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车还有什么 北京汽车博物馆参观记
- 来源:汽车导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北京汽车博物馆,参观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12-29 13:48
其实,我是带着这样的好奇心走进北京汽车博物馆:在一个汽车工业史并不长的国家,对于不懂汽车机械的人,它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呢?
北京是一个东南西北各不相同的城市,东边是繁华的CBD,通常出没的是衣着光鲜的白领,也是堵车最严重的区域。说起东三环,开车的人没有不头疼的。西边主要是学校和部队,这两种机构的属性和气质可想而知。北边因为古城坐北朝南的格局,历来是尊贵象征,再加上众多场馆云集,自然也是车水马龙。而南边,由于北京城沿袭下来的老习惯,以前是平民百姓住的地方,比如曾经鱼龙混杂生猛鲜活的天桥,便是在南二环。正因如此,北京的南边,不似其它地方拥挤嘈杂,反而落得个难得的空旷清静。坐落于南四环西路的北京汽车博物馆,便有了开阔舒展的地界,得以铺展开来。当然,另一个选址于此的原因,是出于政府对区域发展格局的考虑。
大地的“眼睛”
尽管我们在早高峰尚未结束的时间前往北京汽车博物馆,但南四环的畅通还是保证了我们按时到达。如果可以俯瞰,这个由德国海恩事务所/加拿大B+H联合体设计的博物馆建筑,便如同一只镶嵌在大地上的凤眼,中间“瞳孔”的圆形部分,是主要的展示区域。而两端飘逸的“眼角”,则被规划成为办公以及其它辅助功能的区域。据说,这样的设计灵感来自于现代汽车造型设计,而建筑的外墙,则采用了金属镶边、柔和曲线、半透光的穿孔金属网板和硬朗的窗条。“眼睛”的喻义不言自明:追溯历史,凝视现在,展望未来。
2层至5层是展示区,呈环形分布,中庭有三座宽大的双曲旋转钢梯,你也可以乘坐两边的自动扶梯上下楼层。不过,强烈建议走中庭的楼梯,不一样的视角会让你有不同的视觉体验。多爬一些台阶可以看到更多风景,总比为了省几步路去坐扶梯更为划算——这是我上下两次走不同路径得出的结论。你不可错过的是,钢梯一侧可摆放20辆经典名车的垂直循环展览装置,以及自下而上,那些被叫做“希望之光”的灯柱。不过这些东西的位置如此重要和显眼,基本上也不可能被错过。
一般的参观顺序是由上至下,依次是创造馆、进步馆、未来馆和中国汽车工业经典藏品车展。如果稍微细心一些,会发现,由5层往下,环形的墙壁上,贴着一本书——不要以为是直接把书本一页一页贴上去,那样显得过于简陋了一些。那可是用铜版制作的一本精致又气势磅礴的书,对汽车有些了解的人都应该读过它:《汽车简史》。
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
我们先乘直梯到达5层,这一层的主题是创造。将“车”的历史由开天辟地说起,从最早的车轮、畜力车、蒸汽动力车,逐渐到汽车雏形,以及最初的汽车制造。这是一个动力史的梳理,用一种简单、具象的方式,呈现出比较明晰的发展脉络。不得不说的是,虽然是简单的知识普及,但采取的方式不再是枯燥的照本宣科,而是通过制造模型让人对一些工作原理一目了然。比如中国最早的司南车、计里鼓车是如何工作,甚至还用蜡像还原了最初的汽车手工作坊的场景。从一开始,博物馆就呈现出它不只是博物馆的一面——看起来,更像是承担着公共教育职能的科技馆。没错,后来我们得知,科技馆功能正是北京汽车博物馆定位中的一部分,另外两个部分是博物馆与展览馆。
在5层,我们沿着历史的车辙,看到了300多年前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在中国研制的蒸汽车。准确地说,这只是一台装置:简单的车体,突出的马达,像是个大玩具。有一辆1925年生产的雪铁龙5HP型鱼雷敞篷车,工作人员讲了它的故事:1907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跨越大陆的汽车拉力赛,行驶路线是从北京到巴黎。2007年,两个法国人为纪念该拉力赛举办100周年,开着这辆1925年生产的鱼雷敞篷车,重走了一遍当年的赛车路线。之后,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回购了这辆汽车,并将其捐赠给北京汽车博物馆。
4层是进步馆。顾名思义,这里展示的是汽车在发明之后技术的突飞猛进,也让人们走进汽车的内部了解更多。比如模仿本田汽车博物馆,将整车吊在空中,所有零部件拆开来悬挂,告诉人们一辆车的整体构成。比如汇集各种在汽车发展史上声名显赫的发动机,让许多机械迷们在这里流连忘返,津津乐道。从这一层开始,互动的体验环节就层出不穷:你可以通过触摸屏来设计组装自己的汽车;可以通过红外线感应,跟屏幕上出现的各个汽车史上的“大佬”们现场对话;可以感受风洞效应、发动机之旅……还有儿童交通安全学校,以游戏的方式,实现从儿童开始的交通安全教育启蒙。
接下来,就是第3层,它的主题是未来。汽车工业高速发展带来能源巨大消耗、交通的拥堵、环境的污染等负面效应,因此这一层展现的是人们对汽车未来发展的思考。于是便有了汽车新材料展示、新能源的探索,以及如何解决未来道路交通问题。科技潜能在这里得到释放,难怪这里被称为“北京科技新八景”之一。遗憾的是,我至今对于其余7个仍然一无所知。
最后来到2层的中国汽车工业经典藏品车展。这里展示着13辆汽车、7辆摩托车,从最早进入中国的汽车之一:慈禧用车原型“杜瑞亚L型”,到苏联赠送给我国的吉斯110,以及之后的北京系列、上海系列、红旗系列、东欧系列……整个中国汽车的发展史清晰地呈现在你眼前,每辆车背后都有故事和传奇,也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剪影。
其实,整个场馆基本上都将这三种功能融汇综合在一起。除了80多辆从不同渠道收集的馆藏展车,它还拥有50多项互动项目、40多部多媒体影片、30多块触摸查询屏、100多件模型和数万字的图文资料,这些都使它整体看起来更像一个科技馆。不过,丰富的影音多媒体展示技术和众多的互动参与环节,也使它成为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科技馆。至少,它让我这个机械盲通过模拟体验,明白了风洞效应,看到那些令机械狂们痴迷的发动机们的模样,知道它们如何工作、感受撞车时安全气囊打开是怎么回事儿,甚至,我还跟亨利·福特“对话”了一小会儿。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块汽车档案移动查询屏。汽车档案分别按年代、国家和汽车品牌进行检索,如果你想查询美国的汽车档案,只要将移动屏轻轻推到对应的位置,屏幕上便会自动出现相关资料。要记住,是移动玻璃屏,而不是用手去触摸显示屏,否则你会很纳闷,为什么屏幕没有反应,然后心里再一次嘀咕中国制造有多么不靠谱。
说到底,汽车体现的还是与人及其周边一切的关系:汽车与人、社会、自然、环境、以至地球和宇宙的关系。这些,在利用与被利用过程中相互影响和渗透,成为一种以产业形式展现的“汽车哲学”。我想,这应该是汽车博物馆的初衷。
对话北京国际汽车博览中心建设办公室、北京汽车博物馆副主任:时杨
《汽车导报》:如何想到要建一座汽车博物馆?
时杨:这要从北京汽车博物馆的定位说起。汽车是支柱产业,汽车文化同时也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由于我们是中国目前唯一一家政府主导的汽车博物馆,因此定位不像普通的汽车展示馆那么简单,而是着眼于汽车文化,致力传播汽车科技和汽车文明。
《汽车导报》:您觉得目前北京汽车博物馆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时杨:我们最初就赋予了博物馆五大职能,对外是展览展示、公共教育、文化产业;对内是行政管理和运行保障。从9月23日正式开馆,除了场馆展示的经典藏车和互动体验之外,我们还举办了“绿丝带”百日科普活动;交通文明、汽车安全讲座;科普大讲堂;成立了汽车设计师之家,充分发挥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的功能。
《汽车导报》:我们很好奇,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汽车工业发展时间并不长的国家,建立汽车博物馆的意义与目的?
时杨:虽然我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汽车消费市场发展迅猛,中国特色的汽车文化也逐渐在形成。我们想要做的,是通过展车后面的故事典藏,展示人与汽车、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环境、能源、交通、安全等方面起到一个正面的引导作用。
《汽车导报》:您认为北京汽车博物馆的未来如何发展?
时杨:汽车是一个多元体,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也是希望启迪人们对未来的思考,这也是汽车发展的必经之路。第四届“汽车设计大赛”的作品正在我们馆里展出,这些都是来自学生的作品,我想它们体现了未来一代对汽车的理解,也代表着汽车博物馆的未来。
文/董俊
……
北京是一个东南西北各不相同的城市,东边是繁华的CBD,通常出没的是衣着光鲜的白领,也是堵车最严重的区域。说起东三环,开车的人没有不头疼的。西边主要是学校和部队,这两种机构的属性和气质可想而知。北边因为古城坐北朝南的格局,历来是尊贵象征,再加上众多场馆云集,自然也是车水马龙。而南边,由于北京城沿袭下来的老习惯,以前是平民百姓住的地方,比如曾经鱼龙混杂生猛鲜活的天桥,便是在南二环。正因如此,北京的南边,不似其它地方拥挤嘈杂,反而落得个难得的空旷清静。坐落于南四环西路的北京汽车博物馆,便有了开阔舒展的地界,得以铺展开来。当然,另一个选址于此的原因,是出于政府对区域发展格局的考虑。
大地的“眼睛”
尽管我们在早高峰尚未结束的时间前往北京汽车博物馆,但南四环的畅通还是保证了我们按时到达。如果可以俯瞰,这个由德国海恩事务所/加拿大B+H联合体设计的博物馆建筑,便如同一只镶嵌在大地上的凤眼,中间“瞳孔”的圆形部分,是主要的展示区域。而两端飘逸的“眼角”,则被规划成为办公以及其它辅助功能的区域。据说,这样的设计灵感来自于现代汽车造型设计,而建筑的外墙,则采用了金属镶边、柔和曲线、半透光的穿孔金属网板和硬朗的窗条。“眼睛”的喻义不言自明:追溯历史,凝视现在,展望未来。
2层至5层是展示区,呈环形分布,中庭有三座宽大的双曲旋转钢梯,你也可以乘坐两边的自动扶梯上下楼层。不过,强烈建议走中庭的楼梯,不一样的视角会让你有不同的视觉体验。多爬一些台阶可以看到更多风景,总比为了省几步路去坐扶梯更为划算——这是我上下两次走不同路径得出的结论。你不可错过的是,钢梯一侧可摆放20辆经典名车的垂直循环展览装置,以及自下而上,那些被叫做“希望之光”的灯柱。不过这些东西的位置如此重要和显眼,基本上也不可能被错过。
一般的参观顺序是由上至下,依次是创造馆、进步馆、未来馆和中国汽车工业经典藏品车展。如果稍微细心一些,会发现,由5层往下,环形的墙壁上,贴着一本书——不要以为是直接把书本一页一页贴上去,那样显得过于简陋了一些。那可是用铜版制作的一本精致又气势磅礴的书,对汽车有些了解的人都应该读过它:《汽车简史》。
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
我们先乘直梯到达5层,这一层的主题是创造。将“车”的历史由开天辟地说起,从最早的车轮、畜力车、蒸汽动力车,逐渐到汽车雏形,以及最初的汽车制造。这是一个动力史的梳理,用一种简单、具象的方式,呈现出比较明晰的发展脉络。不得不说的是,虽然是简单的知识普及,但采取的方式不再是枯燥的照本宣科,而是通过制造模型让人对一些工作原理一目了然。比如中国最早的司南车、计里鼓车是如何工作,甚至还用蜡像还原了最初的汽车手工作坊的场景。从一开始,博物馆就呈现出它不只是博物馆的一面——看起来,更像是承担着公共教育职能的科技馆。没错,后来我们得知,科技馆功能正是北京汽车博物馆定位中的一部分,另外两个部分是博物馆与展览馆。
在5层,我们沿着历史的车辙,看到了300多年前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在中国研制的蒸汽车。准确地说,这只是一台装置:简单的车体,突出的马达,像是个大玩具。有一辆1925年生产的雪铁龙5HP型鱼雷敞篷车,工作人员讲了它的故事:1907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跨越大陆的汽车拉力赛,行驶路线是从北京到巴黎。2007年,两个法国人为纪念该拉力赛举办100周年,开着这辆1925年生产的鱼雷敞篷车,重走了一遍当年的赛车路线。之后,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回购了这辆汽车,并将其捐赠给北京汽车博物馆。
4层是进步馆。顾名思义,这里展示的是汽车在发明之后技术的突飞猛进,也让人们走进汽车的内部了解更多。比如模仿本田汽车博物馆,将整车吊在空中,所有零部件拆开来悬挂,告诉人们一辆车的整体构成。比如汇集各种在汽车发展史上声名显赫的发动机,让许多机械迷们在这里流连忘返,津津乐道。从这一层开始,互动的体验环节就层出不穷:你可以通过触摸屏来设计组装自己的汽车;可以通过红外线感应,跟屏幕上出现的各个汽车史上的“大佬”们现场对话;可以感受风洞效应、发动机之旅……还有儿童交通安全学校,以游戏的方式,实现从儿童开始的交通安全教育启蒙。
接下来,就是第3层,它的主题是未来。汽车工业高速发展带来能源巨大消耗、交通的拥堵、环境的污染等负面效应,因此这一层展现的是人们对汽车未来发展的思考。于是便有了汽车新材料展示、新能源的探索,以及如何解决未来道路交通问题。科技潜能在这里得到释放,难怪这里被称为“北京科技新八景”之一。遗憾的是,我至今对于其余7个仍然一无所知。
最后来到2层的中国汽车工业经典藏品车展。这里展示着13辆汽车、7辆摩托车,从最早进入中国的汽车之一:慈禧用车原型“杜瑞亚L型”,到苏联赠送给我国的吉斯110,以及之后的北京系列、上海系列、红旗系列、东欧系列……整个中国汽车的发展史清晰地呈现在你眼前,每辆车背后都有故事和传奇,也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剪影。
其实,整个场馆基本上都将这三种功能融汇综合在一起。除了80多辆从不同渠道收集的馆藏展车,它还拥有50多项互动项目、40多部多媒体影片、30多块触摸查询屏、100多件模型和数万字的图文资料,这些都使它整体看起来更像一个科技馆。不过,丰富的影音多媒体展示技术和众多的互动参与环节,也使它成为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科技馆。至少,它让我这个机械盲通过模拟体验,明白了风洞效应,看到那些令机械狂们痴迷的发动机们的模样,知道它们如何工作、感受撞车时安全气囊打开是怎么回事儿,甚至,我还跟亨利·福特“对话”了一小会儿。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块汽车档案移动查询屏。汽车档案分别按年代、国家和汽车品牌进行检索,如果你想查询美国的汽车档案,只要将移动屏轻轻推到对应的位置,屏幕上便会自动出现相关资料。要记住,是移动玻璃屏,而不是用手去触摸显示屏,否则你会很纳闷,为什么屏幕没有反应,然后心里再一次嘀咕中国制造有多么不靠谱。
说到底,汽车体现的还是与人及其周边一切的关系:汽车与人、社会、自然、环境、以至地球和宇宙的关系。这些,在利用与被利用过程中相互影响和渗透,成为一种以产业形式展现的“汽车哲学”。我想,这应该是汽车博物馆的初衷。
对话北京国际汽车博览中心建设办公室、北京汽车博物馆副主任:时杨
《汽车导报》:如何想到要建一座汽车博物馆?
时杨:这要从北京汽车博物馆的定位说起。汽车是支柱产业,汽车文化同时也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由于我们是中国目前唯一一家政府主导的汽车博物馆,因此定位不像普通的汽车展示馆那么简单,而是着眼于汽车文化,致力传播汽车科技和汽车文明。
《汽车导报》:您觉得目前北京汽车博物馆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时杨:我们最初就赋予了博物馆五大职能,对外是展览展示、公共教育、文化产业;对内是行政管理和运行保障。从9月23日正式开馆,除了场馆展示的经典藏车和互动体验之外,我们还举办了“绿丝带”百日科普活动;交通文明、汽车安全讲座;科普大讲堂;成立了汽车设计师之家,充分发挥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的功能。
《汽车导报》:我们很好奇,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汽车工业发展时间并不长的国家,建立汽车博物馆的意义与目的?
时杨:虽然我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汽车消费市场发展迅猛,中国特色的汽车文化也逐渐在形成。我们想要做的,是通过展车后面的故事典藏,展示人与汽车、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环境、能源、交通、安全等方面起到一个正面的引导作用。
《汽车导报》:您认为北京汽车博物馆的未来如何发展?
时杨:汽车是一个多元体,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也是希望启迪人们对未来的思考,这也是汽车发展的必经之路。第四届“汽车设计大赛”的作品正在我们馆里展出,这些都是来自学生的作品,我想它们体现了未来一代对汽车的理解,也代表着汽车博物馆的未来。
文/董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