考據學基礎、樸學基礎等學問,還需靜得下心沉得住氣做研究,此非一朝一日之功。但在燈紅酒綠、浮躁功利的今天,我們自己覺得還能出國學大師嗎?最後,國學終究是屬於人文社科範疇,屬於國人修身做人之學問。但這學問不能讓衛星上天,不能使潛艇入海。不能讓駿馬跑過火車,不能讓油燈超越電燈。所以當中國最後一位聖人曾國藩在面對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時,只能拔劍四顧心茫然!國學自有科舉選士以來,逐步只重經史考察和理學修身,而輕民生實用技術,明清尤為甚之。中醫、周易預測學、風水堪輿學、天文算法、農學等國學中最具實用價值的學問,往往成為學術末流,實在令人扼腕歎息!當今的國學仿佛是曹雪芹筆下的《紅樓夢》,後面四十回或許已經永遠丟失。我們現在看到的都不是原版,我們只能通過草灰蛇線去探尋最原始的國學。我們知道《紅樓夢》再偉大也不能當飯吃,但是他裡面記載了我們的過去,讓我們知道自己也曾有過「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文化與歷史。我們知道《紅樓夢》也不能治病療傷,振興科技,但他教會我們怎樣在中國做人,怎樣在中國很好的生存。我們知道《紅樓夢》是必須有人去研究的,但不是人人都可以去做研究的,更沒必要人人都去研究。當今的中國有太多需要研究和發展的新課題。但是《紅樓夢》卻是值得有興趣的人抽出時間去探索和玩味,更值得每個中國人知道他、記得他和了解他,因為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是「紅樓中人」。《紅樓夢》如此,國學如此,當今的傳統文化的復興熱潮或許也應如此!

  李文淵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