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锦:“锦绣之冠”的现代设计之变

  随着APEC“新中装”的大热,闻名于世却又不被大众所熟知的宋锦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你肯定听说过它的名字,却说不上来它的前世今生,你可能使用过宋锦制品、观看过宋锦展览,但却说不清它的文化传承……借由现代设计之巧手,宋锦这样的传统精髓不应被摆在博物馆中,而是走进寻常百姓家,在现代时尚生活中尽显五千年华夏文明之美。

  【走近宋锦】

  实用性是对美的最好表达

  作为中国“三大名锦”之一的宋锦兼具华美与实用,以低调内敛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绝伦的独到工艺成为APEC“新中装”的文化符号之一。

  前世今生:

  一部跌宕起伏的文明史

  宋锦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质地坚柔,被赋予中国“锦绣之冠”,与南京云锦、四川蜀锦一起,被誉为中国“三大名锦”。

  实际上,苏州宋锦是在唐代蜀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晋末,蜀锦技艺传到江南,南宋朝廷迁都杭州后,在苏州设立了宋锦织造署,将成都的蜀锦织工、机器迁到苏州,丝织业重心逐渐南移。

  宋代时,江南丝织业进入全盛时期,苏州出现了一种非常细薄的织锦新品种,是理想的书画装裱材料。从宋代留传下来的锦裱书画轴子来看,宋锦在当时已有“青楼台锦”、“纳锦”等40多个品种。当时,为了满足宫廷服饰和书画装帧的需要,宋锦织造得到了极大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以至于后世谈到锦,必称宋。

  宋锦,可分为重锦、细锦、匣锦、小锦四类。重锦有四五十种花样,均为明清流传下来的底本,如龟背龙纹、金线如意、双桃如意、福寿全宝、梅兰竹菊、定胜四方等。

  重锦又称“大锦”,花作退晕,金勾轮廓,是宋锦中最名贵的品种;细锦在四方连续、六方连续、八方连续骨式内添加小花,分别称四达锦、六达锦、八达锦,用作衣物;匣锦最薄,又称“小锦”,颜色素净,用作书画、锦匣装裱。

  14世纪到19世纪是宋锦最鼎盛的时期,20世纪初,受西方现代化工业的冲击以及多年战乱,传统宋锦一度衰落,由于宋锦流传下来的画样本就很少,制作技艺几近失传。因此,明清以后织出的宋锦称为“仿古宋锦”或“宋式锦”,统称“宋锦”。

  传承保护:

  “锦绣之冠”走出“深闺”

  新中国成立前夕,宋锦业已濒临绝迹,仅剩织机十二台,织锦工人多数改行度日。建国以来,成立宋锦生产合作社(宋锦漳缎厂、织锦厂),使苏州宋锦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初,苏州织锦厂专门成立了设计室和科技组,着手研究扩大传统宋锦织物的生产,并设计生产出织有环球、龙凤等图案的新花样,将普通丝织机改为宋锦织机,大幅提高了生产量。1995年,中国丝绸织绣文物复制中心在苏州成立,对传统丝绸的织染工艺和古代织锦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复制。

  2006年,该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江苏省苏州市的钱小萍被选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2009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宋锦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4年,APEC“新中装”采用了万字纹加海水江崖定位花的宋锦面料。据业内人士介绍,根据APEC会议要求,领导人服装所采用的面料一定要具有中国传统元素,宋锦之所以会被选中,是因为其具有哑光的特点,色泽华丽,图案精致,华而不炫、贵而不显,并且低调、内敛,与要求很吻合。

  低调、实用似乎是宋锦与生俱来的特点。宋锦不仅具有不菲的鉴赏收藏价值,它还解决了任何丝绸类手工艺品都无法达到的实用性问题,宋锦的质地非常坚固,可以反复洗涤,所以用途十分广泛。当前,宋锦结合了传统的制作工艺和现代的审美观念,宋锦已经创新应用到箱包、服装、家纺、工艺品等众多领域,使原本只能用作书画装裱的宋锦真正“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传承故事】

  传承宋锦关键是要找对人

  访宋锦织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钱小萍

  如何传承与发扬,是每一位非遗传承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已年届古稀的钱小萍成功复制了多件珍贵的丝绸文物,并在理论上对宋锦作了论述和工艺技术的记载,以传后人,在她看来,“传承宋锦关键是要找对人”。

  TAweekly:苏州宋锦和南京云锦、成都蜀锦合称为中国的三大名锦,与另两个相比,宋锦有什么特点,技艺难度如何?

  钱小萍:宋锦较之其他两织锦,质地较轻薄、细腻和平整,它以斜纹组织为基础,锦面光泽柔和,风格古朴,高雅和秀丽,工艺上采用抛道换色,有“活色生香”之美。

  TAweekly:您带领团队完成了很多难度极大的文物复原工作,比如“清·菱格四合如意锦”、“先秦两汉古丝绸文物复制研究”项目、东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以及“四件珍贵唐织锦物的复制研究”项目。在众多复原的文物中,哪一件最令您难忘?有哪些故事可以与我们分享?

  钱小萍:我带领我的学生丁环进、王晨和沈惠等先后复制了先秦、西汉、隋唐和宋清时期的文物珍品20余件,其中有几件是令人难忘的。例如第一件是战国时期的“舞人动物纹锦”。当我在荆州博物馆的文物库房进行文物测试时,织物表面是一片酷似酱油的深褐色,看不清具体花纹组织和色彩,同时既不能拆拨也不能触摸,只能在显微镜下远观和仔细分析,通过丝线的交叉和上下贯穿,凭自己在组织学方面掌握的理论和实践,才将其组织结构分析出来,这一古代三重经锦组织挖掘出来,为后来研究汉唐经锦组织打下了基础。

  第二件是东汉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这件是出土丝绸文物中色彩最丰富鲜艳、经线重数最多且工艺最复杂的一件,我们对丝线进行了植物和动物染料染色,结果当上机织造后,经十余天色彩便全部褪掉,令人十分失望,于是我们再研究分析找出原因,全部返工重做,最后终于成功。

  第三件是唐代的一件纬锦——“唐·花瓣团窠瑞鸟衔绶锦”,原件是十余块小残片,没有完整的图案,后通过我们对每一件小残片的仔细分析和拼接,才形成完整的图案,并分析出它的组织结构和上机工艺,后经反复多次的上机试制获得成功。从该产品研究的实践中,首次发现了纬锦必须双经轴的理论。

  TAweekly:您是发表关于丝绸学术论文最多的专家,还曾赴瑞典、日本等国家的高校讲学,在您看来,丝绸织物的基础研究和宋锦产业的发展之间有何关系?目前国内做到了何种程度?

  钱小萍:我认为丝绸织物的基础研究和整个丝绸产业的发展应该是紧密关联的,例如我们挖掘研究出古代的经锦组织、纬锦组织和经锦的生产工艺、纬锦的生产工艺,从而试制出一批古代珍贵的经锦织物和纬锦织物。一方面是对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大大丰富了丝绸宝库,同时如果这些织物和新开发的产品能进入市场,则就带来了产业的发展,宋锦同样如此。我和我的学生应用不同结构的基础组织,创作的宋锦匹料和艺术品一旦打开市场,同样能促进产业的发展。

  TAweekly:您研发了中国第二代人造血管——“机织毛绒型人造血管”,又是丝绸大家,带领团队复活了宋锦《西方极乐世界》图轴,您既是科学家又是艺术家,您怎么看待这两个行业对您的影响?

  钱小萍:“机织毛绒型人造血管”的发明,是我为丝绸在医学上的应用所设计的一种特殊丝织物,“西方极乐世界”宋锦图轴是我为丝绸应用在佛教文化艺术领域的一种特殊丝织物。二者之间同为丝织物,有着紧密的助推作用,其学术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对我来讲是融会贯通的。

  TAweekly:目前,宋锦技艺的传承正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关于宋锦技艺的保护,您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

  钱小萍:传承人是宋锦技艺传承最重要的环节,做任何事情我一直坚持,人是第一要素,什么样的人可做成什么样的事。但“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必须为培养人才创造一定的条件,比如要有资金、要有编制等,当然更需要找到有事业心、有刻苦精神,有志于为宋锦技艺的传承和弘扬作出奉献的人。

  本刊记者_赖松 黄天玉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