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成长历程

  • 来源:新丝路(下旬)
  • 关键字:平型关战役,八路军,国民党
  • 发布时间:2015-10-12 14:47

  1937年10月,平型关战役结束之后,八路军一一五师留下少量部队和机关工作人员,由聂荣臻将军带领,开创敌后第一个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当时留下的部队有师独立团,骑兵营,师教导队的两个分队,还有总部特务团的两个连。此外,还有三四三旅派往平山地区的工作团和孙毅带的随营学校。加在一起总共不过3000人,这就是当时开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主力基础。

  敌我兵力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地区开展工作,这点力量是很单薄的。怎么能开创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呢?

  史料显示,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后,华北敌后陷入一片混乱的状态。原来的国民党军政官员都逃之夭夭了,在这个广大区域中,已找不到行政负责人,社会秩序极度混乱,散兵流匪乘机作恶,汉奸敌特横行,人民情绪极度恐慌。所有的大中城市和绝大部分县城,都被日军占据了,破败的农村到处呈现出兵燹之后的荒凉景象。

  受命之后,聂荣臻考虑的是,必须使每个同志懂得党中央决策的重要意义,把党中央放手发动群众,组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图,变为每个指战员的自觉行动。最初部队住在五台山的庙宇里。尽管山峦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同志们手足冻裂,但是,大家仍然热烈地讨论着这个问题。

  在聂荣臻司令员的号召和领导下,各支小部队广泛出击,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打击敌人,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深受群众拥护,出现了抗日的新局面。

  杨成武立威震敌胆光复涞源,王莆捐伍万元支持抗战

  由杨成武将军率领的独立团,在腰站战斗之后,于10月初夜袭察哈尔省南部的涞源县城,守城日军仓惶溃逃,涞源遂告光复。随后,他们又成功地进行了冯家沟伏击战,以小的代价换取了毙伤100多名日军的胜利,并乘胜收复了晋察冀三省交界的广灵、灵丘、蔚县、阳原、浑原、易县等县城,开始向平西平绥路和平汉路北段推进,在晋察冀边区的北部解放了一大片地区。到了10月底,杨成武的独立团已由出征时的1700人发展到7000多人,奉八路军总部命令扩编为八路军独立第一师,下辖三个团,另外还组建了各地游击支队和县大队,队伍一下扩大了好几倍。

  独立第一师成立后,杨成武立即派出地方工作团,深入宣传党中央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放手发动群众,建立各界“抗日救国会”。接着,在晋察冀三省的结合部——恒山地区建立党的特委,各县也分别建立了县委、区委和抗日民主政府。至此,党政军和抗日群众组织,在这块根据地的7个县初具规模了,并且不断向其他地区开展工作。

  为了做好地方上层人士的发动工作,涞源县城解放后,杨成武将军特意召集了一次绅士座谈会。事先发了请柬,还准备了几样菜。当杨成武招待绅士们用过饭之后,才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动员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粮出粮,有知识的出知识。等杨成武讲完,绅士们一个跟着一个开始表态,大多是恭维奉承之辞,赞扬八路军英勇作战,表示拥护抗日统一战线,但就是不说自己要捐多少粮款。好些人眼睛都望着当地大财主王莆,意思很明白,就是要看这位大财主“献财”呢!

  这时,王莆捧着烟袋,连吸了几口,然后缓缓站起身来,伸出了五个指头。高声说道:“暂时先捐5万元,若抗日政府认为不够,王某还可再作考虑。”顿时惊叹声四起,好些绅士脸色都变了,在他的带动下其他绅士也认捐了。有的捐了1000元;有的捐了800元。事后,大财主王莆参加了“抗日救国会”,先后捐了近10万钱粮,比涞源全县的财主所捐的总数还多。从他身上,使人感到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伟大力量,这项政策深得人心,把一切能团结的人都团结到抗日的旗帜下了。

  就这样,在各方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下,杨成武的部队不断发展壮大,他所开创的地区成了晋察冀军区北面、东面的门户,是通往平西、平北、冀东以至东北的通道。他们要守住晋察冀军区北大门,就要经常和从北面张家口、大同出来的日本侵略者的“蒙疆驻屯军”和从北平、保定出来的日本华北派遣军及其附庸齐燮元的伪军作战。发动群众抗日,开辟这块地区,这就是杨成武和他的指战员们所面临的任务。

  孟庆山受命暗赴冀中,吕正操率部北上抗日

  就在杨成武部队在开辟晋察冀根据地取得了飞速发展的同时,冀中的抗日武装在地下党的领导下也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就派孟庆山来冀中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孟庆山是红军的一个团长,河北蠡县人,参加过宁都起义。在他临离开延安前,毛泽东主席曾亲自指示他,要他在日寇大举南进、国民党溃退时,在他家乡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团结一切愿意抗日的人民,不放松一切时机积极组织武装,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孟庆山一到石家庄就向河北省委传达了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他们积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训练骨干,地方党的组织迅速恢复和壮大,中共抗日救国主张日渐深入人心。因此,1937年9月,保定、石家庄、沧县等地沦陷后,中共保属省委就在定县、安新、蠡县等地建立了抗日游击队和自卫团共2800多人。冀中的抗日救亡运动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

  就在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官员纷纷从平津保南撤、人民要求抗战的时候,中共地下党员吕正操率领原东北军五十三军万福麟三八八旅的一个团和国民党脱离关系,改为人民自卫军,提出“北上抗日,到敌后打游击”的主张,得到全团多数官兵的拥护。这支1600多人的武装一旦脱离了国民党,站到共产党的旗帜下,就发生了巨大变化。北上途中个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每到一处就宣传抗日救国,检查群众纪律。

  10月末,吕正操部队到达蠡县,受到孟庆山等人的欢迎。这支部队和地方党一结合,如鱼得水,产生了巨大力量。在党的领导下,这支军队迅速发展壮大,他们战斗在从滹沱河到大清河广阔的平原上,到处打击敌人,收复失地,建立抗日政权,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而且纪律严明,秋毫无犯,颇受人民拥护。因此不到一年的时间,这支军队在党的领导下就发展成一支拥有七万人的强大抗日武装,并在五十多个县,近一千万人口的地区建立了抗日政权,成了我党在河北省中部平原地区建立的第一个模范抗日根据地。

  在北岳恒山和冀中平原抗日武装飞速发展和杨成武开辟晋察冀北部与东部根据地告捷的同时,1937年末聂荣臻所派出的另外几支部队,同样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由老红军赵尔陆等人率领的工作团和少数部队,活跃在五台山以西地区,依靠地下党和党领导的同盟会,放手发动群众,组织地方抗日武装,建立我党领导的县区政权,在晋察冀边区的西部十几个县搞得轰轰烈烈。由王平率领的工作团和刘云彪率领的骑兵营,以阜平为中心,在附近各县发动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和主张,建立抗日政权,发展起许多支抗日义勇军和游击队,把抗日的宣传和组织工作进一步落实到偏僻的山村,使以阜平为中心的晋察冀边区的腹地逐步稳定。由周建屏和刘道生等人率领的工作团和小部队,活跃在正太路以北的山地。他们在当地组织的支持下,在平山建立了以平山子弟为主的抗日救国保家团,并在井陉、获鹿、正定、平定、阳泉、寿阳等地农村,组织起若干支游击队,使晋察冀边区的南部也出现了新的局面。

  晋察冀军区的成立,为抗日根据地的拓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为了加强各地区的武装和便于指挥,八路军总部决定,立即建立隶属于晋察冀军区的四个军分区。各个军分区不仅有各自控制的区域,还有纵深发展的活动范围。在对敌斗争中,各地人民踊跃参军,使晋察冀的武装部队得以迅速发展,每个军分区都成立了三个主力团,再加上县区人民武装的配合作战,在很短时间内就使晋察冀三省边界地区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晋察冀根据地已拥有完整的县五十余个,人口近千万人。

  根据地的创立,抗日武装的迅猛发展,很快遇到了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就是缺乏干部。为此,军区开办了军政干部学校,由富有军政培训经验的孙毅将军担任校长。这所学校从实际出发,开门办校,实际斗争需要什么,学员就学什么,教员就教什么。军政学校的学员,大部分是河北、山西的中学生和小知识分子,还有一部分是来自平津的流亡大学生。另一部分是部队输送的优秀战士和基层干部。这个学校的头两期就培养了900多名干部。与此同时,晋察冀根据地兴办了许许多多党校,训练了几千名干部。

  晋察冀军区的成立,大大振奋了敌后军民的抗战精神。根据地的发展使敌人日夜不得安宁。日本侵略军为保证其后方和铁路运输的安全,在军区成立仅半个月之后,就调集20000多兵力,从平汉、平绥、正太、同蒲等铁路沿线,分八路围攻这个刚刚建立的根据地。企图把它扼杀在摇篮之中。在敌人疯狂进攻面前,人民武装沉着应对,利用游击战和运动战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这次反围攻共歼日伪军2000余人。这一胜利使初建的晋察冀根据地受到了考验和锻炼。边区人民用丝帛做成锦旗,奏着笙箫鼓乐,欢迎部队凯旋归来。

  晋察冀军区的成立,特别是这次反围攻的胜利,给这一地区造成了新的局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要建成一个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还必须建立和健全党的领导机构,成立统一的抗日民主政权,不仅从军事上,还要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形成相当巩固的基础才行。党中央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开创工作是非常重视的,早在1937年9月八路军出师华北前线的时候,就成立了晋察冀临时省委,同出征的八路军部队一起负责发动群众和建党的工作。1938年后,为了进一步加强这一地区工作的领导,中共中央又成立了北方分局和晋察冀分局,先后由彭真和聂荣臻担任书记。

  根据地的建设,除了及时建立党的组织加强党的领导以外,当时迫切需要的是建立边区政府,以领导和团结全边区人民进行抗战。1938年1月11日,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在阜平城隆重开幕。出席会议的有一百多个县的各界代表149人。其中有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代表,有各抗日军队的代表,有各抗日阶层群众的代表,有蒙、回等少数民族的代表,有宗教代表,并有来自五台山的和尚和喇嘛代表。代表们从深山僻壤,从冀中平原,从游击区和敌占区,跋山涉水远道赶来,聚集一堂,共商抗日救国大计。经过五天的酝酿和讨论,会议通过了统一全区的军事、行政、财经、文教、民运工作等各种决议案,用民主选举的方法产生了晋察冀边区政府,宋劭文、胡仁奎、刘奠基、张苏、吕正操、孙志远、李杰庸、娄凝先、聂荣臻九人为边区政府委员。宋劭文为主任委员,胡仁奎为副主任委员。

  晋察冀边区政府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地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所取得的巨大成果。

  巨大意义: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的美梦,牵制了大量侵华日军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从它诞生之日,就成了根据地军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辽阔战场。日本侵略者本打算侵占华北以后,继续执行“速战速决”的方针,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可是,它没有料到就在它的后方受到了八路军日益频繁的袭击,使它的精锐部队连吃败仗。在这里,战争不是趋向于结束,反而是越来越扩大,越来越激烈,陷在泥坑里拔不出腿来了。

  从1937年11月到1938年春,日本侵略者为巩固其后方,曾连续调集重兵,对初创的晋察冀边区进行过多路进攻,结果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这使它感到极度的苦恼和不安。

  从9月中旬起,晋察冀边区军民就处于战云密布的状态中。9月20日,敌独立第四混成旅团大队长清水率部从孟县出发,渡过滹沱河,在飞机掩护下,进攻五台山东南的柏兰镇。当时,我军区领导机关在耿镇石咀附近的一条山沟里隐蔽,当敌人经过牛道岭时,一个伏击给予敌人重大杀伤。9月29日早晨,晋察冀军区参谋长唐延杰率一个警卫连,对正在集合整装待发的敌军突然袭击,把清水大队长及其部下多人当场击毙。10月28日,日军独立混成第二旅团长常冈少将,率200多人由广灵去灵丘视察督战,途经邵家庄,被我伏击部队歼灭,常冈少将也被击毙。至11月7日,敌人的围攻最后被我军彻底粉碎了。在击破敌人多路围攻的48天战斗中,边区军民共进行大小战斗130多次,毙伤日军旅团长常冈少将以下官兵5200多人,日本侵略军围攻我军的幻梦落了个损兵折将的下场,最后不得不狼狈逃窜。

  1938年底,日军明确提出:“华北治安之癌不是国民政府,而是中共”,并将其第五、第十、第二十七师团由华中调回华北,以加强对八路军和抗日根据地的进攻。1939年11月,坐镇张家口的伪蒙疆驻屯军司令兼独立第二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率日军1500多人向我涞源地区发动进攻,结果在黄土岭战斗中被我军击毙了日本军界享有盛誉的“名将之花”。就这样,晋察冀边区在战斗中成长,它依靠全党全军的努力,在全区人民的积极支持下赢得了敌后模范抗日根据地的光荣称号。在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中,边区部队共同日伪军作战28000多次,歼日伪军30万6千多人。民兵单独作战和配合部队作战,歼日伪军29000多人。到1945年抗日大反攻时,晋察冀根据地抗日武装部队已发展到32万多人,民兵发展到90万人,对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解力夫.炎黄春秋.2005.7

  柯善彬 张显萍 李倩 杨京保 王东锋 余萍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