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年后再反思——引导学生三问卢沟桥事变
- 来源:新丝路(下旬)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卢沟桥事变,日军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0-12 14:42
卢沟桥,因日本在此发动全面侵华而给中华民族烙下苦难与伤痛的印记,也因在此打响全面抗战的第一枪而成为中华儿女团结与奋起的见证者。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在此发生,亦称“七七事变”。当时日军为何选择卢沟桥?针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进攻,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觉醒的中国人开始了全面抗战?为何最终又丢掉了战略上至关重要的北平和天津?
一、全面侵华为什么选在卢沟桥
历史不容抹煞,1931年9月18日,日军对我国东北地区发动突然袭击,很快便占领了东北全境。随后,侵略的魔爪一再南伸,华北五省的某些汉奸在日本的扶持下搞所谓“自治运动”,试图搞出第二个“伪满洲国”。阴谋没有得逞,日本只好来硬的,试图通过武装占领平津,才能进一步扩大对于华北的蚕食鲸吞。这里有平绥、平汉和津浦铁路。1937年前,日军已从北、东北、西北三个方向对平津形成合围之势。“七七事变”前,北平的北、东、南三面,全是日军控制的军队,而卢沟桥附近丰台的中国驻军,1936年就被日军以卑鄙手段逼走。北平留下的唯一通道便是西南面的卢沟桥地区,包括与桥紧邻的平汉铁路。
卢沟桥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此时更是北平对外的西部通道,战略地位更加重要。其东头连着宛平城,占领它,就可控制整个局面,要挟中方冀察当局。当时此地的中国驻军是29军。
1936年10月起,日军不断在宛平城北、卢沟桥一带和平汉铁路北侧进行军事演习,想挑起战事。1937年7月7日晚借口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制造事端。随后,日军假意谈判,却不时攻击宛平城、平汉铁路和卢沟桥等地,中国驻军顽强抵抗,一直到7月底。
既然战事不止卢沟桥一处,为何称作卢沟桥事变?我们把卢沟桥事变,称为全民抗战的开始,这是抗战史上的转折点!从史册上笔者研究发现,从1931年日本侵华至卢沟桥事变,东北抗联、东北义勇军等抗击日军的战斗都是局部的,非全面的战争。相比来说,卢沟桥事变是日军全面侵华的开端,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
二、为什么说是全面抗战的开始
客观来说,中国人民对于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从日本侵略中国的第一天就开始了,并且始终就没有停止过。但是,那都是被压迫下的抗争、被抢劫后的反抗,是局部的,非全面的战争。
第一,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留蒋介石,意在逼蒋抗日。中共中央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奔赴西安,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达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初步形成,这为全面抗战的发动奠定了基础。
第二,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不久,中国共产党即发出《中共中央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提出“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响亮口号。7月15日,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提交《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以民族大义为重,再次彰显了两党合作的诚意。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指出“卢沟桥事变已到了退让的最后关头。”提出了如果战端一开,便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抗战守土之责的号召。
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次日发表谈话,指出团结御侮的必要,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第三,卢沟桥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各地民众纷纷组织团体,支援前线将士,军民齐心协力共同抵御侵略者的局面形成。平津学生组织战地服务团,到前线救护伤员、运送弹药;卢沟桥地区居民为部队送水、送饭,搬运军事物资;长辛店铁路工人迅速组织起来,在城墙上做防空洞、挖枪眼,运去铁轨、枕木、麻袋等修筑防御工事,协助驻军固守宛平城;华侨联合会也致电鼓励第29军英勇奋战,再接再厉……“北平各界抗敌后援会”派人直接与驻守宛平的29军110旅219团团长吉星文联系,增强其杀敌的决心。全国上下一致的全民族抗战由此发端。
三、事变以后,为何平津丢失这么快?
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目的是拿下北平、天津,占领华北,进而占领全中国。中国军队在卢沟桥地区浴血抵抗,最终还是丢了平津。卢沟桥事变,是全民抗战的形成。
深入研究这段历史,就能发现丢失平津有其必然性。既有中日两国国力、军力等方面因素,也有准备充分与不足的因素,体现了中日战争的特点,即日方处于战略进攻阶段。
当时,日本经历明治维新后,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大涨,而中国在经历清王朝统治后是军阀混战,国力大损。当时日本的主要工业品产量均接近英美等世界强国水平,1936年的钢产量531万吨,居世界第六,造船总吨位18万吨,居世界第三。而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很多领域还是空白,铁的年产量不足10万吨,钢年产量不足千吨,仅有很小的军火工业生产能力,武器装备可想而知。日本拥有当时世界上顶级的海军、现代化的陆军和空军。中国海军舰艇总吨位却赶不上日本一艘航空母舰,空军可用于作战的飞机只有300架左右,而日本年生产飞机能力近1600架。抗战初期,日本可使用的军事力量约448万人,其中常备军约38万人,中国军队数量超过日军,但武器装备远远落后,士兵素质普遍较低,缺乏有效训练,战斗力不强。
卢沟桥事变中,1937年7月9日、11日、19日,日本华北驻屯军与冀察当局三次达成的协议,都被炮声打成一纸空文,证明是骗局。
日军因此赢得了增兵华北的时间,却蒙蔽了冀察当局的视线,和平幻想迟缓了第29军部兵应战的准备,到1937年7月25日,陆续集结平津的日军已达6万人以上。
26日下午,华北驻屯日军向我第29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国守军28日前撤出平津地区,否则将采取行动,宋哲元严词拒绝并于27日发表自卫守土通电。同日,日军参谋部经天皇批准,命令日本华北驻屯军向第29军发动攻击,增调国内5个师约20万人到中国平津战场。期间,蒋介石多次命令宋哲元移防河北保定,准备大会战。28日南苑战斗,佟麟阁、赵登禹将军以身殉国,宋哲元撤离北平,29日北平沦陷。天津驻军虽发起天津保卫战,但遭日军机猛烈轰炸,伤亡较大,遂奉命撤退。30日,天津失守。
但是,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无论道路多么曲折,邪恶势力如何嚣张,中国人民历经浴血奋战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则说明了一切。这也吻合了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分析论述。
孔延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