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 360(第二冊)

  • 来源:中国怡居
  • 关键字:群書治要,朝廷
  • 发布时间:2015-07-06 12:49

  唐朝貞觀初年,唐太宗李世民令諫官魏徵及虞世南等,自上始五帝,下迄晉代,一萬四千多部、八萬九千多卷古籍中,「採摭群書,剪截淫放」,整理歷代帝王治國資政史料,擷取六經、四史、諸子百家中有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精要,於貞觀五年(六三一年)編輯成書,計六十五部約五十餘萬言,取名為《群書治要》。「治要」,即治國必須遵循的剛要、理論與方法。該書不僅是魏徵向唐太宗進諫的重要理論依據,也是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的思想源泉和施政參考。

  《群書治要360》將《群書治要》中的嘉言按君道、臣術、貴德、為政、敬慎、明辨六大綱目整理成書。每個大綱中,又歸納了若干條目,對現代人的德行、修養、工作、學習、生活等都有著寶貴的指導和借鑒。

  壹、君道

  五、納諫

  為人君之務,在於決壅①;決壅之務,在於進下;進下之道,在於博聽;博聽之義,無貴賤同異,隸豎牧圉②,皆得達焉。(卷四十七 政要論)

  【白話】做君主的關鍵,在於能夠去除蒙蔽;去除蒙蔽的關鍵,在於能夠讓下屬進諫;讓下屬進諫的方法,在於廣泛地聽取各種意見;廣泛地聽取意見,就是要能夠做到無視下屬的高低貴賤,即使是奴役、童僕、放牧、養馬的人,也要能夠讓他們的意見傳達進來。

  【注釋】①決壅:消除壅蔽。②隸豎牧圉:指奴役、童僕、放牧、養馬的人。圉,音yǔ。

  欲知平直,則必準繩①;欲知方圓,則必規矩②;人主欲自知,則必直士。(卷三十九 呂氏春秋)

  【白話】想要知道物體是否平直,就一定要依靠水準器和墨繩;想知道是否方圓,就一定要依靠圓規和矩尺;君主想知道自己的過失,就一定要依靠直言之士。

  【注釋】①準繩:測定物體平直的器具。準,測平面的水準器;繩,量直度的墨線。②規矩:規和矩。校正圓形和方形的兩種工具。

  古之賢君,樂聞其過,故直言得至,以補其闕①。(卷四十九 傅子)

  【白話】古代的賢明君主,樂於聽人指出自己的過失,所以能聽到正直的話,借以補救缺點。

  【注釋】①闕:疏漏。

  明君蒞眾①,務下之言,以昭外也;敬納卑賤,以誘賢也。其無拒言,未必言者之盡用也,乃懼拒無用而讓②有用也。(卷四十四 潛夫論)

  【白話】賢明的君主治理百姓,務求臣下之言,來昭示於朝廷外;恭敬地接納卑賤之人,來吸引賢士。君主不拒絕進言,未必所有的進言都採用,只是擔心拒絕無用的意見而會使有用的意見受到排斥。

  【注釋】① 蒞眾: 治理百姓。② 讓: 通「攘」,排斥。

  仁君廣山藪①之大,納切直②之謀。(卷二十二 後漢書二)

  【白話】仁德的君主有著像高山、湖澤那樣大的胸懷,可以接納懇切率直的謀略。

  【注釋】① 山藪: 山林與湖澤。藪, 音sǒu。②切直:懇切率直。

  今群臣皆以邕為戒,上畏不測之難,下懼劍客之害,臣知朝廷不復得聞忠言矣。夫立言無顯過之咎①,明鏡無見玼②之尤③。如惡④立言以記過,則不當學也。不欲明鏡之見玼,則不當照也。願陛下詳思臣言,不以記過見玼為責。(卷二十四後漢書四)

  【白話】今天群臣都以蔡邕的下場為鑒戒,上怕受到難以預料的災難,下怕有刺客來行刺,臣知道朝廷不會再聽到忠言了。發表言論不該因指出過錯而被責處,明鏡不該因照出汙點而被怨尤。如討厭設立史官秉筆直書記錄過失,那就不該學習古人(設立史官)。如果不想被鏡子照出汙點,就不該去照了。希望陛下仔細考慮臣說的話,不因為指出過錯和反映汙點而責備大臣。

  【注釋】①咎:罪過,過失。②見玼:顯露

  瑕疵。見,同「現」,顯現、顯露。玼,玉的斑點,引申為缺點、毛病。③尤:過失,罪愆。④惡:音wù。討厭,憎恨。

  能容直臣,則上之失不害於下,而民之所患上聞矣。(卷四十九傅子)

  【白話】能容納正直的臣子,則君主有失誤也不會貽害百姓,而百姓的憂患君主也能聽到。

  君明則臣直。古之聖王, 恐不聞其過, 故有敢諫之鼓① 。( 卷二十六 魏志下)

  【白話】君主聖明臣下就正直。古代聖明的君王唯恐聽不到自己的過錯,因此設立了讓進諫者敲擊以便領導者知曉的鼓。

  【注釋】①敢諫之鼓:設於朝廷供進諫者敲擊以聞的鼓。

  堯舜之世,諫鼓謗木①,立之於朝,殷周哲王,小人②怨詈③,則洗目改聽,所以達聰明④,開不諱⑤ , 博採負薪⑥ , 盡極下情也。(卷二十三 後漢書三)

  【白話】堯舜的時候,在朝堂設敢諫之鼓,立書寫諫言之木,殷周二朝的聖王,對待百姓的怨罵,總是洗耳恭聽,真誠接受,所以才能夠明察事理,讓別人直言不諱,廣泛聽取普通百姓的意見、全面詳實地了解民情。

  【注釋】①謗木:相傳堯舜時於交通要道豎立木柱,讓人在上面寫諫言,稱「謗木」。②小人:平民百姓。③怨詈:怨恨咒罵。詈,音lì。咒罵。④聰明:指明察事理。⑤不諱:不隱諱。⑥負薪:指地位低微的人。

  禹之治天下也,以五聲聽。門懸鐘鼓鐸①磬②,而置鞀③,以待四海之士,為銘④於筍簴⑤曰:「教寡人以道者擊鼓;教寡人以義者擊鐘;教寡人以事者振⑥鐸;告寡人以憂者擊磬; 語寡人以訟獄者揮鞀。」此之謂五聲。是以禹嘗據一饋而七起,日中而不暇飽食。曰:「吾不恐四海之士留於道路,吾恐其留吾門廷⑦也!」是以四海之士皆至,是以禹朝廷間,可以羅雀⑧者。(卷三十一 鬻子)

  【白話】禹王通過聆聽五種聲音來治理天下。朝堂門上懸掛著鐘、鼓、鐸和磬,旁邊擺放著鞀,以此接待天下士人,並在懸掛鐘磬的木架上刻著銘文,說:「以道教導我的請擊鼓;以義教導我的請敲鐘;教導我如何處理國家大事的請搖鐸;告知我國家憂患的請擊磬;告訴我訴訟之事的請搖鞀。」這就是所謂的五聲。因此,禹王曾經在吃一頓飯的期間七次起身處理政務,一直忙到正午都沒有時間吃飽飯。禹王說:「我不怕天下的賢者停留在路上,我擔心沒有及時聽取寶貴建議並加以處理,而讓他們滯留在我的門庭啊!」因此天下士人紛紛到來,也因此,禹的朝廷很清靜。

  【注釋】①鐸:音duó。古代樂器,大鈴的一種。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或遇戰事時用之。青銅製品,形如鉦而有舌。其舌有木製和金屬製兩種,故又有木鐸和金鐸之分。②磬:古代打擊樂器,狀如曲尺。用玉、石或金屬製成。③鞀:音táo。有柄的小鼓。④銘:刻寫在器物上的文辭。⑤筍簴:即「筍虡」,音sǔn jù。古代懸掛鐘磬的架子。橫架為筍,直架為虡。⑥振:揮動,搖動。⑦門廷:宮門、朝門外的地方。⑧羅雀:形容門庭寂靜或冷落。

  昔高祖①納善若不及,從諫若轉圜②。(卷十九 漢書七)

  【白話】當年漢高祖采納善言唯恐來不及,聽從諫言就好似轉動圓形之物那樣順暢迅速。

  【注釋】①高祖:指西漢高祖劉邦。②圜:音yuán。同「圓」。

  通直言之塗,引而致之,非為名也, 以為直言不聞, 則己之耳目塞。耳目塞於內,諛者順之於外,此三季①所以至亡,而不自知也。(卷四十九 傅子)

  【白話】敞開直言之路,招引獲得諫言,不是為取得好名聲,而是認為聽不到正直的言論,自己就會耳目閉塞。自己耳目閉塞,阿諛的人又凡事順從自己,這就是夏、商、周三代末年的君主滅亡的原因,而他們自己卻不知道。

  【注釋】①三季:指夏、商、周三代的末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