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坛才俊数常斌
- 来源:新丝路(下旬)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杜甫,南海,常斌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0-10 15:40
当代是一个书法空前繁荣和书风嬗变的时代,现代化的印刷技术和网络让今人能有幸遍观先贤遗墨,展厅效应将书法从文人的案头推向了广阔的社会。清末康南海“尊碑卑唐”之说对传统观念的冲击尚未停息,敦煌遗书、流沙残简、楚简汉帛等的出土又使传统观念的处境雪上加霜。因而,当今书坛,是一个书风大变革和多元化格局逐渐形成的时期,也是一个浮躁之风甚嚣尘上的时期。
自南海没后,历百余年,卑唐之风于今尤炽。有唐一代所创立的煌煌楷则,如颜真卿、柳公权等,本旷代之书圣,后世鲜有能望其项背者,今天却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在主流的展览和学术活动中只占有极低的份额,仅用于童蒙初学。而今之学书者莫不是上攀三代、规模汉魏、穷追宋明以降者。常斌能不为流行书风所动,坚持不懈地摹习“二王”与唐贤法帖,实属难能可贵。
在我认识的青年中,常斌是天资聪颖和非常勤奋的一个。他是蒲城籍。蒲城古称奉先,是关中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县之一。杜甫一首《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使蒲城声名远播。于书法自是名区,《云麾将军碑》《苏孝慈墓志》都是千古杰作,又有王鼎、寇遐等书坛大家。所以,搞书法的生在蒲城,就往往令人羡慕。常斌既秉承蒲城之地灵,以唐楷为根基,尤以颜、柳为宗,行书则学“二王”,勤学苦练、手摹心追,又长期居住在西安,遍访名师,遂能感悟良深,颇有进益。真、草、篆、隶诸体皆能,取法端、路子正,奕奕有古贤之迹,旁及诗画印,亦皆可观。常持习作与余探讨,余观其书其行,则其勤勉可知。令人每忆翁常熟之语:“立脚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诚能如斯勇猛精进,则一篑九仞之期必不远矣。今其作品集付梓在即,丐序于余,为缀数语如上。
文/雷珍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