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落河陽
- 来源:中国怡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河陽,剪紙,祭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06 08:41
河陽村是一個以宗族血緣為紐帶、聚族而居的千年古村落,其古建築群占地零點四平方公里,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中國傳統村落、首批省級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民俗文化旅遊村)。
公元九三二年,原吳越國錢武肅王掌書記朱清源攜弟朱清淵為避五季之亂,慕縉雲山水之勝,蔔居此地,繁衍生息,支脈繁茂,成為義陽朱氏聚居發源之地。因其祖籍河南信陽,故取名河陽。朱氏歷代祖先以耕讀傳家,重農經商,人才輩出,富甲一方,舊時有「有女嫁河陽,賽過做娘娘」之譽。宋元兩朝曾出八位進士、二十四位詩人,形成了名躁全國、盛極一時的「義陽詩派」。河陽古村落為明清建築群,一溪兩坑、一街五巷的村莊布局乃元代設計,宋代古刹「福昌寺」、元代「八士門」、明代「石稀罕」、清代「公濟橋」以及民國歐式建築見證了河陽歷史文化脈動,村內池塘、溝渠、巷道分佈層次分明,祠堂、廟宇、民居結構清晰。十大宗族莊園式古民居建築群、十五座古祠堂,百棟舊第計一千五百餘間,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全國罕見。獨具匠心的古建築營建技藝,獨樹一幟的剪紙、刺繡、織帶等傳統工藝,比比皆是的古雕刻、古壁畫、古詩詞、古匾額,歷代農民義軍遺跡和各類舊時民俗日用器具以及古樸淳厚的民風民俗,構成了目前江南現存規模最大、歷史延續時間最久、宗族文化最深厚的古村落。
河陽古民居建築藝術
河陽村集宗祠、民居、寺廟、橋梁為一體,其古民居建築藝術於二〇〇七年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各類古建築在裝飾手段及表現內容上力求簡潔、自然、典雅,又具有鮮明的個性。建築裝飾以東陽木雕為主,無論是牛腿、雀替、樑坊,還是斗拱、門窗都大量使用木雕工藝,多採用淺雕、圓雕、鏤空雕等技法,刀法純樸圓潤,刻畫惟妙惟肖。而較為豪華精緻的建築,則在外觀上使用磚雕,這些青灰色的磚雕與高低錯落的馬頭牆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幅清雅秀麗的圖畫。
河陽古民居傳統手工藝
河陽剪紙歷史悠久,在四百多年前的明朝就已形成風俗,於二〇〇七年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技法特點重外在形似,更注重本質的神似,陰陽刻法相結合。在剪人物畫上,不剪面部五官,注重動勢,脫形取神。衣褶以陰刻法處理,與背景的陽刻法恰成對比。背景中的直線與曲線交互穿插,且有烘托渲染祥和氣氛效果。一九九四年十月,河陽李寶鳳剪紙作品《麒麟送子》等十一件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評定入選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二〇〇八年一月,麻義花、朱松喜被浙江省文化廳評定為首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縉雲剪紙)」代表性傳承人。
河陽古民居民俗活動
河陽民間清明祭祖於二〇一二年被列入第五批麗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清初鼎盛,河陽人大興土木建造宗祠,重整歷代古墓,設祭祀公田,創公募財產,強化了尊宗敬祖的宗族文化。清代中葉至民國時期,祭祖活動長盛不衰。每年三月舉辦河陽民間非遺文化節,沿襲宋朝傳統,二百米古街大擺千人「狀元宴」,舉辦各式民俗狂歡,共祭軒轅黃帝與河陽朱氏「淵源始祖」。
文、圖/金笑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