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 来源:新丝路(下旬)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大学,英语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0-12 13:50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其中不仅包括了语言知识、语言技巧、还包括了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为了提高英语学习者的素质,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就要着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目前来看,想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就要从转变教师观念、转变教学思路、优化教学设计、加大文学课堂教学实践和加强汉语文化教育几方面来实现。因此,增强对西方文化的敏感性、感受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尤为重要。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素质;中西方文化差异
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和交际,在此过程中交际又不可避免的要受到社会文化等的制约和影响。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文化和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也就成为语言沟通的必然。而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就是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文化差异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不可能做到完全相互理解、和谐共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深入,跨文化交际在国际交流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样,其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作用也不容小觑。具备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交际中出现的问题,改善自我认识,促使我们以崭新的角度审视自身文化,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文化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沉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人类交际和传递信息的工具。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界spair在language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也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要掌握一门语言,就要了解这种语言特定的文化背景,不然就不能说真正的掌握了这门语言。语言承载着文化,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文化的发展能够推动和促进语言的发展,而语言的发展和丰富也是整个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二、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英语教学应该是对人的品格、思维、语言能力、健全人格、文化知识和意识等的全面素质教育,了解文化差异、增强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全球意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如运用语言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而学习外国知识,掌握外语技能和特点,提高应用外语能力是和熟知外国文化是紧密相连的。因此英语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素养。
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一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语言这个载体。语言与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对于一个外语学习者来说,只学习语言的发音、词汇、语法、结构等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了解外国语言的文化知识。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文化知识的导入和灌输,培养学生除了语言技巧之外的文化素养以及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语言教学是教师的中心任务,文化交流和语言技能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使得外语教学离不开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当今社会跨国合作日益发展,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来往与日俱增。这就要求我们具备一定的外国礼仪和文化知识,从而培养灵活的、适用于多重文化环境的交际能力,而其已经成为现在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要想逐步培养好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教师自身的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外国文化修养
目前,大学英语的教育已经发生了一些改观,但依旧存在一些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外语教学多半内容是在课堂上完成的,教师负责传输语言知识和技巧,学生只是单纯的听众,并无更多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的愿望。因此,授课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认识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提高综合文化素质,引领学生对外国文化研究和探索,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所以,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力培养的效果。
2.转变教学思路,注重教学时效性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学思路是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指导环节。教师的教学思路越是清晰先进,就越发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思路,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将教学时效性作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所谓教学时效性主要是指对中西文化的了解要全面和准确,对汉语和其他外语的应用场合要有全面的了解,同时还要分析对比汉语和其他外语的语境,使学生全面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共同点,进而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到游刃有余,如鱼得水。
所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在外语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转变教学思路,将时效性放在第一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满足跨文交际能力培养的需求,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得到长足的进步和提高。
3.优化教学设计,丰富课堂内容和教学手段
教师需要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才能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优化教学设计,做好课程引入工作。教学设计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综合效果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只有教师足够重视教学设计并且努力优化教学设计,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中西方文化对比差异的内容。现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难以取得显著的效果,原因之一在于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还不够全面和深入,许多中西文化的差异没有彻底搞清楚。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应该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对比文化的教学环节,探究清楚中西文化的差异之处。
突出语法教学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提高教学的实效,语法教学和阅读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外语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可以通过语法知识的详细学习,提高说话和写作的逻辑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探索西方的文化和知识。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语法教学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
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对西方文化的体会。角色扮演是一种模拟语言环境的英语教学活动,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把一定情境下的故事用语言和肢体动作表现出来。这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对西方文化产生兴趣,还能够深入的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创造了一种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4.加大英语文学课堂的教学实践,从而促进跨文化研究
文学,可以视为文化中的结晶,能引领人类的进步。文学教学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以下作用:首先,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可以提供给读者丰富的语言资料和生动有趣的语言输入。学生通过阅读西方文学作品丰富自身的语言库存,提高自身的语言水平。其次,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了解外国文化的特点和发展历史。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到西方国家的各种知识和民族文化,不失为一个加强文化学习的好契机。最后,经典的文学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可以洗涤人类的灵魂,提升个人的修养和素质。学生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研究,能达到修身的作用。因此,文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非单纯知识的灌输。文学作品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文学真正的魅力也在于此。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得出文学教学对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培养作用至关重要,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实践:首先,要安排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并对其做出自己的体会。其次,加强学生的口头练习,比如让学生讲故事,背诵一些经典的优秀诗歌散文等。最后,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让学生对现有的文学作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创造对之加以改编,或是将文学作品写成剧本,并且按照剧本的内容将作品演绎出来。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充当的是一个指导的角色,但不能主宰着舞台,应该让学生来主导他们的舞台,成为真正的主角。最后可以通过竞赛或者表演的形式来进行考评,这样的教学理念非常的符合学生对于语言文化发展的要求,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语言的兴趣还能够唤起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意识,从而达到教学互动的目的。
5.加强汉语文化的教育。
随着英语教学的深入发展,汉语很容易在这一过程中被忽略。甚至有的人宣扬想要学好英语,就必须忘记自己的母语。而这种观点是极其危险和错误的,非但不能够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还会丢掉本民族文化的精髓。我们学习英语的本质目的,一则是要和外语国家的人们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二则就是要弘扬我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所以在学习西方文化之外,我们还要加强本民族文化的学习。如此一来,也有利于加深提高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的精髓,从而真正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四、结束语
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在外语教学中,在传授语言知识和训练语言技能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文化的渗透和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只有充分认识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并身体力行的实践下去,才能最终实现外语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吴海波.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兰州大学学报,2010(10)
[3]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王振亚语言与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郭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