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翅腾飞
- 来源:汽车导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车展,赛车,车厂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17 11:49
三大德系品牌的性能部门故事
真正属于车厂内的成熟独立且具有悠久历史的性能部门,非三大德系豪华品牌莫属。
在今年的法兰克福车展上,现代汽车宣布他们将成立一个新的分部以开发高性能车型,新的子品牌将取名为“N”。同时还发布了他们为PS3游戏GT6制作的虚拟赛车“N2025”。宝马M的粉丝们尝试憋住,但没有成功,纷纷笑喷。
各位车迷读者想必对不同车厂的这种运动/性能分部或者高性能车型的后缀早已耳熟能详了:梅赛德斯的AMG、宝马的///M(前面要加三斜杠!)、奥迪的RS、最近刚刚被沃尔沃收购的Polestar、道奇的SRT、凯迪拉克的V、捷豹新成立的SVO、雷克萨斯的F、雪佛兰的SS……如此之多以至于大有要把26个字母全都用完的趋势。
这些后缀中,真正属于车厂内的成熟独立且具有悠久历史的部门,非三大德国豪华品牌莫属。我们本期着重介绍它们。这三个子品牌有一个共同点——都为赛车而生。
梅赛德斯AMG
从300SE发动机的未竟事业开始三大品牌的性能分部中资格最老的要数梅赛德斯的AMG,成立于1967年。AMG的创始人是两位当时还在戴姆勒工作的工程师:Hans-Werner Aufrecht和Erhard Melcher。AMG三个字母分别代表两人的姓氏,外加Aufrecht的出生地德国城市Gro.aspach,也是他们最早一起合作的车库所在地。
AMG的故事始于两人在戴姆勒公司工作的日子。六十年代初期,他俩都在发动机研发部门上班,他们接到一个新任务:开发比赛用的300SE的发动机。令人失望的是,他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梅赛德斯官方就完全退出了赛车。而两人对赛车充满激情,同时觉得这台发动机潜力不错,并不甘心就这样停下,于是就在Aufrecht家里的车库继续改装这台发动机。他们当时的一个同事Manfred Schiek用他俩改装的发动机参加了德国房车锦标赛,结果竟然取得了10场胜利,两人因此大受鼓舞。
1966年,30岁的Aufrecht拉上了当时才26岁的Melcher,下定决心从奔驰辞职,成立自己的公司,公司名字就定为“AMG发动机生产和开发有限公司”,选址在戴姆勒总部所在地斯图加特附近的小镇Burgstall an der Murr,就此展开兢兢业业的创业生涯。
第一个重大突破——红猪
公司的第一个重大突破发生在五年后的1971年,他们把一辆6.3升排量的奔驰300SEL扩到6.8升排量,加上其它的改装,这台机器能爆发出420hp功率。这辆车全身涂成深红色,又因为体型巨大,得了一个外号“Die rote sau”,德语意思就是“红猪”。将豪华车改装成赛车在当时并不多见,这辆车非常重,油耗也超高,另外因为发动机扭力太过暴力,当时的轮胎也承受不了,需要经常换胎。尽管如此,凭借超大的马力,他们还是赢得了斯帕24小时耐力赛的小组冠军,总排名第二名。赢得比赛的这台红猪后来被卖给了法国工程公司matra(他们的产品中比较著名的是各种空对空导弹,比如装备法国空军的matra 530型),有趣的是,matra买这辆车并不是为了参赛,而是用来测试喷气战斗机的起落架。
1976年,Aufrecht决定把AMG的一大部分都搬到Affalterbach,只把发动机研发留在Burgstall。Melcher决定留在Burgstall,成立了自己的发动机开发公司,后来也一直与AMG和梅赛德斯合作。
梅赛德斯收购AMG
八十年代,随着石油危机的到来和离去,汽车改装逐渐成为市场上热门的话题。在这个全新的自由的时代,人们需要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商品。西德作为汽车生产大国,冒出了一大堆改装品牌,什么ABC、DP MOTORSPORT、GEMBALLA、KOENIG、LORINSER、STYLING-GARAGE、STROSEK、ZENDER等等,其中许多直到现在都还在经营。那个年代的改装车,品位非常独到,喜欢使用一些炫目的颜色和特别的造型,在现在看来融入了许多“杀马特”元素,蕴含大量我们今天所说的“汽配城style”的精华。这一时期AMG也不能免俗,不过和其他厂家比起来他们的出品还是低调多了。
经过了令人心惊肉跳的八十年代后,德国改装车的面貌终于渐渐合理了起来,AMG算是对奔驰改装做得最好的其中之一。1993年,AMG和戴姆勒公司签订了协议,由他们改装的梅赛德斯可以直接在奔驰的经销商网点销售。六年后的1999年,戴姆勒公司收购了AMG的51%的股份,正式更名为梅赛德斯-AMG,几年后更成为奔驰的全资子公司。
卖掉股份后,Aufrecht仍然在梅赛德斯运动部门有很重要的地位,AMG原来的赛车部门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叫做HWA车队。作为当时奔驰的厂队,HWA参加了各大房车赛事和勒芒耐力赛,著名的在勒芒赛道飞起的CLR就是HWA车队的赛车。
如今,作为奔驰的运动品牌,AMG有了自己设计的车型(AMG GT),员工超过千人。当初两个年轻人在自己车库里改装发动机时应该不会想到他们的小作坊会有今天的成就吧?
宝马M部门
运动与性能
和AMG的半草根出身不同,宝马的M分部一开始就是宝马公司内部的项目。1970年,40岁出头的Eberhard von Kuenheim从奔驰跳槽到BMW,担任了他们新的CEO。他在任期间(直到1993年)宝马发生了巨大的进步,从一个还算不错的德国品牌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车厂之一。Kuenheim最大的功绩之一就是他看到了客户对于运动车或者性能车型的需求,成立了新的独立的运动车分部——BMW Motorsport GmbH,当时正是1972年。
M成立之初的元老有35人,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他们的领头人是Jochen Neerpasch,一位职业赛车手、试车员和经理。在Neerpasch的提议下,M的许多项目都有当时著名的车手参与开发,例如Chris Amon,Hans-Joachim Stuck等,其中一些人还为宝马参赛。
3.0 CSL六夺ETCC冠军
新部门一成立就着手开发车型。他们的第一个产品,是一台用于参加欧洲房车锦标赛的双门跑车,装备有铝制的车门和发动机盖,五速手动变速箱是镁合金外壳,直列6缸3升发动机能产生360hp功率。这辆车他们取名为3.0 CSL。
一个时代就此诞生。宝马3.0 CSL及其发展车型很快就成为欧洲当时最成功的赛车,从1973年起他们连续六次获得欧洲房车锦标赛冠军,到其生涯结束时,最后期型的CSL的涡轮增压发动机能产生超过800hp功率。
宝马M当时的车队组织非常好,所有车手的训练都非常专业,车队甚至配有专职的心理医生和健身教练,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就连车队的整体形象也一丝不苟,所有服装和车辆都涂成白底加蓝色、紫色和红色条纹——这也是宝马M的标志色。
同时M也为客户提供经由他们改装过的宝马民用车,1974年,首批经过M“调整”的宝马5系轿车上市,发动机和悬挂系统都比普通量产型要好。
传奇的宝马M1
M的下一步计划是一个更大胆的想法:他们要创造一辆全新的运动车型,这也就是后来成为传奇的宝马M1。最初的计划是由宝马提供大部分硬件,底盘和车身则由兰博基尼生产。不巧的是兰博基尼当时遇到财政困难,令M1项目一再拖延,无奈之下宝马只能更换供应商。最后管状车架由Marchesi生产,玻璃纤维的车身则由TIR(Trasformazione Italiana Resina)制造,两家公司都位于意大利的摩德纳。最终的总装则由设计大师Giorgio Giugiaro的ItalDesign负责,同时他们还负责制作车辆的内饰。当这些全都完成后,每辆车再运输到斯图加特的德国公司Baur,由他们安装机械部分。
宝马开发M1本是为了参加当时FIA新设立的一个比赛,叫做ProCar,这个赛事在每届F1比赛时举办,在同一个赛道举行,是作为F1的附属比赛存在的。1979年的ProCar赛事中,著名的F1车手Niki Lauda驾驶一辆M1参赛,获得了其中三次比赛的冠军。为了达到参赛要求,宝马需要生产400辆道路版的M1,当时每辆车售价是10万德国马克,几乎相当于今天的70万美元!即便如此,M1依然供不应求。
1980年,M又开发了非常成功的宝马M12型发动机,这台4缸涡轮增压发动机能产生850hp功率,当时被包括Brabham、Benetton和Arrows车队使用。1983年,Nelson Piquet驾驶着装有这台发动机的Brabham BT52型赛车赢得了历史上第一个由涡轮增压发动机驱动的F1世界冠军。
1984年,第一个以单位数命名的M量产车问世了,这就是E28M5。当时的M车型与普通宝马外观区别并不大,但是这辆车却是在M位于Preussenstrasse的工厂手工组装的。经过M的调校,这台发动机能产生286hp功率,车辆0-100公里加速时间仅6.5秒,极速可达245公里每小时。
赛道宠儿M3
M最著名的早期产品则非第一代M3莫属了。1986年,宝马将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房车赛事上,M将当时量产的E30型3系重新打造,开发出了这一划时代的产品。一经问世,M3就成为赛道的宠儿。1987年M3的第一个赛季,意大利车手Roberto Ravaglia驾驶M3赢得了欧洲房车锦标赛冠军。赛场上的成功也带来了丰厚的商业回报,M3成为当时最炙手可热的运动房车,整个7年的生产周期中宝马一共卖掉了近18000台M3,而当时参加ETCC只需要满足5000台的产量即可,可见这是一共多么巨大的成功。
此后M一发不可收拾,连续创造了多款性能轿车,不断刷新这一级别的标杆,现在,宝马M车系已经成为了运动车型的评价标准。
奥迪quattro GmbH
Quattro的突破
和前面两位相比,奥迪的quattro GmbH要年轻一点,但在性能上则丝毫不逊色。
70年代末,奥迪作为新兴的高档品牌,赢得许多车评人的好评,消费者对于奥迪也逐渐喜爱,但是那些真正的汽车爱好者对他们则没有多大兴趣——他们更喜欢保时捷和宝马这种有更多运动基因的品牌。
这个情况直到1980年的日内瓦车展终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奥迪展出了一台造型前卫棱角分明的两厢车,装有涡轮增压5缸发动机,最令人感兴趣的是它还拥有一套四轮驱动系统,这台车取名为Quattro。
当时四驱车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毕竟像路虎这类车在全世界没路的地方都可以看到。但是四驱系统在运动车型上的应用则非常少,主要原因是传统的四驱系统非常笨重,体积也大,传动效率也不高。我们知道,车辆的驱动轮上装有一个叫做的差速器的装置,负责使车辆在转向时内侧与外侧的车轮能以不同的速度转动。在传统的四驱系统上,车的前后轴都需要差速器,而且还需要一个额外的中央差速器,因为转向时前后轮的速度也稍有不同,一般后轮的行进路线会更短,如此一来增加的额外重量就非常多。
奥迪的技术突破就在于他们把中央差速器和变速箱集成到一起,差速器通过设计精巧的中空传动轴连接到变速箱的动力输出端,而这个中空的传动轴还可以再集成向前轴输出动力的传动轴,因此整个系统的体积和重量都大大缩小了,而且效率也更高。这套系统连接上200hp功率的5缸发动机后,最终的驾驶体验是惊人的。整车抓地力非常好,不论在什么样的路面条件下都能有效地把动力传导到路面。
很快的,奥迪就把这套同样命名为quattro的四驱系统加到其他车型上,为了避免混淆,前面这辆Quattro在奥迪爱好者中被称为ur-Quattro,意思是原版Quattro。
横扫Group B的Quattro
在世界拉力锦标赛赛场上,Quattro马上成为一匹黑马,在Hannu Mikkola、Stig Blomqvist和著名女车手Michele Mouton的驾驭下,这台车立刻展现了无限的潜能。一经亮相就获得了包括1981年瑞典站、San Remo站和英国RAC拉力赛的冠军,并且获得了1982和1983年车队总冠军。很快的,更短轴距的Sport Quattro也诞生了,这台车在比赛设定下可以爆发450hp功率,成为了当时乃至到目前为止最疯狂的Group B组赛车中最著名的车型之一,获得了1984年冠军。如果不是因为1986年芬兰车手Henri Toivenen因事故丧生导致Group B赛车被禁,这台车还将垄断顶级拉力赛事很多年。
而成立于1983年的quattro GmbH,则是奥迪旗下的性能车分部,他们取这个名字以纪念奥迪的四驱神车。总部设在斯图加特附近的Neckarsulm。quattro(为了和车型名字区分开,公司的名字全部以小写为准)有自己的设计和生产能力,主要工作就是开发奥迪旗下量产车的最高性能版本RS。RS是德语Renn Sport的缩写,意思为“赛车运动”。
性能与旅行的代名词——RS
quattro的第一辆RS是奥迪RS2 Avant,当时由保时捷和他们共同开发。这辆车基于奥迪当时80型轿车,也就是后来的A4平台。RS2 Avant也是奥迪的第一辆高性能旅行车,现在只要提到性能和旅行这两个词,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奥迪,而这都源于这一款车型。这辆1994年上市的车现在已经成为奥迪爱好者眼中的圣杯,拥有大量的粉丝。
另一个著名的quattro产品就是奥迪R8,配备4.2升V8发动机的它能输出414hp功率,是许多超级跑车爱好者心目中最漂亮的跑车。
经过这一番介绍,我们应该不难看出,要树立一个品牌的运动形象,通过参加并赢得比赛是最直接也是最有说服力的方法。不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今天已经很难有像AMG两位创始人那样的仅靠自己努力就能登上世界舞台的机遇和环境了,时代的改变让这些昔日的浪漫故事变成了不可能再次实现的梦,也许这也是为什么汽车爱好者对那些过往的故事如此着迷吧?
撰文>叶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