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图书馆员素养提升
- 来源:新丝路(下旬)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信息技术,图书馆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0-12 11:09
摘要:本文以信息化新时期为背景,分析公共图书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影响公共图书馆的主要信息技术,针对图书馆员在公共图书馆管理中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对其业务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等探讨相关方式,以达到对公共图书馆员整体素质的提升,满足公共图书馆对公众社会社会的服务。
关键词:信息技术;图书馆员;素养
公共图书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为公民素质提升、全民文化氛围营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连接读者与图书馆资源最重要的即为各图书馆员。然而长期以来,图书馆员队伍由于“为读者服务”的观念尚未树立、服务意识不高、服务技能不佳等情况,未能实现对读者的有效服务。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各行各业的深刻变革,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提升自我、服务读者、造福地方已经成为各地公共图书馆探讨的重要课题。对公共图书馆员的提升不仅是其自身的努力过程,更是整个公共图书管理体系的整体向前推进过程,需要的不仅是官员自身,更多的是整体环境氛围的塑造,形成良好的成长空间。
一、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的影响
被称为信息时代的21世纪,信息技术的利用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众多方面,变革原有依赖手工操作的生产方式是信息化的重要方面。信息技术与公共图书馆的结合,同样是推动着公共图书馆不断提升自身服务水平、服务效率。目前,公共图书馆应用较为广泛的信息技术主要是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仪等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其中,射频识别技术RFID是物联网中最基本操作技术,这也与图书馆服务有着天然的切合性。RFID技术在公共图书馆当中的应用主要是能够实现无人自助借还的功能,这样能够突破时间限制,解放人力资源,节约图书馆资源。目前,RFID技术已经很成熟的运用于我国众多大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及高校图书馆。依托于此,公共图书馆服务是深度和广度更加便利。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图书馆员业务素质要求
1.自我角色定位及职业意识
图书馆员对自我职业的准确定位决定了其学习发展动力及日常服务中的行为规范。公共图书馆往往是地方社会的文化集成库及信息中心,其中图书馆员即为信息的维护者、提供者。这就要求图书馆员要找准自我定位,培养敏锐的职业意识。基于此,图书馆员应当树立“服务第一,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加强自身的服务意识,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开展有效的服务工作,使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社会化,将图书馆的教育性、科学性与学术性的功能通过服务工作充分体现出来。
2.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
信息技术对现代图书馆员提出了更高的业务素质要求,不断了解新的技术动向、学习新的技术手段,更更新自我知识结构,是每一个图书馆员的业务素质要求。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图书馆员能够敏锐地熟悉和感知新的信息环境,能够主动接触和学习新的信息技术,为读者营造良好的信息科技氛围,实现更深层次地为读者服务。计算机硬件、软件知识,互联网信息技术、多媒体等综合信息技术能力的熟练运用是对图书馆员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基本要求,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图书馆员具备随机性和开放型的知识结构,拥有不断扩展学习的能力。
3.合作意识,对外开放性和协助性
互联网的发展融合,资源的共享发展及应用的互通使得图书馆发展突出了传统单一操作,实现更加地平等和便捷。对图书馆员来说,传统的单线交流方式已经不能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因而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应该具有良好的沟通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在组合搭配中,通过不同信息组织的交流合作,形成信息的多渠道来源,多元化信息组合,多层次信息构建。
三、图书馆员职业素养提升策略
1.实施图书馆员准入机制
明确图书馆准入机制是公共图书馆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方面,这也是能够从源头上提升图书馆员业务素养的重要方面。引进具有专业背景学习图书馆员,使得传统的图书馆员向网络型、多元型、协作型、技术型、研究型的信息技术背景下图书馆员转变,主动为用户服务,成为新型图书馆员。在此方面,劳动部门以及图书馆相关主管部门可以考虑建立对图书馆从业人员的信息技术考核机制,建立相关的认证手续,方能适应当前图书馆信息建设的相关要求。
2.建立长效培训机制
信息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公共图书馆员在自身不断提升学习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图书馆本身肩负起的管理培训义务。以单位为整体,通过建设内外联动学习机制,对内形成学习规律,对外积极交流合作,不断引进新技术培训,保持本馆人员在知识更新上不断突破。在此方面,图书馆可以建立内在和外延的培训机制。如图书馆可以和上级图书馆、社科院以及相关的在职培训机构建立内部培训课程体系,要求员工必须按时参加,进行考评,并结合绩效考核、职称评定与待遇、奖惩挂勾。同时图书馆可以与高校相关院系进行衔接,对部分员工进去在岗深造、专业短训等方式,强化突击提升专业人员的信息技术管理水平。
3.建立学术和专业技能交流平台
物联网的泛在智能使得泛在图书馆成为可能,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便捷地使用任何图书馆的任何资源是泛在图书馆的终极目标。图书馆员既是这其中的贡献者,同样是其中的受益者,积极推进专业技能交流平台,能够为馆员特别是中西部偏远地区公共图书馆员利用前沿信息科技技术提供可能性。例如,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偏远地区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与国内甚至是国际顶尖图书馆共用管理系统,共享数字资源,共建数据库。突破图书官员在学习提升中的地域限制,能够更快、更便捷地将各类新技术运用于本图书馆的管理中,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四、结语
时代的变化顺应着规律的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工作、生活、学习的影响是由浅层次、小范围向着更高层次和更广阔的范围而变化的。图书馆员的业务素养的提升同样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这其中的发展不仅要求馆员自身对信息技术的发展保持敏锐性,同时是对公共图书馆的时代要求。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突破才能实现馆员早日摆脱职业困境,和图书馆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娜.基于图书馆员专业化的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探讨[J].图书馆建设.2010(04)
[2]陈丽萍,赵子铭.慕课(MOOC)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启示——以东华大学图书馆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9):132-134
李光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