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入世十年 观念依然滞后
- 来源:汽车导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汽车,WTO,观念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12-28 17:12
我们总是喋喋不休地抱怨跨国公司在技术转让上的“保守”、“自私”,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从现代商业游戏规则的角度来看技术转让,理性地把它看作是一个理应是两厢情愿的双赢交易,而是一厢情愿地指望跨国公司在技术转让上行行好,居然忘了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肥水不流外人田正是我们自己的老传统。也从来没有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被人要你转让技术,你会如何。一旦失望,便恼羞成怒,指责跨国公司不愿意看到中方合资伙伴强大,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对中方进行技术封锁,并得出结论:中方必须努力开发自己的核心技术。按此逻辑,如果跨国公司不对中方进行技术封锁,中方就不必努力开发自己的核心技术了。
我们总拿日本、韩国模式说事,拿航天、家电的发展说事,却不谈日韩当初所处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及其自身的政治经济体制与今天的中国有什么不同;不谈汽车开发和生产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指责企业自主开发不力;喜欢用简单的情感逻辑画出一张鼓舞人心的大饼,而不愿静下心来,以理性和科学的态度对复杂的事物进行分析。结果是动不动就要“弯道超车”,搞搞自主品牌和电动车的“大跃进”,虽然代价巨大,学费极高,但最终还是找不着北。
我们动辄抨击跨国公司在中国搞垄断,不切实际地把跨国公司看作是铁板一块,以为跨国公司要齐心协力合伙剿灭中国自主品牌,霸占中国市场,在竞争和垄断问题上以中资、外资划线,实际上是连竞争和垄断的含义都没有搞懂。
我们呼吁政府限制新建整车合资企业,对新建外资项目附加技术转让条件,对零部件企业的外资股比进行限制,规定政府采购中自主品牌轿车要达到一定比例,总以为这是在中国,我们可以为所欲为,什么WTO国民待遇的基本原则,什么国际商业游戏规则,全是浮云,怕什么,我们强大了,谁敢起诉我们,就狠狠报复它。如此行事,即便暂时得了便宜,最终也会亏得一塌糊涂,还会名声狼藉。
看来,入世十年,我们在观念上进步不大,换句话说:虽然组织上入党了,但思想上还没有入党。上述问题如果只是个别现象,无碍大局,但遗憾的是,它们往往被忽悠成主流舆论,深深影响政府的相关决策。入世以来,中国汽车工业最大的祸害就是百折不挠的浮躁,其背后的主要问题是用情感的逻辑来替代复杂的政治、经济逻辑,上述观念都与此相关。从情感上讲,中国人都希望自己的国家和企业在竞争中获胜,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只有摈弃那些落后、狭隘的观念,排除非理性的干扰,按中央强调的科学发展观,尊重汽车市场、企业和技术的发展规律,把握好全球化的商业游戏规则,理性地权衡博弈各方的利弊得失,才能找到正确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方向或模式,减少期间的代价。
何仑 北京
《国际商报》汽车版主编、国内资深汽车评论家,对中国汽车工业和世界汽车经济有独到、深刻的理解。
我的汽车观:在中国,一辆汽车不仅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所说的那样,“可用来解释经济学的几乎全部内容”,而且可以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