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儿推拿流派传承人的素养

  【摘要】本文从理论、技能、文字、科研四个方面论述了小儿推拿流派传承人应具备的素养,认为只有具备这四种能力,才能担当继承、开拓、发扬光大本流派学术特色的责任,为各级师承人员探求学习方向、各学科流派筛选培养传承人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儿推拿;流派传承;素养

  小儿推拿的传承自古以来都存在着困难。《推拿秘书》序中说:“但此专用医者精神,力量不若煎剂丸散,三指拈撮便易从事,故习学者少,而真传罕觏矣”。

  时至今日,虽然从事小儿推拿的医师较前增加,但小儿推拿后继乏人,后继乏力的状况依然突出。例如,我国小儿推拿几个流派鲜有突出的第三代传承人;各流派的后续著作少,或有著作但该派的特点已不鲜明;针对各流派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少。各小儿推拿流派传承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

  制约小儿推拿流派传承的因素很多,其中,传承人的素养是关键。一名合格的流派传承人到底需要哪些素养?笔者认为应当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素养。

  1 扎实的中医理论素养。

  1.1 中医理论过硬是成为优秀小儿推拿医师的条件

  要想做好流派传承工作,必须首先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儿推拿医师。小儿推拿实践由中医理论的指导,以望、闻、问、切四诊察病,以八纲、脏腑、六经等方法辨证,以调整阴阳、标本逆从作为治则,以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作为治疗方法。因此作为要做好小儿推拿,必须具备扎实的中医基本功。

  只有深入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具备了中医学的基本功,才能在临床实践中不犯方向性的错误,降低误诊误治率;只有中医理论扎实,才能不断地从实践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形成独立探究、深刻思辨的诊断处方能力。优秀的小儿推拿医师都要有扎实的中医理论。

  1.2 对本流派前辈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的领悟离不开中医理论的支撑

  小儿推拿的传承不仅要继承和沿续本派前辈的技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对本派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的继承。因此,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汲取老师对疾病的独到观点和见解,领悟前辈的学术思想,总结归纳前辈们的实践真知。这些无一不需要扎实的中医理论做后盾。只有中医基础理论扎实,才能辨别出哪些理论是本流派最为看重和擅长的,并且完整体会、深刻理解本流派的学术观点;只有中医基础理论扎实,才能将老师虽在临床中践行但尚未归纳总结的思路发掘出来,并加以整理提炼,上升为理论。

  除此之外,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才能在跟师传承的过程中甄别真伪,明辨是非,而不是一味盲从老师,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2 良好的技术素养

  2.1 学习流派的独特技术,首先要做到心态安和、筋骨强健、手法娴熟

  《黄帝内经》中说“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爪苦手毒,为善伤人者,可使按积抑痹。”

  小儿推拿医师应当具有安静平和的心态。只有心态平、气息均匀,才能够更加细致入微地体查小儿气机的升降出入、急缓滞畅,在操作时不急不缓,平稳有序。

  小儿推拿医师还要具备柔韧的关节,强健的筋骨。推拿医师关节柔韧,才能在操作时动作柔和,圆转流畅,不会伤及小儿幼嫩的肌肤。而强健的筋骨是推拿能持续进行,渗透有力的保障。

  良好心态和身体条件是学习小儿推拿的基础,良好的手法需要长期不懈的练气运功,磨砺技艺,逐渐达到持久、均匀、柔和、平稳、深透的特点。

  只有具备良好的技术素养,才能体会前辈老师的操作技术特点,掌握操作要领,熟练运用本流派的推拿技法。

  2.2 继承和沿续流派的独特诊疗技法,需要扎实的四诊基本功

  儿科俗称“哑科”。儿科诊病多以望、闻、切诊为主,再以问诊加以印证,才能对病情有准确的判断。

  各派小儿推拿名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儿科诊病的方法和技巧。如望面色、精神、体态、指纹、舌象、皮肤黏膜、头颅、五官、前后二阴,望涕、泪、汗、尿、粪;听语声、咳声、呼吸音、心音;切全身各部肤温,叩胸腹清浊鼓音等等。

  作为小儿推拿的流派传承人,要在临床学习的过程中,细心揣摩前辈老师的诊疗技术,熟练掌握其运用方法,全面领悟其临床意义。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在平时注重训练自己的四诊技术,通过蛛丝马迹查知病症的本原,找到“藏奸之处”。

  2.3 需要熟悉小儿推拿穴位与手法的相互作用,掌握推拿“补泻”要领

  小儿推拿手法尤重“补泻”,推拿的“补泻”与推拿的力度、时间、运动速度、频率、方向有关。推拿名家张素芳在治疗气血两虚型“心肌炎”患者时就强调:在心前区操作时,手法力度要轻,速度要缓,频率要低于患儿心率。如果推拿手法偏重,运动速度过快,频率高于患儿心率,则会造成患者心慌气短,甚至休克。

  传承人只有在临床实践中要深入体会小儿推拿的穴性,自如运用小儿推拿“补泻”方法,才能最大程度地领会本流派前辈老师对取穴的独到经验和手法应用技巧,体验手法与穴位的不同组合方法对疾病治疗的不同效果。

  3 深厚的语言文化素养

  3.1 深厚的语言文化素养是明确本流派学术渊源的需要

  中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珠玉在前,金元四大家精华在后,历代医家留下了丰富的医学典籍,要想深入学习中医学的精髓,熟读四大经典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时代的变迁,现代语言与古代汉语的差别越来越大,很多医师对古代医学著作望而生畏,理解古代汉语成为中医学传承者的巨大挑战。

  小儿推拿专著虽然始自明代,但同样存在着古今汉语的差别,其中的句读、语境、典故、词法都需要传承人仔细体会和理解。因此传承人必须具备良好的古汉语文化素养,能够熟练阅读古典医籍,全面领会古代医学典籍的精华,明确本流派的学术渊源,融会贯通,继承和保存本流派学术思想最有价值的部分,并根据现代人的思维特点,运用现代人所能理解的语言加以阐述,以古训今,以今释古,成为现代文明和古典文化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3.2 深厚的语言文化素养是能书之以文,传之于后世的需要

  传承人的首要任务是将所学习的内容记录下来,整理成文献资料。传承人所要收集整理的资料内容繁杂,既要真实记录本流派的文化背景、学术渊源、思维方式、诊疗思路、治则治法等特点,还要如实记录指导老师的处方用穴、操作步骤、推拿的着力点、推拿的力度、速度、频率、时间、推拿时指下的感觉、推拿手法转换的时机、操作者气息的调整等方法上的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还要将收集整理的临床的资料总结提炼,上升到理论。这些都需要传承人有良好的文字水准,才能原汁原味地记录临床资料,升华提炼出体现本流派理论与技法特点的文字材料。

  4 较高的科研素养

  4.1 进行临床应用研究需要较高的科研素养

  各派小儿推拿名家都有擅长治疗的某些优势病种,并且形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但这些优势往往都体现在临床实践上,是原生态的,缺少系统科学的观察和对比,没有具体的数据分析对照,而说服力不强,不利于推广应用。

  传承人需要在总结本派前辈老师经验的基础上,筛选优势病种,归纳总结处方用穴规律和技法操作特点,进而设计出合理的临床观察方法,获取有说服力的临床资料数据,以此说明本派治疗该病时在理论、用穴和技法上的优势。

  4.2 阐发小儿推拿的科学内涵需要较高的科研素养

  在总结本流派推拿技法特点、用穴习惯的基础上,提炼出其学术上的核心理论,并对其科学内涵进一步阐释,更加需要提高传承人的科学素养。各派小儿推拿名家临证疗效显著,必有其内在机制上的合理性。小儿推拿名家的学术思想体现在临证取穴和技法实施上,而推拿临床效果是验证学术思想的唯一依据。传承人应对前辈老师的穴位组合、操作手法的时间和空间特征详细分解,还原为单个变量,逐一进行分析对比,剔除无关因素,获得其穴位组合、技术操作上独具优势的科学阐释。

  5 结语

  一个流派的兴衰,与传承人的努力密不可分,传承人能否继承本流派的精华是流派能否延续的基本条件,传承人能否创新并丰富本流派的学术思想,进而示范引导后学者,是流派能否发扬光大的必要条件。正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山东的李德修、张汉臣、孙重三等老一辈小儿推拿名家,他们对本流派的推拿理论和技法都有深刻的了解,并且或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或掌握先进的科研方法,或具备深厚的技术功底,同时又都以博大的胸怀,接纳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无私传授本流派的技艺,从而提高了本流派的学术地位,扩大了本流派的社会影响力,最终成就了一个流派的光荣。

  总之,小儿推拿传承人身系着本流派的命运,拥有一批素养优秀的传承人,则流派的兴旺发展指日可待。而如果传承人在以上四点有所缺乏,则流派传承的质量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于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姚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