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金融風險中的信用潰敗難題

  • 来源:中国怡居
  • 关键字:溫州,金融風暴
  • 发布时间:2015-07-06 08:22

  溫州經濟基本觸底,壞帳主要由金融機構承擔。溫州銀行業硬著陸的過程,顯示中國一旦出現局部金融危機,情況將會如何演變。六月十六日,《香港商報》發布關於溫州金融的深度報道,經一輪市場下挫後,有意規避風險卻深陷泥潭的銀行業陷入深度風險。二〇一一年,溫州流動性迅速消失,已錯過救助最佳時機,去槓桿變成現實,到目前為止超過萬家企業大面積洗牌,銀行業基本確認的損失總額高達一千六百億。

  地方政府是地方企業的守護者,希望銀行不要抽貸,繼續對經濟輸血,這個定位不能說錯誤。問題在於,地方政府沒有甄別出誠信企業與非誠信企業,沒有建立地方信用檔案,一味要求金融機構輸血,為市場埋下難以消失的隱患。

  溫州金融風暴初起之時,地方政府沒有選擇以地方擔保進行再貸款,而是由地方政府介入防止抽貸,以避免企業如多米諾骨牌般倒塌。地方政府的選擇是理性的,他們不願意冒著經濟失速下滑的風險,為民間企業背債,承擔兜底之責。

  金融機構成為風險主要承擔者,這並非金融機構所願。政府與銀行受到道德譴責。溫州中小企業促進會會長周德文表示,二〇〇八年市場融資環境寬松,銀行追著企業貸款,導致企業大範圍擴展業務;到了二〇〇九年後,突然收緊銀根,很多企業的投資步伐刹不住車,政府有責任在當前扶持中小企業。

  銀行試圖降低風險,銀行分支機構想盡方法收回貸款,甚至向企業表示一旦有了過橋資金就發放第二筆貸款。筆者還記得當時製造企業的憤怒,企業主向民間借高利貸支付過橋資金,卻發現銀行再也不發貸款,企業立馬陷入斷糧窘境。企業與金融機構欺騙與反欺騙、遊擊與反遊擊風行一時。

  胳膊擰不過大腿,最終主要還是由金融機構扛起了大鼎。二〇一一和二〇一二年危機最嚴重的階段,銀行業繼續輸血使溫州地區貸款增量保持在一千五百億規模,溫州市政府組建十五億的應急轉貸基金,浙江省政府沒有分擔損失,貢獻流動性最多的銀行業成為企業呆賬的唯一承擔者。另外,溫州有一千八百多家各式色各樣的小型放貸機構,和高負債運行但躲過危機的企業一道,成為金融系統血管壁上最微小但是最薄弱的節點,隨時可能潰破並演繹新一輪危情。

  銀行成為最終的買單者,原因是倒逼機制,如果銀行不繼續輸血,情況將不可收拾。質押貸款中的質押品將一文不值,互保將使溫州基於親友擔保關係的貸款鏈火燒連營。根據據國家統計局科研所數據質量研究室主任余根錢的《溫州房價下跌的啟示》一文,二〇一四年五月份溫州新建商品住宅價格比二〇一〇年下跌百分之二十一點七,是七十個城市中唯一跌破二〇一〇年價格的城市,比二〇一一年最高水平下跌百分之二十二點五。據中國百城住宅價格指數統計,溫州市住宅價格的最高水平出現在二〇一一年六月,每平米為一萬六千二百三十九元,到今年五月份下跌至一萬四千二百零一元,下跌幅度為百分之十二點六。溫州市區的房價下跌幅度更大,跌幅超過百分之三十。到今年五月,溫州房價暫時終止了下滑趨勢,在國內城市中依然排名靠前。

  在金融危機發生後,民間信用一敗塗地。溫州銀監局公布的數據顯示,金融風波最嚴重的年份,溫州居民個人存款數量不降反升。有監管部門官員和司法系統庭長直指,溫州企業逃廢債從剛開始的個別偶然、迫不得已,到後來普遍自覺自願,甚至出現頻繁聚首、小範圍公開探討如何逃廢債。比如將企業應收賬款轉到其它可信賴的個人名下,或者對外宣告嚴重資不抵債,讓親友用低價購買成為新企業主,資產轉移到海外後再合法回流等。

  銀行業的潰爛背後是當地信用環境的崩塌,是眾多企業主為保護私有財富對誠信的出賣。信泰集團胡福林有效資產四個億,債權人申報總額四十二億,其個人十六套房產記在胡恩聖名下。

  溫州工業指標持續走好,房價觸底反彈,但金融風險遠未過去。在市場經濟發達地區建立信用機制是重中之重,溫州設立政府主導的小微企業信保基金,同時將民間投融資納入統一的民間借貸平台,使中介信息公開透明。

  無論是地方政府買單,還是銀行買單,只要沒有高效的信用甄別系統,道德風險就不可避免。

  葉檀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