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及护理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以及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期间进行的98例妇产科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且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感染预防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以及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感染、恢复等护理质量上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明显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产科围手术期采取感染预防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减少患者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有效的提高了护理的质量,有助于患者在较短时间内康复。

  【关键词】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预防措施

  妇产科围手术期内,患者的免疫力以及抵抗力较弱,容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感染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手术,还会给患者带来伤害。因此,妇产科围手术期要加强对患者的感染预防护理,减少感染的发生,促进患者痊愈。为了研究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措施,本文整理了我院98例妇产科围手术期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进行对比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在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期间进行的98例妇产科围手术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的年龄在20-5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0.54±6.98岁。98例患者中包括:29例剔除子宫肌瘤手术的患者、9例阴式子宫切除患者、4例卵巢癌根治手术患者、12例子宫切除术患者以及44例剖宫产手术患者。随机将9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症等临床资料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手术的实施均按照医院要求进行,两组患者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妇产科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和护理干预,护理的具体措施包括基础护理、健康指导以及心理护理。首先,基础护理。患者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护送患者回病房,将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以及呕吐物清理干净,保证患者呼吸的顺畅。同时,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体温等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和监测。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无菌操作,同时要清洁双手,防止细菌的侵入。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的治疗基础疾病,增强患者的抵抗能力。护理人员要加强度患者切口的观察,对切口处进行局部护理,定时换药,保持切口和外阴的清洁;其次,健康指导。围手术期,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营养饮食和卫生指导,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每餐要漱口,勤换内衣裤,条件允许下勤沐浴。术后,患者的外阴部每天消毒两次,剖腹产产妇要及早下床活动,促进子宫的恢复。护理中,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家属沟通,为患者提供更营养的饮食,增强患者的抵抗力,促进术后的恢复;最后,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了解患者的性格特点以及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心理以及生理状态进行评估。患者存在疑惑的,护理人员要加强交流,积极地回答患者疑问。患者存在不良情绪或者消极心态时,护理人员要加以心理护理干预,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护理人员要向患者介绍手术情况以及护理情况。

  1.3 观察指标

  1.3.1 体征指标

  患者手术后,护理人员监测患者的体温、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以及患者的住院时间等,并分别统计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1.3.2 切口感染

  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切口感染情况,切口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I类切口,手术切口没有被细菌感染;II类切口,手术切口有少量的细菌侵入,但是切口尚未感染;III类切口,手术切口有大量的细菌侵入,且切口已经感染。护理人员要在手术后1小时对患者的切口进行观察,并且记录两组患者的切口类型。

  1.4 统计分析

  整理好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后,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统计结果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49例患者中,有35例(71.43%)患者在手术后体温升高,经过40.68±6.9小时后,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其中有4例(8.16%)患者出现了感染,包括3例(6.12%)II类感染和1例(2.04%)III类感染,经过护理后,患者感染全部康复。另外,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3.98±1.2天。

  对照组49例患者中,有43例(87.76%)患者在手术结束后体温升高,经过60.41±7.3小时后,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其中有10例(20.41%)患者出现了感染,包括6例(12.24%)II类感染和4例(8.16%)III类感染,经过护理后,患者全部康复。另外,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8.01±2.3天。

  两组患者在术后体温升高、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以及感染情况和住院时间均有明显的差异,观察组患者的对比数据均优于对照组,且经过统计学分析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论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手术成为了妇产科疾病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是女性盆腔生理特点的影响下,女性术后容易发生感染。术后感染不仅影响了手术的效果,同时给患者带来了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因此,妇产科围手术期要做好感染的预防措施,通过护理干预来降低患者的切口感染率。

  患者手术后,要根据卫生部出台的《感染诊断标准》对感染的患者进行诊断。患者围手术期内,护理人员要加强基础护理,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无菌操作,确保患者的清洁和卫生,避免交叉感染。做好换药和用药护理,严格按照医嘱进行,做好切口的局部护理。患者围手术期应严格使用抗感染药物,并且对预防术后感染效果进行评估,减少感染。另外,患者围手术期内抵抗力和免疫力较弱,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进行饮食和卫生指导,保证患者的营养,从而提高患者的抵抗力,还要帮助患者养成卫生习惯,避免感染。最后,患者在围手术期容易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护理人员要加强交流和沟通,缓解患者的消极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本次研究中,采取预防感染干预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在体温以及恢复时间、感染和住院时间等指标上都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因此,预防感染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护理的质量,促进患者的恢复,适合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玉红.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与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3(21).

  [2]葛微.探讨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及护理[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04).

  [3]孙平英.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4(07).

  陈英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