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幼儿学习动机 提升幼教工作质量
- 来源:新丝路(下旬)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幼儿,好奇心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0-12 14:36
摘要:奥苏伯尔研究发现,7岁以下幼儿的学习动机有其独特性:认知内驱力出现最早;附属内驱力表现最突出;自我提高内驱力随年龄增长逐渐形成和明显。基于这些特点,作为一名普通的专业幼儿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满足幼儿的需要和好奇心,培养幼儿的兴趣;公平对待幼儿,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评价;并为不同年龄的幼儿布置适宜的学习任务。
关键词:幼儿教育;学习动机;兴趣激发;质量提升
一、幼儿学习动机的特点探析
1.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是幼儿学习的驱动力
据奥苏伯尔的学习动机分类法,学习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幼儿的认知内驱力就是幼儿认识外界事物和获得相关知识以解决问题的一种内在需要。在某种意义上说,认知是人的一种本能、一种需要。幼儿的学习动机,具体表现为好奇心和兴趣。“2~3岁幼儿和成人对话时喜欢提出要求,喜欢新玩具,”“4~6岁的幼儿好奇好问,能长时间参加有兴趣的游戏。”我们在幼儿园里会经常听到幼儿问“为什么”和“怎么样”,例如“为什么鸡蛋可以在盐水里浮起来?小兔子是怎么生出来的?”这些看起来很“奇怪”的事情引起了幼儿的认知需要,幼儿的提问则是其认知内驱力的现实表现。当然,不同年龄的幼儿表现不同。年龄较小幼儿的学习更多的是出于好奇,可能任何东西都会引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幼儿的好奇往往是由不确定的新异刺激引起的内部驱力,如在课外活动中一只飞过的蝴蝶就会引发幼儿的探索热情。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年龄稍大的幼儿逐渐由广泛的好奇过渡到有针对性的兴趣,他们所关注的领域可能更具有差异性。因为兴趣是在幼儿成长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较具个性化的内部倾向,更多受到个人关注点的影响。如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不同的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
2.幼儿的表现欲和“荣誉感”也是幼儿学习的驱动力
幼儿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他们在多方面依附于家长和教师。成人的赞许和认可往往表现出好孩子的取向,幼儿表现好,学得快,学得多就会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表扬及重视。尤其是在幼儿园里,师生数量的悬殊对比和师生交往地位的不平等更促使幼儿为了迎合老师,得到老师的称赞和肯定来读古诗、学汉字、做计算等。据笔者观察:“很多孩子其实并不明白学习的真正意义,他们努力学习以求取得好成绩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满足家长的要求,寻求家长和老师的赞许和认可。”在教育活动中,幼儿按老师的要求学习,认真听讲,开动脑筋,不违反纪律,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可能更多的是为了得到老师的一个微笑和一句表扬。即使是比较无聊的活动或是多次练习的知识,幼儿有了这样一个“目的”也会表现出良好的坚持性。因此,在幼儿园中,孩子的附属内驱力表现得最为突出,基于“争宠”的目的,表现出能坚持学习枯燥或不感兴趣的知识。如在某次科学活动时,笔者表扬楠楠聪明,做得好,在楠楠旁边的笑笑仿照楠楠的做法努力完成任务,是为了老师能走过来也表扬一下他。
综上所述,基于奥苏伯尔研究幼儿学习动机的特点是:幼儿的认知内驱力出现最早;附属内驱力表现最为突出;自我提高内驱力逐渐出现并在幼儿园后期逐步明显。
二、教师激发幼儿学习动机促进孩子有效学习
明确了幼儿学习动机的特点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有效学习。巧妙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幼儿的有效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1.满足幼儿的需要和好奇心,培养幼儿的兴趣。
首先,教师要创设适宜的环境,满足幼儿安全和求知的需要,保证幼儿满足需要之后主动地探索和学习。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基础。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安全的、充满爱和尊重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够激发孩子的内外动机,更好地去开始和维持学习行为。
其次,教师要提供新异、形象鲜明、生动而又赋予多变的刺激物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如,在活动中“充分利用或制作具有这特色的活动教具;开展丰富有趣的游戏活动和变换多样的教学呈现方式也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幼儿制造“悬念”,让孩子产生疑惑,并利用孩子极想知道答案的好奇心理作为其学习的驱动力也是一个比较有效的途径。
再次,教师要尊重幼儿的问题,对幼儿的好奇要进行合理解答,让幼儿的好奇自由发展。当幼儿好奇地向成人提出问题时,成人不应该拒绝回答而是给予必要且合理的解答。因为幼儿的好奇心被成人有意或无意地压迫和拒绝后留下的可能就只是一种无奈的伤感了。
最后,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寻找幼儿的关注点,努力培养幼儿的个别兴趣。每个幼儿由于其环境和个性的差异都拥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幼儿园阶段也正是培养幼儿广泛兴趣和个别兴趣的重要时期。培养幼儿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认知内驱力,使幼儿更自主地进行学习。
2.公平对待幼儿,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评价
首先,教师要公平对待班里每一个幼儿,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孩子。幼儿十分重视教师的言语和行为,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幼儿的导向作用,尤其是幼儿归因的形成。教师应该多关注内向和胆小的孩子,鼓励他们学习和表现,杜绝幼儿形成自卑心理和由于忽视而导致的学习退缩行为。
其次,教师应该对幼儿的学习给予积极反馈,以强化幼儿的良好学习行为和增加学习频率。“信息论和控制论告诉我们,没有反馈就没有控制,也不可能调节,在教学过程中,反馈信息愈及时,学生获得的学习成就的正确度愈高,反馈信息的转换频率愈高,教学成效则愈大。”可见,教师对幼儿学习过程中正确学习行为的反馈是非常重要的。这对幼儿也起到推动和维持学习行为的作用。
最后,教师的评价应该以表扬为主,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美。“在表扬和批评中尽量选择表扬,因为表扬更能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批评不当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幼儿教师要增强幼儿的附属内驱力,让自己的赞美和认可成为幼儿学习的强大动力,激励幼儿继续学习。
总之,学习动机对于幼儿的学习十分重要。幼儿教师应该明确幼儿学习动机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努力做好“动机带动学习”的工作,促进幼儿的有效学习。当然,学习动机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教师要注意在激发幼儿学习动机时做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徐丽娜.如何引发幼儿学习动机[J].华章(教学探索).2007(9)
[2]陈芳鸿.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J].职业.2009(33)
王雪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