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铃还须系铃人

  • 来源:汽车导报
  • 关键字:哈德森,品牌
  • 发布时间:2015-01-13 13:24

  HORNET名称重启那些事

  在赛场,哈德森Hornet发挥得意犹未尽,量产车却随品牌的消失成为历史,但这都不妨碍有些新车择其名而重启。在众多以“大黄蜂”命名的车型之中,AMC Hornet可谓典型,这或许是历史巧合,但也难掩合并后的新公司“复兴”传奇的深意……

  1954年,纳什-凯尔维特和哈德森汽车公司合并成AMC,这成为了当时美国历史上最大一桩合并案,股权直接转让使得AMC拥有了雄厚资产和运营资本,势头直逼“三巨头”。新公司的初期战略很简单,只是基于新框架继续生产原纳什-凯尔维特和哈德森的车型,协同发展使得两个品牌的产品风格逐渐趋同,就连单一车型也曾各自贴牌销售,好比同期通用集团的庞蒂亚克和雪佛兰——日久天长,这当然是个问题。

  以小博大,错位竞争

  乔治·梅森退位后,接任执掌公司的乔治·罗姆尼(George Romney)察觉到了这个问题,果断部署新产品线,将精力押宝在紧凑车型上。更在1958年大胆地取消纳什-凯尔维特和哈德森品牌,将更具竞争优势的Rambler经济型小车独立出来,产品营销植入影视,由此销量节节上升,Rambler一度成为美国上世纪60年代初最受欢迎的三款车之一。

  相比三巨头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广大型高档汽车,罗姆尼的策略可谓另辟蹊径。所幸,这种差异化竞争策略使得AMC成为紧凑级市场的常青品牌。事实上,AMC产品一直拥有许多先进技术加持,比如串联主缸部件,就比美国强制性安装相关法规还要早6年推出。

  罗姆尼中途弃商从政,大位由销售主管罗伊·阿伯内西(Roy Abernethy)接任,他认为凭借AMC长期积累的声誉,是时候在利润丰厚的“大车”市场分一杯羹了。于是引导AMC研发并推出了一系列中大型或加长版车型。此举尽管也有好评,但前期积累的核心消费人群对此却并不买账,AMC出现了销量下滑和产品质量问题,阿伯内西很快在1967年被董事会赶下台。

  父“铃”子解

  重振AMC的重任交付给了罗伊·D·蔡平(Roy D.Chapin)。他是哈德森汽车公司创始人的儿子,子承父业,小蔡平意识到自己是“解铃人”。他试图把AMC的目标人群转移到年轻人身上,第一个动作就是降价,并进行一系列的配置调整——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项还使AMC成为美国第一个标配空调系统的汽车制造商。紧接着,小蔡平收购Kaiser-Jeep,正式开展SUV和皮卡业务,由此争取到稳定的政府和邮政订单。后来将这部分业务独立成立子公司AM General,为后续发展提供稳定保障。

  70年代初,小蔡平在一款全新紧凑车型上重启“Hornet”的名字,虽然现已无从考证他意图所在,但截至1977年,Hornet总共86万辆的销量,使得该车型成为自Rambler Classic以来销量最好的AMC车型。如此看来,父辈的“铃”似乎很好地被儿子“解”开了。此外,Hornet车型也充当一个技术平台,供AMC研究可替代燃料和量产车开发。虽然没有哈德森Hornet的赛道威名,但AMC Hornet也算是一款明星车型,它曾经在1974年罗杰·莫尔出演的邦德系列电影《金枪人》露面,由经过特殊改装的Hornet X完成的螺旋翻飞一幕,堪称电影汽车特技史上的经典。

  最后,随着AMC汽车公司被克莱斯勒集团收购后,组成飞鹰-吉普(Egale-Jeep)部门,“Hornet”在汽车产品的命名权也归克莱斯勒所有。

  文>李创泽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