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案 大众自造的力量
- 来源:汽车导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大众,自造,汽车,郭立信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12-29 10:55
有没有想过大众自造的小车,为什么选了蓝色?除了这个颜色总是跟创意、未来相关,同时也与大众的蓝驱技术相呼应。在2011年第九届中国(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上,大众汽车品牌以“Think Blue.蓝·创未来”为主题参展,全面展示大众汽车品牌亮点车型和创新技术。3000平米超大的展位上,“大众自造”专区无疑是最具个性的展区之一,神秘“创意车”和有趣的互动活动,激发了观众无限的创意与热情。
“大众自造”作为大众汽车品牌面向中国公众推出的,共同探索未来汽车设计与制造的大型沟通与互动项目,其实质是“品牌与消费者关系管理的升华”,承载和传递的是大众汽车内涵丰富品牌价值——创新。“大众自造”以互联网和跨媒体渠道、以及形式多样的线下活动为沟通工具,以设计、个性化、汽车互连和环境等作为沟通主题,在持续一年多的时间里与中国公众展开一场全面的对话与沟通,聆听消费者的愿望,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并在未来付诸行动。
目前,“大众自造”项目已结束第一阶段“我的汽车我设计”,顺利进入到第二阶段“我型塑我车”,以“个性化”为主题,鼓励消费者在“大众自造”(www.zaoche.cn)平台上,展示自己的创意和想法,打造专属自己的个性座驾。在“大众自造”项目的线上平台,你可以在线设计或上传自己的创意,提交自己心目中的dream car。从简单的文字描述到专业的设计绘图,只要有创意,都可能入围评选。这些作品,经由意见领袖、知名人士及大众汽车共同组成的评审团严格甄选,结合网友投票的结果,最终评选出每个阶段的优秀创意。
读完以上关于“大众自造”项目的介绍,现在,请你想象一下,26万的注册用户、近9万份汽车设计创意作品、“大众自造”在新浪和腾讯的官方微博粉丝数已突破40万,这些数字对于大众汽车和消费者,意味着什么。这是由大众汽车引导、在互联网上展开的一场关于未来汽车设计与制造的热烈讨论。这个未来里面,有我们所有人。这场讨论,也是关于可持续的未来生活的一种解决方案,因为汽车已经是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分享,正是为了启迪,之后是带来更广泛的分享,这也是社会进步的驱动力。
专访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大众汽车品牌
市场部品牌管理总监郭立信先生(Christian Claussen)
郭立信不太像我们常见的一本正经的德国人。聊天的开始,他会用正在学习的蹩脚的中文逗乐,让初次见面的现场气氛变得轻松而有亲和力。到了拍照环节,更多的惊喜出现了,曾经做过自由摄影师的他,在镜头前不断有夸张搞怪的动作和表情。要知道,那可是在大众汽车中国公司办公楼的大厅里,他似乎忘了自己穿着西装革履的上班服装。间隙中冷不丁地跟我们说:我一直在想,大众汽车怎样才能让人们更兴奋一些?在他看来,“大众自造”是一个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启迪别人的思想,让那些思想的闪光点反过来再启发自己。不过,如何将这种解决方案深入化、普及化、系统化,也是这个项目将要面对的问题,相信大众也在寻找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从1990年进入大众汽车工作,长达20多年的大众职业生涯,让郭立信从德国到中国、 又回到德国,再到日本,现在,众所周知,又回到中国。他说,现在的中国,跟他十几年前呆过的中国比起来,变化实在太大了。不过,我们仍然相信,丰富的品牌与市场经验,加上全球化的视野,作为大众中国品牌管理总监,以及“大众自造”项目的负责人,对这个在中国年轻的爱车人群中掀起热潮的活动,郭立信是有发言权的。
《汽车导报》:我们很好奇,大众这样一家“务实”的公司,为什么会把注意力放在“大众自造”这样一个项目上,因为迄今为止,我们看到的大众自造作品都是天马行空的想法。
郭立信:现在是一个数字营销时代,数字营销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中国的数字营销也发展得很快。这的确是很创新的一件事,我们也一直试图通过数字营销找到一些在汽车领域更为开放的创新方式,和更自由有趣的分享渠道。这是这个项目的初衷。
目前,中国是大众汽车在全球唯一推行这个项目的国家。由于历史原因,大众品牌在中国的合资产品总是给人老旧的印象,一直以来人们提到大众,想到的都是持久、耐用、物有所值。其实市场已经渐渐发生变化,大众汽车本身的改变也很多,我们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大众创新的一面。因此,这个项目针对的是中国年轻、现代、创新的族群,我们想在彼此之间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
《汽车导报》:“大众自造”的确是个富有创意的活动,我们想知道现阶段取得怎样的成果,您如何评价?
郭立信:这个项目启动了差不多半年的时间,顺利进入到第二阶段“我型塑我车”,以“个性化”为主题。我们一直在与各方面沟通、总结 。目前为止,我们收到了88900多份上传作品,正在对这些数量庞大的作品进行汇总、分析。你知道,这个工作量很庞大,我们需要一个过程。
在这些作品里面,我们看到了不同的灵感迸发,有针对轮胎的设计理念,有针对解决停车困难进行的设计,还有针对方向和照明系统的智能设计。有一些闪光点让我们的专业设计师看到之后都连呼“WO!”可能,即使一个有10年经验的专业汽车外灯设计师,有一些想法也没有想到过。
《汽车导报》:之前有消息称,“大众自造”的优秀作品将可能制造成概念车型展出,现在是否有作品付诸实施?
郭立信:众多的设计想法确实带来了挑战,每一件作品都有它的闪光点。这些灵感火花不仅激发我们的专业设计师,同时也让我们直接看到了中国消费者的想法。但对于工程师来说,要将一辆由天马行空的想法画出来的车变成现实,他必须考虑的是如何做到的问题。也许到最后我们呈现出来的形式可能并不是单纯由某一个创意而来,更多的情况,是集合不同设计作品的不同优点,分析出一种概念趋势,将这种概念公之于众。比如在车身色彩方面,我们已经发现一种特别的颜色,有25%-35%的人都喜欢——不过,我现在得保密,不能告诉你。到时候就会知道啦,你现在在街上都找不到的。
《汽车导报》:评价一下中国民间的“自造者”吧。郭立信:目前看来,上传设计作品的人年龄主体在20-4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教育程度高,并且近一半的人拥有汽车。这也是我们所希望的人群:年轻、现代、有创新意识,我们乐于见到他们在这个平台上参与、玩乐、享受,也希望能激发人们去想,汽车究竟意味着什么。
文/董俊 摄/王丽华
……
“大众自造”作为大众汽车品牌面向中国公众推出的,共同探索未来汽车设计与制造的大型沟通与互动项目,其实质是“品牌与消费者关系管理的升华”,承载和传递的是大众汽车内涵丰富品牌价值——创新。“大众自造”以互联网和跨媒体渠道、以及形式多样的线下活动为沟通工具,以设计、个性化、汽车互连和环境等作为沟通主题,在持续一年多的时间里与中国公众展开一场全面的对话与沟通,聆听消费者的愿望,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并在未来付诸行动。
目前,“大众自造”项目已结束第一阶段“我的汽车我设计”,顺利进入到第二阶段“我型塑我车”,以“个性化”为主题,鼓励消费者在“大众自造”(www.zaoche.cn)平台上,展示自己的创意和想法,打造专属自己的个性座驾。在“大众自造”项目的线上平台,你可以在线设计或上传自己的创意,提交自己心目中的dream car。从简单的文字描述到专业的设计绘图,只要有创意,都可能入围评选。这些作品,经由意见领袖、知名人士及大众汽车共同组成的评审团严格甄选,结合网友投票的结果,最终评选出每个阶段的优秀创意。
读完以上关于“大众自造”项目的介绍,现在,请你想象一下,26万的注册用户、近9万份汽车设计创意作品、“大众自造”在新浪和腾讯的官方微博粉丝数已突破40万,这些数字对于大众汽车和消费者,意味着什么。这是由大众汽车引导、在互联网上展开的一场关于未来汽车设计与制造的热烈讨论。这个未来里面,有我们所有人。这场讨论,也是关于可持续的未来生活的一种解决方案,因为汽车已经是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分享,正是为了启迪,之后是带来更广泛的分享,这也是社会进步的驱动力。
专访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大众汽车品牌
市场部品牌管理总监郭立信先生(Christian Claussen)
郭立信不太像我们常见的一本正经的德国人。聊天的开始,他会用正在学习的蹩脚的中文逗乐,让初次见面的现场气氛变得轻松而有亲和力。到了拍照环节,更多的惊喜出现了,曾经做过自由摄影师的他,在镜头前不断有夸张搞怪的动作和表情。要知道,那可是在大众汽车中国公司办公楼的大厅里,他似乎忘了自己穿着西装革履的上班服装。间隙中冷不丁地跟我们说:我一直在想,大众汽车怎样才能让人们更兴奋一些?在他看来,“大众自造”是一个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启迪别人的思想,让那些思想的闪光点反过来再启发自己。不过,如何将这种解决方案深入化、普及化、系统化,也是这个项目将要面对的问题,相信大众也在寻找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从1990年进入大众汽车工作,长达20多年的大众职业生涯,让郭立信从德国到中国、 又回到德国,再到日本,现在,众所周知,又回到中国。他说,现在的中国,跟他十几年前呆过的中国比起来,变化实在太大了。不过,我们仍然相信,丰富的品牌与市场经验,加上全球化的视野,作为大众中国品牌管理总监,以及“大众自造”项目的负责人,对这个在中国年轻的爱车人群中掀起热潮的活动,郭立信是有发言权的。
《汽车导报》:我们很好奇,大众这样一家“务实”的公司,为什么会把注意力放在“大众自造”这样一个项目上,因为迄今为止,我们看到的大众自造作品都是天马行空的想法。
郭立信:现在是一个数字营销时代,数字营销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中国的数字营销也发展得很快。这的确是很创新的一件事,我们也一直试图通过数字营销找到一些在汽车领域更为开放的创新方式,和更自由有趣的分享渠道。这是这个项目的初衷。
目前,中国是大众汽车在全球唯一推行这个项目的国家。由于历史原因,大众品牌在中国的合资产品总是给人老旧的印象,一直以来人们提到大众,想到的都是持久、耐用、物有所值。其实市场已经渐渐发生变化,大众汽车本身的改变也很多,我们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大众创新的一面。因此,这个项目针对的是中国年轻、现代、创新的族群,我们想在彼此之间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
《汽车导报》:“大众自造”的确是个富有创意的活动,我们想知道现阶段取得怎样的成果,您如何评价?
郭立信:这个项目启动了差不多半年的时间,顺利进入到第二阶段“我型塑我车”,以“个性化”为主题。我们一直在与各方面沟通、总结 。目前为止,我们收到了88900多份上传作品,正在对这些数量庞大的作品进行汇总、分析。你知道,这个工作量很庞大,我们需要一个过程。
在这些作品里面,我们看到了不同的灵感迸发,有针对轮胎的设计理念,有针对解决停车困难进行的设计,还有针对方向和照明系统的智能设计。有一些闪光点让我们的专业设计师看到之后都连呼“WO!”可能,即使一个有10年经验的专业汽车外灯设计师,有一些想法也没有想到过。
《汽车导报》:之前有消息称,“大众自造”的优秀作品将可能制造成概念车型展出,现在是否有作品付诸实施?
郭立信:众多的设计想法确实带来了挑战,每一件作品都有它的闪光点。这些灵感火花不仅激发我们的专业设计师,同时也让我们直接看到了中国消费者的想法。但对于工程师来说,要将一辆由天马行空的想法画出来的车变成现实,他必须考虑的是如何做到的问题。也许到最后我们呈现出来的形式可能并不是单纯由某一个创意而来,更多的情况,是集合不同设计作品的不同优点,分析出一种概念趋势,将这种概念公之于众。比如在车身色彩方面,我们已经发现一种特别的颜色,有25%-35%的人都喜欢——不过,我现在得保密,不能告诉你。到时候就会知道啦,你现在在街上都找不到的。
《汽车导报》:评价一下中国民间的“自造者”吧。郭立信:目前看来,上传设计作品的人年龄主体在20-4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教育程度高,并且近一半的人拥有汽车。这也是我们所希望的人群:年轻、现代、有创新意识,我们乐于见到他们在这个平台上参与、玩乐、享受,也希望能激发人们去想,汽车究竟意味着什么。
文/董俊 摄/王丽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