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摘要:高职类院校的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实干型的人才,一般通过2+1模型或者2.5+1模型实现,本文通过广州某职院院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研究个案,探讨我们国家目前高职类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一些问题,试图通过理论研究建立一种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会计专业一直都是中职,高职类院校重点专业,探索符合高职教育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针对目前社会需求的会计岗位人才特点而设立课程,与社会接轨,注重实践教学理论为辅的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根据作者对广东十几家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做了研究调查,发现目前会计专业的课程设计还是比较传统的,都是大学一年级学习素质基础课程,包括第一学期学习《大学英语》,《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经济写作》,《商务礼仪》等等,第二学期开始学习《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出纳岗位》以及《会计基本技能》等专业基础课程;大学二年级开始学习《初级财务会计》《纳税会计》《审计基础》《会计英语》《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一些专业核心课程;大学三年级有些高职院校学校不再开设理论课程,全部顶岗实习,有些高职类院校开设一些课程包括有《纳税筹划》《行业会计》《金融企业会计》以及《涉外会计》等一下课程。从以上调查研究可以看出,高职类院校人才培养方案都是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这种方案培养出来的人才职业道德是可以被社会普遍认可的,但缺乏了就业上岗的职业能力。所以我们应当培养“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中心,以知识为基础”的会计应用型人才,积极探索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在规律,努力构建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课程理论设计模式。

  二、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现状

  1.与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框架大致相同

  我国高职高专类院校发展的历史不长,大部分学校特别是民办高校都是本科院校下设一个高职高专院校,所以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往往借鉴本科的同类专业设计,本科四年制学习,专科三年制的学习,往往就变成了一个“压缩包”的理论学习过程,所学的课程基本类似,没有一个明确的培养目标,所学课程出现很多交叉重复的理论内容,在会计专业上尤为严重。

  高校本科类院校与高职高专类院校培养的对象其实是不一致的,本科类院校培养的是理论学习型的人才,他们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而高职高专直接培养的是动手能力强的人才。若把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压缩拿到高职高专上运用,理论教学远离了实践,学生没有提高职业技能,对会计的专业知识完全不懂,学校也给予不了学生的明确学习目标。根据作者所带4年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毕业生顶岗实习情况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出去并不能立刻上岗,而是到企业先做一段时间的文员类工作,经过公司的带岗学习,才慢慢进入工作状态。且很多学生反映出来的是会计就岗所运用的知识与学校所学并不太相关。可见,现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实际岗位只是的需求是脱轨。

  2.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缺少双师型教师

  高职高专学校会计老师需求不足,大部分老师都是身兼数职,由于聘请教师投入资金有限,高职类院校很难聘请或留住既有讲课经验又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根据读者对广东十几家会计专业教师调研,几乎所调研的学校都是缺乏“双师型”教师,或者就算有“双师型”称号的老师,也是评了讲师,同时考了会计类中级技能证,例如会计师,审计师,经济师(财税方向)等一些技能证书。实际上,这种“双师型”教师并没有实际在企业会计岗位上实践过的,那么,他们也很难可以培养出可以实践动手能力强的高职高专应用性人才了。

  由于绝大部分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老师都是缺乏企业岗位实践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候,大部分时间都是按教科书来的,例如学生在上财务会计课程,老师按照教科书讲课并展示电子教案或者与传统板书相结合,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老师讲解,学生在教师讲解中想象和模仿,甚少出现实践运用部分,例如真正的原始凭证的填制,记账凭证的填写,账簿的登记等等,真正缺少了业务流程的体验。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大部分时间都是浪费在听解析和描述,学生没有职业化的体验,高职高专的学生本来就不喜欢听课,那就是全变成了“听听而已”了。所以高职高专所提倡的“工学结合”的教育宗旨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和实际的落实。

  3.学校实训室建设不足,会计专业企业实训教材缺乏

  目前高职高专类院校就读会计专业学生多,学校对于会计专业的实训室建设是不足的,例如作者所在学校,会计在校学生有2500人以上,平均一个班是70人,共有36个班级,会计实训室8个机房,学生除了《会计电算化》《Excel在财务会计中运用》《财务综合实训》《ERP沙盘》《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几门课安排到机房上课,其他课程以及安排不下了。会计老师缺乏实践经验,也没有实训室的帮助,学生真正能动手的课就少之又少。所以其他一些课程例如《财务会计》《审计》《纳税实务》等一些课程就没有办法安排实训课了。

  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老师基本都按照教材为主授课,一本符合高职高专“工学结合”教育的教材是成功的关键。目前,大部分出版社都有高职高专会计主课程教材,但此类教材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科的教学体系,有些教材会对理论知识进行简化,但没有从实际工作过程对知识技能的需求安排课程内容,缺乏任务驱动型类教材。作者所在高职学校会计专业比较重视,每年都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但是在修改过程往往会遇到课程找不到教材的情况,最后只能折衷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按照目前现有的教材来设置课程。

  三、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改建议

  作为高等技术院校的职业教育,教学目的本身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会计专业的学科特点,要求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以实践性教学为导向。因此,对于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提出了以下几点修改建议。

  1.打破压缩包形式学科体系,根据能力培养需求设置课程模块

  改革是一个过程,必须大胆创新,为了打破传统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本科的压缩包形式学科体系,应需要大胆对一些课程做出调整,例如可以适当的减少一些课程,某些重复内容学习的课程可以做整合,重点做到理论课与实践课程想结合,适当增加实操性强的课程,真正做到学生动手,老师理论讲述辅助的新形式。会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按照会计实践工作岗位设置教学模块,例如可分为出纳岗位模块,会计核算模块,税务会计模块,成本会计模块,审计助理模块,主管会计模块,会计档案管理模块等等。每一个模块的教学,都应具备实际教学案例,以实践操作作为教学的主题内容,使得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2.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可根据学校自身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分方向,例如可分为财务会计方向,侧重于企业会计各个岗位的培训,例如出纳岗位,记账岗位等,特别是全盘账的培养,此类学生毕业后就业去向主要面向中小企业;还可以分金融企业方向,侧重于培养银行金融企业各个岗位的培训,例如会计基本技能点钞岗位,出纳岗位,证券岗位,投资理财分析岗位等等,此类学生毕业后就业去向主要面向银行金融业,证券投资理财公司等;还可以分注册会计师方向,侧重于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代理记账等事务所岗位的培训,例如审计助理岗位,行业会计认知,代理记账岗位,审计报告等。另外还可以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建立升本班级,技能竞赛班级以及国际会计等。这些方向课应在大二第二学期课程设计有所区分,例如财务会计方向,可以增加会计模拟实训,会计岗位模拟实训,管理会计等一些专业核心课程;而金融企业会计方向的可增设点钞实训,银行企业会计,投资理财,证券投资分析等一些专业核心课程;注册会计师方向的可增加审计学基础,审计综合实训,内部控制制度等一些专业核心课程;升本班级可增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管理学,大学英语等一些对升本有帮助的课程。

  3.派遣老师到实习基地参与岗位实习,开发校企合作的实训教材

  目前,出版社大部分教材都是理论性为主导的教材,会计专业也不例外,且学校购买的软件也甚少有配套的教材,人才培养方案以根据职业为导向,工学结合来进行修订,那么对应的教材也必须紧跟步伐,既然大部分出版社没有相对应的教材,我们学校的老师就必须亲自到企业参与岗位实训,与企业合作,开发校企合作的实训型教材。

  四、结论

  本文主要立足于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研究,对于人才培养方案除了上述一些修改建议,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还应侧重于会计从业资格考证,助理会计师等考证培训,务必做到毕业时可以持双证(毕业证与会计从业资格证)毕业。笔者在高职高专院校担任会计专任教师四年,文中数据都来自于笔者这几年对周边高职院校的收集调查研究所得,由于研究时间有限,笔者写作水平有限,对研究不够深入,本文的理论结合实际运用还存在不足之处。

  黄秋萍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