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服务模式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摘要: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崛起,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现在的衣食住行都已经依赖于互联网,信息化时代带给我们生活的便利日益突显,各行各业都赶着进入信息化时代行列。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同样也影响了我国的教育发展,尤其是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为了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本文就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服务模式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农村 基础教育信息化服务 模式 分析

  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服务的模式主要从教育问题开始分析。第一是分析教育基础信息化在农村的基本概念;第二是调研农村基础信息化建设的现状;第三是对现状分析,发现问题;最后是根据问题得出结论并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不断更新完善发展的过程,随着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投入信息化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调研的结果将会作为研究者有力的数据,为以后信息化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根据当前教育信息化状况,进行分析寻求对策并为信息化教育提供有力依据。

  一、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基本分析

  1.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农村基础教育的概念比较广泛,除了中大城市之外的基础教育,剩下的基本上都是可以算是农村基本教育的概念。信息化是现代社会经济与技术相互作用的产物,代表着社会信息化前进的动态。信息化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特点,而教育信息化不仅拥有以上特点,同时还拥有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的特点。但在农村教育信息化里,却经常会遇到学校因为教育经费不足、教学资源稀少、教师信息化意识淡薄等原因阻碍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推进。

  2.教育信息化在农村教育起的作用。

  农村基础教育采用信息化教育不仅可以丰富教育的资源,还可以推动新课程的改革。教育信息化为新课程提供了有力的环境支撑,为学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学生改革学习方法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农村教育实现信息化有利于教育公平性的提高,实现农村和城市教育资源的共享,缩小城乡教育先信息化的差距,不断深化教育的改革。

  二、对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调研

  1.预调查的设计。从2014年,我就对此项数据进行了设计及调研,问卷调查,我们县属于边远农村县,这次调研我从经济和教育发展两个角度出发,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分为较好、中等、较差的三个等级,分别用A、B、C三个字母来代表。在这三个等级划分领域中选择县直和乡级学区来进行预调研,在阅读有关文献上,把相对应的信息教育又区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方面、建设方面、应用方面和培训方面。在政策方面主要是根据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对政府下发教育文件和措施的执行内容,继续深化了解当前教育信息化的情况;在建设方面,主要采取对相关人员进行一系列的访谈,了解各学区对信息化设备的投资情况;在应用方面,通过了解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职业素质和信息化意识以及使用情况等。

  2.调查研究方案的确定。

  选择六个学区和几个县直学校进行调研,但由于每学区的学生数量不同,所以,在调查时从每个学区选择含有至少一所中心小学的学区,县直学校选择几所中学这样就可以调研各县直中学和乡所有学区所辐射的所有教学点及小学。

  在设计学校的调查问卷时,主要针对的对象是中小学的教师和校长。所以会设计两种问卷,分别是教师卷和领导卷。教师问卷设计的问题主要是围绕信息化的了解和运用的情况;领导卷主要是针对学校领导对于政府发放的文件和对学校信息化设备的管理状况。

  问卷的设计主要分两大块,一是个人信息,二是调研问题。两套问卷一共设置28道题,每道题尽量简明扼要,不占用被调研者的太多时间。

  三、对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数据的分析

  1.信息化设备的数量和质量。根据这次的调研,在信息化资源设备中,发现县直中学比小学要拥有得多,导致有4.3%的教师认为可以完全满足信息化教学,差不多多半的教师认为只是不能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从调研数据上分析,只有在农村基础教育普及信息化技术教育,才能使农村基础教育跟上现代教育发展的步伐,要不断强化教师信息化教育的意识。

  2.信息化设备的使用率。信息化设备一般分为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根据教师调研数据,发现农村学校的使用率低于县城的,有三分一的教师认为每周可以使用一次多媒体教室,有15%的教师认为两周用一次;还有将近一半的教师因为设备的不完整或者自身的意识较低,基本上不使用,这与城市教育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3.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农村的教师信息意识基本上比城市的要低。根据调查数据显示,青年教师更倾向于运用信息化进行教育,而稍微年长的教师,则更喜欢运用自己的教学经验传授知识。虽然如此,但是农村的信息设备不完整也是影响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4.校长的信息化能力。校长的信息化能力很大程度上是会直接影响学校信息化的发展。正常情况下,如果校长的信息化程度较高,往往会重视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在信息化设备上会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对老师的信息化教育要求也会相对应提高。

  四、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对策研究

  1.加强农村信息化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加强信息化教育程度,最重要的是要教育师资队伍适应信息化,具体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完善培训系统体系,设置教育信息化机构。二是要学会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培训专题是最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三是采取多样式的培训;四是采用教学实例,培养学生的能力。

  2.提高信息化意识。信息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是同等重要的,首先要大力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经济经济建设的宣传度,其次是要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强化信息化教育的概念,只有从思想上提高,才会在实际行动上有所作为。

  3.扩展信息化教育的渠道。我国农村化教育本来就缺少资源和资金的扶持,这也是影响信息化教育推进的主要原因。要解决这类问题,首先我们要想政府建议出台有关信息化设备建设的专项资金;其次是有了资金,学校要懂得把资源利用到位,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三是要倡导社会个人或者各企业组织给予资金支持信息化教育。除此之外,我们要软实力和硬实力同步发展,避免比例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发生。

  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已经到达一个快速前进的过程,在此前进过程可能会遇到各种从未解决过的问题,在前进的路上,我们要不断总结,制定相对应合适的教育措施,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不断提高农村基础信息化教育。

  参考文献:

  [1]施韶亭,曾硕勋.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问题及对策分析——以甘肃为例[J].甘肃科技,2010,09:1-4.

  [2]曾硕勋.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探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

  [3]付海涛.黑龙江省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与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4]张涛.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薛未和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