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对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

  摘要: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考虑的影响,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主动性、形象性、直观性、互动性特点。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有效的设立了教学情境,突破了课堂的重点难;并且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培养自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关键词:新课程 信息技术 地理教学

  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是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

  信息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新课改的重要手段,是推动高中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彻底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而且利用各种音频视频材料来渲染气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地理教学注入了无穷的活力。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在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还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那么现代信息技术在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哪些具体作用呢

  一、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丰富地理教学资源,扩大学生视野

  按照新《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人教版普通高中标准实验地理教科书的内容精简了,其目的是构建开放的地理教学,将更多的教学空间留给教师,让教师也参与课程的建设与开发。此外,新一轮的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迫切地要求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大大丰富了教学资源,为补充、调整教学内容提供丰富的素材;为设计教学过程,优化课堂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国内有很多著名的地理教育网站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结合教学的实际,利用这些网站下载图片、视频,如天文、气象、地形、水文、工农业生产等,拓宽学生的视野;搜集各种资料,如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厄尔尼诺现象等,丰富教材的内容;下载演示课件,如地球运动、三圈环流、气旋和反气旋等,突破知识的难点。

  二、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有效地创设地理教学情境

  地理课堂教学中,情境通常是一种由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构成的,开展地理学习活动的环境,是产生地理学习行为的重要条件。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呈现形式上具有多样性特点。所以在创设各种情境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讲授必修 1 中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前,教师可以先让几个学生提供他们在海南岛、新疆、内蒙古等地旅游时拍摄的照片,由教师制成电子相册在课前播放,使大家在美的享受中获得对地域差异现象的感性认识,进而激发起深入学习的动机。在讲授青藏高原时,我在播放青藏高原视频的同时,再配以“青藏高原”这首歌。伴着优美的歌曲和美丽的图片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青藏高原的壮丽,这样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的作用。让学生在好奇心的牵引下步步深入,从而激起学习的欲望。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突破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地理现象的广泛性、复杂性、综合性,学生难以进行广泛的观察和深入体验,教师通过多媒体的声音、图像、动画等功能,使课堂教学更显直观、生动,更加容易突破重点,化解难点。如:《地球的运动》一节重点难点多,概念、原理、规律抽象,其中“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涉及到时间和空间两个变量,需要学生有空间立体思维,历来是教与学的难点。可以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先在“地理频道”中下载了“地球公转的意义”这一组动画演示课件,再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反复演示课件,灵活地选择动、静两种演示状态,根据实际调节远近,引导学生分时段、分区域地进行观察。如当地球运行到二分二至时,分别选用静止状态,让学生观察每个时段地球表面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分布,从而得出“地球运动—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周期移动—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分异—形成四季和五带”这一因果关系。再比如:讲授“等高线地形图”时,针对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利用 CAI 课件制作了动画模拟,化静为动,化虚为实,使深奥、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随着平面等高线地形图与立体山地之间动感的演变,首先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形成“形象”,产生高低起伏的立体思维。再借助多媒体集成的优势,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形区域的特征和相应的等高线形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总结判断方法。

  四、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培养自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学习是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地理知识日新月异,是永远学不完的,不能只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搜集、梳理、甄别、解释、应用、交流、公布信息等地理素养,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这是他们终身学习和未来生活能力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在地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拥有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环境,提供了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学生接受知识不再局限于学校,可以在计算机网络中大范围交流、讨论、协作解决学习的难题。例如在讲授“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这一部分知识时,为了然学生了解“温室气体”增加的原因及其危害,并寻求解决的办法,可通过网络获取最新资料。学生通过浏览器查询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同学之间共享信息,老师及时进行指导。还可以通过QQ、收发Email等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的方式进行自主式的研究性学习。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发挥了创造精神。

  参考文献

  [1]吴秋萍 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初探 中小学电教 2007.12

  [2]罗亚明 多媒体教学的普及给地理带来的新变化.中基网

  [3]张立伟 新课程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研究 《新课程》 2010.10

  [4]解秀叶 新课程改革与现代教育技术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11

  [5]赵昕 GIS开发平台在多媒体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地理教学.2001(2).

  [6]赖才炎 多媒体地理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制作[J].地理教学.2000(12).

  [7]郑宇醒 徐文群.多媒体地理教学课件评价[J].地理教学.1999(3)

  [8]邓金林 多媒体地理教学软件将出版[J].地理教学.1995(5).

  [9]杨涛 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尝试[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7(9).

  [10]李文昌 “互联网中学地理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地理教育.2007(1)

  [11]杨娅娜 李晴.浅议地理教学模式改革与促进学生能力发展[J].地理教育.2006(6).56-57

  [12]陈琳 新课程地理活动教学[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7(4).

  [13]宋华任 新课程地理教学的体会[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7(4).

  [14]曾惠蘋 中学地理网络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信息技术.2003(12).

  [15]巨正全 多媒体地理教学的一点尝试[J].青海教育.2006(4).

  [16]曾沛 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课程的整合 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2007年

  汪精锋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