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仿棉推广瞄准终端市场

  专家认为,超仿棉纤维的市场推广,应该从以纤维为核心的老模式转变为以产业链整合为核心的新模式。同时纤维企业在研发时要从终端市场需求出发,和下游厂商一起共同服务终端市场,并在推广中建立严格的吊牌制度,树立和维护超仿棉纤维品牌的形象。

  在不久前结束的2014中国国际纺织纱线(秋冬)展览会上,由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中国石化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苏州金辉纤维新材料有限公司以及江阴市华宏化纤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推出的“逸绵”展位成为展会的一大亮点,并再次引发了行业对超仿棉的关注。

  与此同时,超仿棉合成纤维及其纺织品产业化技术开发项目(简称“超仿棉项目”),被列为“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也进一步鼓舞了行业人士。

  超仿棉产品获下游认可

  “逸绵”作为超仿棉系列产品的一个新品牌,是近些年来行业重点推广的产品,自推出以来就受到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在本届秋冬纱线展上,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相关企业以最终产品的形式展示“逸绵”的优异性能,在展会上吸引了众多下游企业前来咨询。

  当前,超仿棉已经跨越产业化的初级阶段,正向市场化进阶。这一技术和产品在纺织行业影响广泛,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而超仿棉作为具有革新意义的新技术和纤维,正在影响着终端消费与下游生产。

  据介绍,“超仿棉项目”自2011年1月立项以来,共有25家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单位参与,涉及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东华大学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化工、聚合、纺丝、织造、印染、服装等产业链上的企业。该项目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拨款8000余万元,于2013年12月完成,历时3年时间。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组织单位、项目承担单位,在研发关键技术,申报专利,培养人才,建设实验基地、中试线和生产线等方面做出大量工作并取得丰硕成果。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科协2014海峡两岸超仿棉加工技术应用研究青年科学家研讨会上,行业专家透露了目前“超仿棉项目”的最新进展。当前,“超仿棉项目”已突破了产业发展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通过攻克超仿棉PET聚酯分子结构与体系组成的设计优化、高比例改性组分在线添加与高效分散等制约超仿棉聚酯纤维产业化的关键技术,以及超仿棉纤维纺纱、织造、印染技术等,实现了超仿棉PET纤维的大规模产业化制备和国产PTT纤维的产业化,建立了超仿棉聚酯从原料到纺织品完整的技术创新链和产业化技术集成体系以及产品的评价方法与标准。

  推广模式要求新求变

  在本届秋冬纱线展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杜钰洲、许坤元在“逸绵”展位上参观时,对超仿棉等新产品的推广指出方向。杜钰洲指出,“逸绵”产品在宣传上一定与下游企业相结合,与他们进行紧密联系,这样才能研发出市场真正需求的超仿棉。许坤元强调,“逸绵”可以借用更多的商业化渠道,更好地推广给下游用户。

  在分析为何要发展超仿棉时,业内列举出了几个原因:一是目前化纤在纺织服装中的应用加大,纤维加工总量中2/3是化纤,而且未来化纤在全球纤维的消费比重还会继续加大。二是下游服装等应用领域的升级对于纤维的要求越来越高。

  三是终端消费升级,普通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品位正在发生变化,化纤要看到市场的需求而做出创新与调整。四是化纤行业本身面临阶段性产能过剩压力,转型升级需要技术支撑与明确方向。五是在环境资源约束下,化纤行业要节能降耗,研发与采用超仿棉等新技术以保证可持续发展。

  在这些原因中,除了一些客观原因,最重要的一条是终端消费升级。这也说明,产品研发一定要以需求为基础。超仿棉作为一种新纤维,其推广同样需要满足这个需求。

  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赵强表示,作为超仿棉项目的组织单位,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工作中逐步认识到,要吸收更多下游企业参与到联盟工作中,还要大力组织产品的推广活动,树立终端品牌。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鑫认为,超仿棉纤维的市场推广,应该从以纤维为核心的老模式转变为以产业链整合为核心的新模式。东华大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华平也认为,作为超仿棉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的平台和载体,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需要建立更刚性的制度来框定联盟内的运营与合作。

  在下游企业层面,来自李宁和鲁泰等企业的不少代表表示,纤维企业研发要从终端市场需求出发,原料生产企业卖给下游产品的同时,还需要和下游一起共同服务终端市场。同时,超仿棉在推广中还需要建立严格的吊牌制度,维护品牌形象。

  本刊记者_邵蔚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