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研究
-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30 17:06
【摘要】目的:分析四川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不良反应,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四川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的药品不良反应10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以及规律和特征。结果:106例药品不良反应中男性患者51例(48.11%),女性患者55例(51.89%),男女患者差异不大,且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年龄在8-86岁之间,其中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36例(33.96%),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越大;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主要包括抗感染药物58例(54.72%)、中药类30例(28.30%)、呼吸系统药物3例(2.83%)、消化系统药物4例(3.77%)、泌尿系统药物1例(0.95%)以及其他不良反应10例(9.43%)。结论:药品不良反应的原因较多,年龄、药物种类等都可能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加以重视,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不良反应;因素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患者按照说明或者医嘱的情况使用合格药品时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或者意外的有害反应。药品不良反应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严重时威胁患者的生命。本次研究选取四川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不良反应10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法对不良反应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药品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四川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呈报的106例药品不良反应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ADR报告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统计研究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基本情况,以及ADR的规律特征和药物的分布等。
1.2 方法
整理106例ADR资料后,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引起ADR的药品类别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DR患者临床资料
106例药品不良反应中男性患者51例(48.11%),女性患者55例(51.89%),男女患者差异不大,且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年龄的在8-86岁之间,平均为43.08岁。其中,8-18岁的ADR患者20例(18.87%)、19-39岁的ADR患者23例(21.70%)、40-59岁的ADR患者27例(25.47%)以及60-86岁的ADR患者36例(33.96%)。年龄超过60岁的ADR患者占比较大,且随着年龄的增加,ADR的发生概率也随之增加。
2.2 ADR涉及的药品
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药物主要包括抗感染药物、中药、呼吸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泌尿系统药物以及其他药物。其中抗感染药物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数量最多。具体药品类别以及引起ADR的比例分别是抗感染类药物58例(54.72%)、中药类30例(28.30%)、呼吸系统药物3例(2.83%)、消化系统药物4例(3.77%)、泌尿系统药物1例(0.95%)以及其他不良反应10例(9.43%)。
3 讨论
3.1 ADR病例的临床表现
药品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多个系统造成伤害,主要包括皮肤系统、消化系统以及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等。本次研究中,皮肤系统出现的不适症主要包括发热、寒战以及瘙痒、皮疹等,患者的局部或者全身皮肤出现红肿、瘙痒、斑疹以及皮疹等现象;消化系统的不适症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以及恶心、呕吐、肠胃炎等;另外还有部分患者存在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不适症。
3.2 提高ADR病例的质量
在本次调查研究中,106例ADR病例报告不完善,报告中药品注射的方式也较为单一,以静脉滴注为主要方式。部分ADR报告的资料不够完整,患者的临床资料缺失,内容也太过简单,ADR病例报告的水平较低。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加强对ADR报告的管理,促进各科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提供较好的环境。
3.3 预防ADR的措施
第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本次研究中,抗菌药物导致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由于抗菌药物种类较多,使用的范围广泛且用药的频率高,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因此,临床治疗中,医生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患者的病历和病史,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用药后加强对患者的观察,预防ADR的发生。
第二,采取合理的用药方式。静脉注射增加了ADR发生的概率,静脉注射将药物直接输入到血液中,注射的PH值以及内毒素和渗透压等都会导致ADR。而注射药物的浓度、放置时间以及注射的速度和配置等都有可能导致ADR的发生。因此,医生在临床治疗中,要安全用药,根据患者的病情采用合适的注射方式。如果必须使用静脉注射,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输液观察,而首次用药的患者要降低输液的速度,并且紧密观察患者的用药情况。
第三,重视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多数医生和患者认为中药制剂毒性低、安全性高,但本次研究中,中药类引起的ADR有30例,占比28.30%。静脉注射的中药制剂是中药中最容易引起ADR的药物,多数中药制剂为复方制剂,患者可能对其中的动植物蛋白以及鞣质过敏,而制剂中的各类添加剂以及合成时产生的杂质都有可能导致ADR。因此,医生在开具中药前,要充分了解药物的组成成分以及易过敏成分,同时了解患者的病史以及过敏史,减少ADR的发生。
第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加强对用药以及ADR的管理,发挥药剂师的作用,强化对用药的监督管理。药师要对处方进行审核,如发现不合理用药的要与医生沟通,同时加强对特殊人群,例如孕妇、老人、婴幼儿等用药的观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准确发布ADR信息,提高医护人员对ADR的防范意识。
综上所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加强对药品使用的管理和监督,临床医生要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中药以及其他药物,且药物的使用要采用科学的注射方式,不能单一的采取静脉注射,从而降低ADR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沈国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11).
[2]丁燕.麒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0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11).
[3]邵家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54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上海医药,2012(03).
肖和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