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温通为补”在胃肠道养生中的作用

  【摘要】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具有重要的养生保健意义,“胃喜温润,以通为用”,“温法”和“通法”在脾胃病的养生和治疗中意义重大,笔者从脾胃养生的重要性、胃以“温通为补”的理论依据、胃肠道养生的细则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关阐述,希望为脾胃养生提供相关参考。

  【关键词】脾胃养生;温通为补;胃气

  1 胃肠道养生的重要性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具有重要的养生保健意义,然而对于胃、肠道的养生一直被忽视,一些人为了减肥、驻颜甚至不惜故意损伤胃肠道的健康,由于胃肠道的疾病多数以慢性病为主,看起来病情不是那么迫切,导致人们不太重视,实际上胃肠道是否健康对于全身的机能有很大影响。

  我国祖国医学对于脾胃的养生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为气血升华之源”,甚至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说法,可见对于脾胃功能的调养多么重视,《医权初篇》记载道:“治病当以脾胃为先,又一切虚症,不问在气在血,在何脏腑,而只专补脾胃,脾胃一强,则饮食自倍,精血日旺,阳生而阴亦长矣。脾胃虚,诸病皆虚,此医家之大关也。”可见在整个机体的健康问题上,脾胃功能的强健处于核心地位,因此,脾胃功能的调养和保健应成为养生的第一要务,脾胃养生应受到应有的充分重视。

  2 胃以“温通为补”的理论依据

  脾为脏,藏而不泄,主运化升清;胃为腑,主受纳、腐熟水谷。脾升胃降,共同协调着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胃喜温润,以通为用”,关于胃“温通为补”的理论自古以来就有之,中医理论中的“胃”一般涵盖了整个胃肠道的功能,如《灵枢本输》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内经》和《伤寒论》中也经常以胃统肠,如“胃中有燥屎”等,因此胃以“温通为补”的理论,适用于整个胃肠道疾病的养生和治疗。平时常见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食道反流、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都属于中医“脾胃病”的范畴。

  脾胃病一般多属“虚证”“阴证”,按中医的辩证原则,胃病多分为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肝胃不和、脾胃湿热、气滞血瘀等症型,脾胃虚弱、脾胃虚寒型是明显的虚证、阴证,而脾胃湿热、气滞血瘀型看似为实证,实则也是因“虚”“寒”引起的,本质上为虚证、阴证。

  “胃喜温润”“胃喜暖而恶寒”,胃部不舒服多能通过“温暖”的方式得到缓解,说明了胃的特点应“以温为补”,若温煦不够,就会出现寒象、湿象,导致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胃为六腑之一,“六腑以通为用”,任何导致胃“不通”的因素都可能导致胃肠道的疾病,例如饮食失节导致的饮食停滞、情志不调导致的肝气郁滞等,其中,情志因素导致的肝气郁滞是脾胃病的主要病因。现代医学把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列为心身疾病,现代研究发现90%以上的脾胃病患者存在焦虑、紧张、忧郁等负性情绪,而人体长期受到紧张、焦虑等情绪刺激时,会使胃肠道产生类似于“应激状态”的反应,通过对应激过度的小白鼠的解剖,发现其消化道有淤血,而淤血是血供不足,流动不利的直接证据,也就是中医所说的气滞血瘀、“不通”,“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本质还是“虚寒”的范畴,因此,“胃以通为补”不仅有中医理论支持,更有现代医学的实例佐证。

  有学者研究发现胃食道返流病和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与气郁、气虚、痰湿体质有关;徐素美等通过对浙江地区某一高校教师的研究发现,HP感染以阳虚和气虚体质为主,这都为脾胃病多属“虚证”“阴证”提供了佐证。“胃喜暖而恶寒”,若温煦不够,就会出现寒象、湿象,导致脾胃病的发生,“六腑以通为用”,任何导致胃“不通”的因素都可能导致胃肠道的疾病,因此胃肠道的养生应坚持以“温通为补”的原则,来保证胃肠道的健康。

  3 胃肠道养生的细则

  胃肠道疾病多数由先天不足、恣食生冷、饮食不节、情志不调等病因所致,多为慢性起病,需要长期的调养治疗。古语说:“聪明圣知,守之以愚”,也就是说再好的理论和方法,都需要长期的坚持才能实现,这一哲学理论尤其适用于胃肠道的养生保健。

  3.1 注意胃部的保暖

  “胃喜温润”要注意胃部的保暖,一指身体外部的保暖,注意穿衣起居,避免着凉,导致胃肠道功能的紊乱,不要因为爱美而少穿衣服,不穿露脐装、低腰裤等,上衣尽量不要敞开,睡觉的时候一定要用衣、被覆盖胸腹部。二指胃内部的保暖,要以物暖胃,不要以胃暖物,尽量不吃生冷食品,水果不能一次吃过多,在冬天,食用水果和奶制品时用水温一下,当然也不要食用过烫的食物,容易损伤胃、食道的黏膜。

  3.2 注意饮食调养

  “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吃饭应定时、定量,少食油腻、煎炸和刺激性的食品,以八分饱为宜。“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忌暴饮暴食,以免损伤脾胃。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吃饭时要一心一意,细嚼慢咽,“食不欲急,急则损脾,法当熟嚼令细”,“不论粥饮点心,皆宜嚼的极细咽下”,杜绝一边看手机一边吃饭,或边走边吃。

  3.3 保持心情平和

  作息规律、心情平和,尽量少参加竞争性太强的活动,避免大喜大悲,学会自我减压和自我疏导,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参加适量的有氧运动。

  3.4 保持肠道通畅

  “中满不消,而脾胃大伤也”,平时应注意饮食的搭配,多摄入粗纤维的食物和足量的蔬菜,以刺激肠蠕动和肠排空,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自觉腹胀有气时应采取保暖、散步、按摩、艾灸的方法及时排出。

  总之,胃肠道疾病多为慢性疾患,重在调养,只有持之以恒,“守之以愚”的长期坚持“暖”法与“通法”,才能显现出养生效果,保持胃肠道的健康。

  参考文献

  [1]龚鹏,江岩,朱抗美.胃以“温通为补”[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04).

  [2]冯玉霞.中医体质与消化系统疾病关系研究概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08).

  曹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