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时代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校园文化的发展需与时俱进,微信作为普及程度较广的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了其优势。同时,微信时代下的校园文化也必须重视其新特点和发展趋势并给予合理引导。

  关键词:微信 校园文化 创新 合理性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校园工作人员为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一种群体文化。作为高校辅导员,在完善学生工作中应带头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现如今,科技化和电子化的大环境对处理各类信息的效率有了更高要求,时代的发展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更多挑战,常常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上并不能满足要求。

  移动互联网界的更新速度惊人,QQ聊天工具已经无法满足使用需求,微博局限于弱关系社交,而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1]。微信作为一款通信软件,自从第一个版本发表直到一三年一月,用户量已经突破了三亿人。而其用户群体主要是十八岁到三十岁间的年轻群体,所以可见微信在现今在校学生的生活中已经被十分广泛普及,并占据了主导位置。

  一、微信与校园文化联系的必要性

  微信作为拓展校园文化的新载体,对校园文化的创建具有引导功能。第一,校园文化趋于开放性,内容趋于多元化,功能也越来越综合化,信息化的社会文化的渗入,使得传统的校园媒体,例如校报、校园广播、校园新闻版、有线电视等在信息传播时相对延迟且不够灵活,微信作为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媒体的缺陷进行了很好的弥补,学生能够自主分配获取外界信息的时间,并对信息进行筛选,而不像传统媒体需定时定点收取信息。第二,微信的普及程度及其优势非常明显。2013年,某高校一项调查中发现,微信以75.2%的高票数成为了大学生最喜爱的社交平台。信息时代下的校园文化具有渗透性、教育性、多样性、包容性、开放性等特点。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微信的扩展功能模块,在信息传播中具有及时性、互动性、受众多、传播高效的特点[2],正取所需。第三,校园文化的发展需与时俱进,融入时代的新东西,才能生生不息。贴近学生的校园文化才具有生命力和实践意义。学生对于时尚文化的青睐,使得校园气氛、宿舍文化、班级文化越来越具有创新性和多样性。微信可以将日常学生教育工作与时尚文化相结合,积极运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方法表达,更贴近其思想实际与生活。

  二、微信带给校园文化与辅导员工作的便利

  校园文化对于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至关重要[3]。但同时,校园里的学生也是社会文化的领导者,更是校园文化的践行者。辅导员作为与学生群体联系最紧密的人员,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直接指导意义。

  随着微信的普及,大部分学生都拥有自己的微信账号,高校辅导员在学生中开展工作有了新的模式。一方面,微信友善的交流平台使得师生交流更加顺畅;另一方面,微信平台的实时性也为教育带来更多便利。利用微信平台,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发表的状态以及对事物的看法,通过微信的新闻,也可以随时了解社会的动向,所以可以更方便的对学生观念进行引导。在看到个别同学发表的动态存在负面思想时,可以与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并给予开导和指正。在新闻中看到有负面信息的新闻时,如虚假信息,宣传负面思想的信息,可以及时地在学生群体内进行举例宣导,提示学生不要被虚假的、负面的信息所影响,应当坚持自己的观念。另外,在微信上,学生可以和辅导员站在相对平等的层面上交流,更能以易解决问题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关心和疏导,促进了更融洽的师生关系。

  微信在传播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带动了一批优秀学生组织的发展。各大学生组织如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等积极学习微信定位、排版、推送内容规划、自定义菜单等技术,开始进行高校微信平台的运营。在校内,他们为在校学生提供基础服务;在校外,他们扩大学校影响力,提升学校正面形象。校内新闻的报道,励志文章的分享,时下热点的播报,四六级、考研考试的攻略等,这些都是校园文化里学生最愿意接受和学习的东西。每到了新生季、开学季或是毕业季,高校微信平台用精心设计的编稿与配图推送特色内容,总是能吸引一大批学生的关注。新生学子对学校更加了解,在校学子对学校更加喜爱,毕业学子对学校更加留恋,校园文化的良好传播得以循环。

  三、微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合理运用

  微信将校园文化推向新的高度。微信的普遍使用,满足了学生群体对新技术产品的积极追求和尝试。但也有不少学生对微信过度依赖,每天花大量时间在聊天通讯和公众账号阅读和娱乐上。所以,校园文化建设也必须高度重视微信冲击下校园文化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合理引导,积极利用微信的作用引导高校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保证校园文化安全健康传播。同时,学生在面对微信时也应该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控制自己使用微信的时间,对微信这类新事物保持客观的使用态度。微信在校园文化创建中应体现积极向上、安全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把微信利用成为传播社会核心价值观,传播好声音、汇聚正能量的新阵地。

  参考文献:

  [1]程子阳,肖金克,赵静.宜昌高校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调查报告[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6).

  [2]郭蓉.微信公众平台:校园文化传播的新媒介[J].今传媒,2014(06).

  [3]葛玮华.基于微信平台的校园文化传播策略研究[J].新闻战线,2015(01).

  许阳 任瑞雪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