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水平的措施
- 来源:新丝路(下旬)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大学,体育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0-12 14:19
摘要:提升大学院校体育与健康水平有效的重要措施,是落实大学体育的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真正使学生掌握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的基本知识,并帮助学生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关键词:体育;健康;教学方法;创新理念
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滑,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2012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4部委共同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将加强学校体育的重要性提升到“重要战略意义”的高度。大学体育与健康对于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升学生抗压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没能发挥出其原本作用,大学生体质下降,心理障碍与体形偏胖等现象相继出现。
一、大学体育教学面临的困惑
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的基本知识,并帮助学生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而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对什么是合适的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总的未来不断发生着争论。高等教育机构的不断发展,使得强调高度专门化研究的学术活动和大学中普遍存在的学术评价,成为全球大学公认的国际模式。学术评价模式的逐年强化,必然导致大学体育发展方向出现变化。大学内普适性学科评价指标,是否有利于大学体育的发展,如何实施能真正有效改善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值得讨论。
体育精神与健康理念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大学体育教师和管理者对体育的文化解读,将赋予大学生更高、更强的人生境界和生存质量。社会体育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形象,学校教育的精神需求和文化使命,使得学校体育文化传承与维护的价值,凌驾于体育技术技能之上,不可小觑。在时代变迁推动下的改革与发展中,大学体育行动者如何坚守体育精神与理念的内核,坚持体育是生命冲动的价值诉求,坚信体育是追寻人性审美体验的行动取向,是体育学科精神、文化语境与制度建设的永恒讨论。
体育教师不足,高水平专业教练员缺乏。我国现有体育教师40余万名,高校体育教师大约几万名,专职教练员却不到100人。我国庞大的退役运动员群体原本就是一个体育教练员的人才库,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从退役运动员中选拔教练到高校任教。然而,多数到高校任教的高水平教练,却在为发论文和评职称而纠结,前途并不光明。高水平教练无法在专业队和学校之间正常流动,恰恰是中国高校体育水平提高的壁垒之一。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和体育是各自分立的两个系统,体育系统的目标是摘金夺银为国争光,这导致专业队理所当然地拥有最好的体育资源,特别是高水平的教练员大多在体育系统。
二、提升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水平的有效措施
1.转变教学方法,创新健康理念
首都体育学院校长钟秉枢指出,体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审美素养、智力发育、身体成长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德智体美都离不开体育。这就是为什么把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的意义所在。笔者认为:“我们要树立这样的观念,没有健康的体魄,即使品德再好,本事再大,也不能大有作为。身体好是工作好的基础,是学习好的本钱,是幸福生活的前提。”
在大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大学院校领导与老师还没有转变教学思想,没有转变健康理念,所以一方面要正视当下大学院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同一个高度上来,重新认识大学体育与健康这门课程。另一方面,要从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多方面提升教学水平,从教学实际出发,改变过去一味强调运动技能的状态,开始把教学目标调整到关注学生身心两方面健康,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让学生逐步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笔者认为,在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中,体育教师要创新思想,改变过去一切以教材为纲的观点,聆听学生的心声,在训练与锻炼的过程中,贴近学生的兴趣,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体育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更应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与锻炼,改变过去“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体质,不同的身体条件与心理状态,因材施教,因时制宜,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维。
2.优化体育教学条件,养成自觉锻炼习惯
作为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体育方面的课程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一方面,高校应把“健康”作为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改变过去以成绩定考核指标的做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日常训练器材与锻炼工具,不再单一只关注学生体育成绩,而是通过不断优化与完善日常体育训练条件,从而培养起学生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在构建体育与健康教学体系时,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上。首先,应着眼于确定大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目标,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出发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良性循环。教材中所要求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这五项里,应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时间点进行教学安排,让学生通过运动参与培养运动习惯,通过学习运动技能进而培养起运动中的保护意识与运动兴趣达到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个目标。
一方面,在教职人员配备上,选用教学幽默诙谐、双师性教师人才,以便更好地在课堂中兴趣化理论性知识,专业化教学内容,特色化学生专长;另一方面,在场地选择上,为了更好的抓住体育生“爱动手”的学习特点,体育学院率先将文化专业课走出教室带领学生进入场馆。真正做到将专业性理论课程与专业实用完美结合,随讲随练,讲练结合,生动地将文字转变成一帧帧实操画面,在课堂上完成眼到,心到,手到,习武精神到!
3.多元扩展课堂,丰富运动项目
大学体育与健康应着眼于健身与趣味两方面做好平衡。大学阶段的学生,可以选择的体育项目非常多,如乒乓球、篮球、羽毛球、游泳、网球等常见项目,还有健美(操)、武术、养生气功、独轮车、门球、早冰、有氧操、攀岩、跳绳、自行车等等。多元的选择可以有效扩大学生的选择范围,而各式各样的体育项目也有利于提升学生身体各方面的素质,扩大身体的锻炼面,进而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大学生爱时尚,可以加入瑜伽、拳击、跆拳道等时尚性体育项目作为大学体育与健康的教学内容。
大学体育教学中对于体育技术部分,对于不同的体育项目,根据其动作特点,安排了一些实用的练习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体育运动将有效地调节学生的作息规律,早睡早起,按时吃饭,精力充沛,精神奕奕,还能在不同的运动项目里感受到不同的运动乐趣。
郭科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