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英国经济左右的品牌 路虎的成长历程
- 来源:汽车导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路虎,揽胜,汽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12-29 13:43
二战后的英国尽管有大量美国资本的输入,但英国工业的技术改造和新工业部门重建效率依然很低。英国国内迫切需要生活物资,又没有像样的可以用来出口的产品,从而导致贸易逆差严重。1949年,政府宣布货币贬值30.5%,这是英国经济走出绝境的关键举措。
第一辆路虎车诞生于1948年,它在开发之初就立下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发展目标。在制作原型车阶段,罗孚的工程师甚至考虑将方向盘设计在中间,这样就可以同时在左行和右行的国家畅通无阻地售卖。尽管这一突发奇想未能实现,但代表英国最强汽车工业力量的罗孚公司的努力可见一斑。
孕育揽胜的60年代
今天,如果你登上中国诗人顾城曾经居住过的新西兰激流岛,或在委内瑞拉的边境小城,甚至在阿根廷安第斯山脉脚下,都能惊奇地发现,很多年迈的路虎车型依然健步如飞,奔跑在乡村公路上。1967年之前,罗孚和路虎的发展非常平稳顺畅。英国本土市场配给制度结束,消费贷款兴起,中产阶级成为社会主流,汽车消费热火朝天。
1967年,英镑继1949年之后第二次严重贬值,这也是所谓“英国病人”出现的元年。60年代后期,英国政府开始推行高税、福利和国有化政策,使英国经济处于极端困难境地。经济增长率徘徊不前,有时候甚至为负值,失业人口激增,通货膨胀率甚至超过两位数。
上世纪60年代末期,汽车工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消费者对设计与技术的要求不断提升,制造汽车的成本在增加。小型的汽车公司无法生存,扩张合并成为必然。罗孚公司面临的许多潜在威胁也日益暴露出来。在工党主席Harold Wilson 的运作下,大规模的合并开始,包括罗孚及其旗下的路虎。在英国政府希望增加出口来缓解国内经济困顿情况下,存在溢价的路虎被寄予厚望。
另一方面,和平年代的英军不需要保持如战时一般多的武器装备,军用路虎的订单在持续下降。中东局势不稳,导致许多传统阿拉伯国家的订单被取消了。罗孚希望路虎品牌能够进入一个新的市场——休闲4X4 的市场。
上世纪60年代一直被秘密研发的豪华舒适版路虎,在1967年之后确定将在几年之内推向市场,这就是后来的路虎揽胜。
试制过程中,为了避免让人认出是路虎的车,揽胜开发的主导人员Spencer King 在车头贴上了VELAR 的铭牌。同时路虎还在索利哈尔之外的城市以VELAR之名注册了一家公司。VELAR其实演变自一个意大利词语VELARE,它的含义是“遮饰”。很多见过VELAR 越野车的人都觉得它像一辆意大利车。“RangeRover”的名字是设计师Rony Poole 在新车命名会中想出来的。
揽胜诞生的70年代
路虎揽胜最初瞄准了全球经济最好的美国市场。上世纪70年代的确是美国的黄金时代,尽管由于法规的问题,揽胜直到80年代才正式出口去美国,但在适应性测试的过程中,罗孚已经展示出要征服世界的野心。
为了揽胜的推出,路虎第一次去遥远的北非进行漫长的疲劳测试。最初的参与者都是工程团队,随后市场部也加了进来,他们要为此录制宣传片,准备像销售高档轿车一样向公众推介揽胜。炎热的北非,揽胜的冷却系统成功应付了高温测试,抛弃板簧而采用螺旋弹簧的悬架抵抗住了上万英里颠簸路面的摧残,首次使用在路虎车上的四轮盘刹竟然可以到25 万英里时才需要更换刹车盘,抵御沙粒磨损的能力大大超出开发团队的预期。
1971年2月,揽胜在芬兰做极地测试。当时没有多少原型车,工程师直接将发布会上的两辆揽胜开去了芬兰。他们要测试冷启动能力、空调加热能力、雪地驾驶安全性、车门密封性、橡胶对严寒的抵御能力。在零下30 摄氏度的白色世界中,他们与揽胜共度了无比快乐的时光。路虎曾经希望参加1970 年的世界拉力锦标赛,但没能赶制出量产车,最终路虎决定通过资助一支英国冒险队以展示自己的实力。
他们打算在1971 年12 月驾驶两辆路虎揽胜,从美洲的最北端阿拉斯加到南美洲阿根廷的最南端。历史上还没有人这么干过。不过在车队刚离开阿拉斯加时就出了问题,一辆揽胜被撞了,被迫由另外一辆揽胜拖行了1000 英里抵达温哥华进行维修。巴拿马与哥伦比亚之间的达连丛林是路程中最艰难的一段,纵深达到100 英里的丛林没有任何道路。这100 英里的路程,冒险家们用了100 天的时间才穿过去。第一代路虎揽胜采用了经典的钢架铝板的双门车身,配备全时四轮驱动系统,搭载全合金轻质3.5 升V8 汽油发动机。尤其特别的是,它采用了长行程螺旋悬挂,而不是路虎车常用的钢板弹簧,从而极大地提升了舒适性。
1973年,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改变了其依赖英联邦各国和发展中国家的传统,转而加强与欧洲国家的贸易关系。对于汽车领域,欧洲各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正被削弱,高品质高性价比的车型受到欢迎。路虎的出口量保持着很高的水平,但罗孚以及英国各种小型车却开始因为质量不稳定与成本过高遭受到包括大众、标致、雪铁龙、福特和雷诺车型的冲击。
命运改变的80年代
80年代,路虎的母公司利兰集团亏损日益严重。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政府开始治理“英国病”,其措施是:强调发挥市场经济作用,减少国家干预,紧缩开支,整顿福利,推行私有化。如何处理利兰集团是政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如果不让它破产,它将是一个无底洞。福特要买路虎,随后通用报了更高的价格。撒切尔夫人出于政治考虑不允许最好的英国资产卖给美国,出售路虎计划被政府否决。这导致了路虎的高层震荡。1988年,让所有人震惊的是,撒切尔夫人决定把国有的路虎与罗孚- 奥斯汀私有化。它被出让给英国宇航公司。
这期间,路虎内部有两个代号分别为Jay 与Challenger 的秘密开发计划,它们分别指向路虎第一代发现和换代的卫士。随着路虎发现的上市,路虎将关注点转移到为揽胜开发换代车型。第一代揽胜的继承者更像一款豪华车,但仍旧是领先的越野车,只不过它试图吸引那些顶级宝马、梅赛德斯- 奔驰和捷豹的消费者。它拥有更为坚固的一体式新车身,融会了原车经典的设计造型,并具有更浓厚的现代感。在机械方面,它也有新的突破,采用长轴距底盘和空气悬架系统,经过升级的V8发动机使得它更为豪华气派。
除了V8汽油发动机,第二代揽胜还配置了宝马提供的V6柴油发动机。在宝马进行动力匹配时,非常惊讶于第二代揽胜的强大,这也强化了宝马要收购罗孚集团以获得路虎品牌的决心。几乎在第二代揽胜发布的同时,宝马完成了对罗孚的收购。1996年,第二代揽胜装备了很受欢迎的飞利浦CariN GPS导航系统,即使以今天的标准来看,这个系统也是非常友好的,使得揽胜无愧于高档汽车的称号。而在那时,揽胜任何一个竞争对手都没有提供一个由厂家安装的卫星导航系统。
命运多舛却不影响自身发展
90年代末期,路虎的进一步崛起并不能掩饰宝马在经营罗孚过程中的失败。收购罗孚后,英镑对德国马克的汇率牌价不断飙升,这意味着宝马必须付出之前未曾预料到的巨额汇率变动成本来让罗孚运转下去。宝马希望英国政府能伸出援手协助拯救日益沦陷的罗孚,但遭到拒绝。无法承受巨亏的宝马在2000年选择将MINI之外的所有英国品牌拱手让人。
宝马主管开发的莱茨勒在几年前就在慕尼黑组建了团队,开发世界上最好的全地形多功能车——第三代揽胜。在宝马董事会内部的斗争中,莱茨勒选择了投奔福特并负责福特旗下的高端品牌。在福特拥有路虎后,莱茨勒立即推动自己主导开发的第三代揽胜量产。这就是代号为L322 的第三代揽胜。
第三代揽胜(L322)诞生时,SUV 的世界出现了很多变化。揽胜一直以来是与宝马7 系、梅赛德斯- 奔驰S 级和捷豹XJ争夺市场的。但奔驰在北美推出M 级进军豪华四驱车市场,而宝马与路虎分手后,用5 系旅行车的底盘装上四驱系统制造出X5 冲击这一市场。
路虎品牌的管理者莱茨勒认为,一次简单的中期改款是不够的,揽胜需要全新一代!在宝马时代,内部代号L30 的揽胜换代计划认为,揽胜必须使用非承载式车身,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越野王者的气质;同时它还需要配备两速的传动箱,这一配置X5 上没有,第三就是高度可调的悬架。承载式车身与独立悬架长期以来被认为不利于越野而长期被放弃使用。但与舒适、操控良好的轿车竞争,路虎必须改变。代号CB40 的神行者是先行者,它使用了承载车身与独立悬架。路虎如此突破的基础是技术上的突破。路虎实现了空气悬架中空气在同一根车轴上的两根空气弹簧间的转移,从而对车身进行更好的控制,这种技术叫做Cross-Link。这一技术也顺理成章地改变了第三代揽胜的底盘。第三代揽胜的发动机来自宝马开发的4.4 升V8汽油机和直列6 缸的3.0 升柴油机。
福特并不希望长期使用宝马的发动机,福特所拥有的捷豹与路虎品牌由于地理位置比较接近,两个品牌合作开发了下一代发动机系统。2005 年,福特终于完成了新发动机的匹配。4.4 全铝V8 汽油发动机的动力超越了宝马的V8 发动机,而新的4.2 机械增压发动机则比宝马发动机的动力高出35%。而今天510hp的5.0增压汽油机和4.4TDV8柴油机可以帮助路虎傲视群雄。
2008年,福特为了获取度过经济危机所急需的现金,将路虎与捷豹品牌出售给印度塔塔公司。与之相伴随的是路虎LRX概念车的推出,由于首席设计师哲芮勋的精彩设计获得业界一致热捧,路虎在2011年正式量产这款概念车,并命名为极光Evoque。脱离福特体系后,路虎同时展开全球化合作,比如与标致雪铁龙合作开发了2.2增压柴油发动机。2.2柴油手动两驱极光则将是欧洲市场的主售型号。
在塔塔的大量资金支持下,路虎新车型换代正在加速。2011年路虎新一代卫士上市,新款揽胜也将于2012年发售。新一代揽胜将大量采用轻质铝材料,并配备新一代减少排量的增压发动机来迎合日益强烈的环保要求。
文/Hagi
……
第一辆路虎车诞生于1948年,它在开发之初就立下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发展目标。在制作原型车阶段,罗孚的工程师甚至考虑将方向盘设计在中间,这样就可以同时在左行和右行的国家畅通无阻地售卖。尽管这一突发奇想未能实现,但代表英国最强汽车工业力量的罗孚公司的努力可见一斑。
孕育揽胜的60年代
今天,如果你登上中国诗人顾城曾经居住过的新西兰激流岛,或在委内瑞拉的边境小城,甚至在阿根廷安第斯山脉脚下,都能惊奇地发现,很多年迈的路虎车型依然健步如飞,奔跑在乡村公路上。1967年之前,罗孚和路虎的发展非常平稳顺畅。英国本土市场配给制度结束,消费贷款兴起,中产阶级成为社会主流,汽车消费热火朝天。
1967年,英镑继1949年之后第二次严重贬值,这也是所谓“英国病人”出现的元年。60年代后期,英国政府开始推行高税、福利和国有化政策,使英国经济处于极端困难境地。经济增长率徘徊不前,有时候甚至为负值,失业人口激增,通货膨胀率甚至超过两位数。
上世纪60年代末期,汽车工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消费者对设计与技术的要求不断提升,制造汽车的成本在增加。小型的汽车公司无法生存,扩张合并成为必然。罗孚公司面临的许多潜在威胁也日益暴露出来。在工党主席Harold Wilson 的运作下,大规模的合并开始,包括罗孚及其旗下的路虎。在英国政府希望增加出口来缓解国内经济困顿情况下,存在溢价的路虎被寄予厚望。
另一方面,和平年代的英军不需要保持如战时一般多的武器装备,军用路虎的订单在持续下降。中东局势不稳,导致许多传统阿拉伯国家的订单被取消了。罗孚希望路虎品牌能够进入一个新的市场——休闲4X4 的市场。
上世纪60年代一直被秘密研发的豪华舒适版路虎,在1967年之后确定将在几年之内推向市场,这就是后来的路虎揽胜。
试制过程中,为了避免让人认出是路虎的车,揽胜开发的主导人员Spencer King 在车头贴上了VELAR 的铭牌。同时路虎还在索利哈尔之外的城市以VELAR之名注册了一家公司。VELAR其实演变自一个意大利词语VELARE,它的含义是“遮饰”。很多见过VELAR 越野车的人都觉得它像一辆意大利车。“RangeRover”的名字是设计师Rony Poole 在新车命名会中想出来的。
揽胜诞生的70年代
路虎揽胜最初瞄准了全球经济最好的美国市场。上世纪70年代的确是美国的黄金时代,尽管由于法规的问题,揽胜直到80年代才正式出口去美国,但在适应性测试的过程中,罗孚已经展示出要征服世界的野心。
为了揽胜的推出,路虎第一次去遥远的北非进行漫长的疲劳测试。最初的参与者都是工程团队,随后市场部也加了进来,他们要为此录制宣传片,准备像销售高档轿车一样向公众推介揽胜。炎热的北非,揽胜的冷却系统成功应付了高温测试,抛弃板簧而采用螺旋弹簧的悬架抵抗住了上万英里颠簸路面的摧残,首次使用在路虎车上的四轮盘刹竟然可以到25 万英里时才需要更换刹车盘,抵御沙粒磨损的能力大大超出开发团队的预期。
1971年2月,揽胜在芬兰做极地测试。当时没有多少原型车,工程师直接将发布会上的两辆揽胜开去了芬兰。他们要测试冷启动能力、空调加热能力、雪地驾驶安全性、车门密封性、橡胶对严寒的抵御能力。在零下30 摄氏度的白色世界中,他们与揽胜共度了无比快乐的时光。路虎曾经希望参加1970 年的世界拉力锦标赛,但没能赶制出量产车,最终路虎决定通过资助一支英国冒险队以展示自己的实力。
他们打算在1971 年12 月驾驶两辆路虎揽胜,从美洲的最北端阿拉斯加到南美洲阿根廷的最南端。历史上还没有人这么干过。不过在车队刚离开阿拉斯加时就出了问题,一辆揽胜被撞了,被迫由另外一辆揽胜拖行了1000 英里抵达温哥华进行维修。巴拿马与哥伦比亚之间的达连丛林是路程中最艰难的一段,纵深达到100 英里的丛林没有任何道路。这100 英里的路程,冒险家们用了100 天的时间才穿过去。第一代路虎揽胜采用了经典的钢架铝板的双门车身,配备全时四轮驱动系统,搭载全合金轻质3.5 升V8 汽油发动机。尤其特别的是,它采用了长行程螺旋悬挂,而不是路虎车常用的钢板弹簧,从而极大地提升了舒适性。
1973年,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改变了其依赖英联邦各国和发展中国家的传统,转而加强与欧洲国家的贸易关系。对于汽车领域,欧洲各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正被削弱,高品质高性价比的车型受到欢迎。路虎的出口量保持着很高的水平,但罗孚以及英国各种小型车却开始因为质量不稳定与成本过高遭受到包括大众、标致、雪铁龙、福特和雷诺车型的冲击。
命运改变的80年代
80年代,路虎的母公司利兰集团亏损日益严重。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政府开始治理“英国病”,其措施是:强调发挥市场经济作用,减少国家干预,紧缩开支,整顿福利,推行私有化。如何处理利兰集团是政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如果不让它破产,它将是一个无底洞。福特要买路虎,随后通用报了更高的价格。撒切尔夫人出于政治考虑不允许最好的英国资产卖给美国,出售路虎计划被政府否决。这导致了路虎的高层震荡。1988年,让所有人震惊的是,撒切尔夫人决定把国有的路虎与罗孚- 奥斯汀私有化。它被出让给英国宇航公司。
这期间,路虎内部有两个代号分别为Jay 与Challenger 的秘密开发计划,它们分别指向路虎第一代发现和换代的卫士。随着路虎发现的上市,路虎将关注点转移到为揽胜开发换代车型。第一代揽胜的继承者更像一款豪华车,但仍旧是领先的越野车,只不过它试图吸引那些顶级宝马、梅赛德斯- 奔驰和捷豹的消费者。它拥有更为坚固的一体式新车身,融会了原车经典的设计造型,并具有更浓厚的现代感。在机械方面,它也有新的突破,采用长轴距底盘和空气悬架系统,经过升级的V8发动机使得它更为豪华气派。
除了V8汽油发动机,第二代揽胜还配置了宝马提供的V6柴油发动机。在宝马进行动力匹配时,非常惊讶于第二代揽胜的强大,这也强化了宝马要收购罗孚集团以获得路虎品牌的决心。几乎在第二代揽胜发布的同时,宝马完成了对罗孚的收购。1996年,第二代揽胜装备了很受欢迎的飞利浦CariN GPS导航系统,即使以今天的标准来看,这个系统也是非常友好的,使得揽胜无愧于高档汽车的称号。而在那时,揽胜任何一个竞争对手都没有提供一个由厂家安装的卫星导航系统。
命运多舛却不影响自身发展
90年代末期,路虎的进一步崛起并不能掩饰宝马在经营罗孚过程中的失败。收购罗孚后,英镑对德国马克的汇率牌价不断飙升,这意味着宝马必须付出之前未曾预料到的巨额汇率变动成本来让罗孚运转下去。宝马希望英国政府能伸出援手协助拯救日益沦陷的罗孚,但遭到拒绝。无法承受巨亏的宝马在2000年选择将MINI之外的所有英国品牌拱手让人。
宝马主管开发的莱茨勒在几年前就在慕尼黑组建了团队,开发世界上最好的全地形多功能车——第三代揽胜。在宝马董事会内部的斗争中,莱茨勒选择了投奔福特并负责福特旗下的高端品牌。在福特拥有路虎后,莱茨勒立即推动自己主导开发的第三代揽胜量产。这就是代号为L322 的第三代揽胜。
第三代揽胜(L322)诞生时,SUV 的世界出现了很多变化。揽胜一直以来是与宝马7 系、梅赛德斯- 奔驰S 级和捷豹XJ争夺市场的。但奔驰在北美推出M 级进军豪华四驱车市场,而宝马与路虎分手后,用5 系旅行车的底盘装上四驱系统制造出X5 冲击这一市场。
路虎品牌的管理者莱茨勒认为,一次简单的中期改款是不够的,揽胜需要全新一代!在宝马时代,内部代号L30 的揽胜换代计划认为,揽胜必须使用非承载式车身,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越野王者的气质;同时它还需要配备两速的传动箱,这一配置X5 上没有,第三就是高度可调的悬架。承载式车身与独立悬架长期以来被认为不利于越野而长期被放弃使用。但与舒适、操控良好的轿车竞争,路虎必须改变。代号CB40 的神行者是先行者,它使用了承载车身与独立悬架。路虎如此突破的基础是技术上的突破。路虎实现了空气悬架中空气在同一根车轴上的两根空气弹簧间的转移,从而对车身进行更好的控制,这种技术叫做Cross-Link。这一技术也顺理成章地改变了第三代揽胜的底盘。第三代揽胜的发动机来自宝马开发的4.4 升V8汽油机和直列6 缸的3.0 升柴油机。
福特并不希望长期使用宝马的发动机,福特所拥有的捷豹与路虎品牌由于地理位置比较接近,两个品牌合作开发了下一代发动机系统。2005 年,福特终于完成了新发动机的匹配。4.4 全铝V8 汽油发动机的动力超越了宝马的V8 发动机,而新的4.2 机械增压发动机则比宝马发动机的动力高出35%。而今天510hp的5.0增压汽油机和4.4TDV8柴油机可以帮助路虎傲视群雄。
2008年,福特为了获取度过经济危机所急需的现金,将路虎与捷豹品牌出售给印度塔塔公司。与之相伴随的是路虎LRX概念车的推出,由于首席设计师哲芮勋的精彩设计获得业界一致热捧,路虎在2011年正式量产这款概念车,并命名为极光Evoque。脱离福特体系后,路虎同时展开全球化合作,比如与标致雪铁龙合作开发了2.2增压柴油发动机。2.2柴油手动两驱极光则将是欧洲市场的主售型号。
在塔塔的大量资金支持下,路虎新车型换代正在加速。2011年路虎新一代卫士上市,新款揽胜也将于2012年发售。新一代揽胜将大量采用轻质铝材料,并配备新一代减少排量的增压发动机来迎合日益强烈的环保要求。
文/Hag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