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制定者 雪铁龙的技术进化路线
- 来源:汽车导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雪铁龙,技术,汽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12-29 11:58
从安德烈·雪铁龙在1919年创立雪铁龙汽车以来,雪铁龙为汽车工业史贡献了诸多革命性的里程碑:它是美国之外第一个实行大规模生产的公司、奠定了现代汽车销售和服务网络的概念、汽车信贷消费的发明者与实践者……创立8年就发展成欧洲第一大、全球第四大汽车生产商。
失意军火商雅维尔河边干“革命”
作为一战中为法国军队生产炮弹的企业,雪铁龙战后面临生存危机。1919年,安德烈改造了位于巴黎雅维尔河岸的工厂,转向汽车制造行业并开始生产第一个产品——A型车(Type A)。
1919年,雪铁龙推出A型车。这是第一辆在欧洲批量生产、第一辆整车出售的汽车,也是第一辆专为大众研制、面向普通人群的汽车。雪铁龙的目标是要实现汽车的大众化、普及化。
A型车配备的是1327 cc的4缸发动机,非常经济,百公里仅消耗7.5升汽油,功率实际达到18hp(8CV),时速可轻松达到65km/h。
从1919年6月到1921年12月,雪铁龙一共生产了各种款式A型车24093辆。
火车技术跨界应用,全钢车身成就技术跨越
1931年4月至1932年2月,14辆经过改装配备了柯格塞软质履带系统的雪铁龙Autochenille 1931半履带车,分成“帕米尔”和“中国”两组车队分别从黎巴嫩贝鲁特和中国天津向新疆出发,在阿克苏会合后抵达北京,行程12000多公里。Autochenille 1931基于C4F和C6F型改装而成,全部采用硬铝板车身和钢板机壳,最高时速35公里。
早在1924年,雪铁龙就已开始了与美国铁路工程师爱德华·G·巴德( Edward G. Budd)的合作。巴德从1899年开始在火车车厢公司从事全不锈钢车体的开发工作,后来也陆续为道奇在内的许多车厂研发全钢汽车车体,而雪铁龙则是他的第一个欧洲客户。1924年巴黎车展,雪铁龙正式推出B10,这是当时欧洲第一部全钢车体汽车,相比于其他仍然采用木质车体的竞争对手,雪铁龙仿佛一个高卢金甲骑士,面对着一帮手执木棒石头的史前土人。
承载式车身+独立悬架+前轮驱动,低成本设计定义现代汽车概念
全钢车身这种当时的高精尖技术很快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不过竞争对手们并不甘心坐以待毙,为避雪铁龙之技术锋芒而转向以新颖车身设计,争取那些对新技术并不感冒的后知后觉者。雪铁龙面对这一市场变化在车身设计上并未迅速作出反制,尽管销量依然可观,但还是承受了很大的利润损失。
雪铁龙很快回过神来,重磅炸弹再次颠覆了世界汽车工业。1934年,雪铁龙推出Traction Avant(或称“Traction”),以承载式车身、前独立悬架和前轮驱动三大革命性设计,在传统汽车和现代汽车的历史演进图中划出有力的分割线。Traction由拉菲瑞(André Lefèbvre)和贝托尼(Flaminio Bertoni)联手设计,原型车由巴德操刀,32hp原型车最终也成为入门级7CV版本的Traction Avant。
“Traction Avant”在法文中即为“前轮驱动”之意,这一设计不仅简化了汽车的构造和生产及组装工序,成本更低,且传动损耗更少,转向也更稳定。而在几乎所有汽车都采用“底盘+车厢”分离式结构的上世纪30年代,Traction 开创性地利用全钢车身的高强度特点,通过全新的结构理念将底盘和车身融为一体,不仅节省材料,整车整备质量也大大减轻,电弧焊接的全钢车身的结构强度也远胜于传统木质结构和“body-on-frame”非承载式车身。悬架方面,Traction的前轴采用扭杆加叉骨的独立悬挂搭配,后轴则采用低调的传统梁轴加横拉杆搭配,扭杆和拖曳臂均通过一根76毫米口径钢管连接在车体上——正儿八经的承载式。
一个亲民一个尊贵,两座永远的设计丰碑
1934年,陷入财政危机的雪铁龙申请破产保护。它的最大债权人米其林顺理成章成为新雪铁龙的控股股东,皮埃尔-朱尔斯·布朗热(Pierre-JulesBoulanger)被任命为副总裁兼工程设计部门负责人。一年后,安德烈·雪铁龙在癌症中溘然长逝。
法国在二战中被德国所占领,作为在一战中曾经荣获十字荣誉勋章的法国空军退役上尉,布朗热拒绝与费迪南德·保时捷会面,更拒绝与德国当局进行沟通。他一边暗中破坏为德军生产的卡车,一边在高压统治下秘密进行新车型的研发工作,成果便是后来被评论家称之为“先锋派作品”,甚至“汽车设计范本”的2CV和DS。
战时的雪铁龙财政十分困难,因此战时开发的产品不仅开发周期很长,产品的完成度也较低,缺陷较多。2CV正式推出的时候,已经到1948年,这部为战后破败的法国“量身定制”的符号性产品,后来成为法国战后最好卖的汽车。12hp功率十分实在,车身、门板均为薄薄的一片铁皮,但恰恰呼应了一穷二白的战后法国人民对汽车最本质的需求——比马强就行。2CV的内涵并不在于凶残的性能或浮华的设计,而是汽车产业在物质缺乏之极端状态下的应激变种。性能够用、售价低廉,制造和使用维护成本降至最低,没有一点多余浪费的奢华配置,汽车回归至最本质的形态。正因如此,2CV作为战后法国人民的集体记忆一直投产至1990年,期间只有极小改变。
如果说2CV代表的是战后法国的现实苦难,1955年推出的DS则表现出面向未来的远见睿识。雪铁龙品牌的传奇液气联动自适应悬挂系统在DS身上首次亮相,一体集成了助力转向、助力制动、自适应悬挂,转向随动大灯(1968年起),欧洲第一套碟刹系统以及雪铁龙独有的半自动传动系统。从1955-1975年,DS树立了汽车在乘坐感受、操控、制动等诸多方面的全新标准,20年内销售近150万部,1999年的“世纪之车”评选中名列第三,更被认为是最有影响力的汽车设计作品。
文/李峯
弗拉米尼奥·贝托尼(Flaminio Bertoni)
雪铁龙乃至世界汽车设计史上的重量级人物,1903年生于意大利,1964年卒于法国巴黎,在从事汽车设计之前是名雕塑家,主导设计了雪铁龙早期历史中几乎所有经典产品,如Traction、2CV、DS、H Van、AMI-6等,当中不少作品被认为对汽车的概念提出了“史上最激进的革命”。其作品不仅在概念上多有革新,同时也有极高的市场认受度。
雪铁龙的技术里程碑
1919年6月,雪铁龙第一辆A型车轿车驶下生产线。A型车是欧洲第一款规模生产、交付齐全的经济型轿车。
雪铁龙B10是法国第一辆全钢车身的汽车。1924年,安德烈·雪铁龙推出B10,从此,世界上的汽车开始有了封闭式的钢制车厢。
雪铁龙实现了人类首次凭借机械力量跨越欧亚大陆的壮举。1931年4月至1932年2月,14辆履带车分成两组车队,分别从贝鲁特和天津出发,在新疆阿克苏汇合,最终到达北京。
雪铁龙“前驱车”TRACTIONAVANT 开创世界汽车前轮驱动的崭新时代。诞生于1934年,雪铁龙TRACTION用前驱结构、承载式车身、优美外形,将世界汽车工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雪铁龙DS是全球第一款液气联动悬挂汽车。1955年,雪铁龙DS革命性地运用了液气联动悬挂等多项创新技术,为用户带来无与伦比的舒适流畅驾乘感受,更以前卫优美外形成就了“人类历史最美汽车”的美誉。
雪铁龙于1970年推出奢华的元首座驾——雪铁龙SM。优异的运动基因令SM首次参加摩洛哥拉力赛即斩获桂冠,更赢得“全球最安全的高速汽车”的殊荣。雪铁龙XM是全球第一款主动液压悬挂车型。1989年,雪铁龙XM诞生,XM集合了驾驶舒适和动态安全等优势,获得1990年“年度最佳汽车”的称号。
……
失意军火商雅维尔河边干“革命”
作为一战中为法国军队生产炮弹的企业,雪铁龙战后面临生存危机。1919年,安德烈改造了位于巴黎雅维尔河岸的工厂,转向汽车制造行业并开始生产第一个产品——A型车(Type A)。
1919年,雪铁龙推出A型车。这是第一辆在欧洲批量生产、第一辆整车出售的汽车,也是第一辆专为大众研制、面向普通人群的汽车。雪铁龙的目标是要实现汽车的大众化、普及化。
A型车配备的是1327 cc的4缸发动机,非常经济,百公里仅消耗7.5升汽油,功率实际达到18hp(8CV),时速可轻松达到65km/h。
从1919年6月到1921年12月,雪铁龙一共生产了各种款式A型车24093辆。
火车技术跨界应用,全钢车身成就技术跨越
1931年4月至1932年2月,14辆经过改装配备了柯格塞软质履带系统的雪铁龙Autochenille 1931半履带车,分成“帕米尔”和“中国”两组车队分别从黎巴嫩贝鲁特和中国天津向新疆出发,在阿克苏会合后抵达北京,行程12000多公里。Autochenille 1931基于C4F和C6F型改装而成,全部采用硬铝板车身和钢板机壳,最高时速35公里。
早在1924年,雪铁龙就已开始了与美国铁路工程师爱德华·G·巴德( Edward G. Budd)的合作。巴德从1899年开始在火车车厢公司从事全不锈钢车体的开发工作,后来也陆续为道奇在内的许多车厂研发全钢汽车车体,而雪铁龙则是他的第一个欧洲客户。1924年巴黎车展,雪铁龙正式推出B10,这是当时欧洲第一部全钢车体汽车,相比于其他仍然采用木质车体的竞争对手,雪铁龙仿佛一个高卢金甲骑士,面对着一帮手执木棒石头的史前土人。
承载式车身+独立悬架+前轮驱动,低成本设计定义现代汽车概念
全钢车身这种当时的高精尖技术很快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不过竞争对手们并不甘心坐以待毙,为避雪铁龙之技术锋芒而转向以新颖车身设计,争取那些对新技术并不感冒的后知后觉者。雪铁龙面对这一市场变化在车身设计上并未迅速作出反制,尽管销量依然可观,但还是承受了很大的利润损失。
雪铁龙很快回过神来,重磅炸弹再次颠覆了世界汽车工业。1934年,雪铁龙推出Traction Avant(或称“Traction”),以承载式车身、前独立悬架和前轮驱动三大革命性设计,在传统汽车和现代汽车的历史演进图中划出有力的分割线。Traction由拉菲瑞(André Lefèbvre)和贝托尼(Flaminio Bertoni)联手设计,原型车由巴德操刀,32hp原型车最终也成为入门级7CV版本的Traction Avant。
“Traction Avant”在法文中即为“前轮驱动”之意,这一设计不仅简化了汽车的构造和生产及组装工序,成本更低,且传动损耗更少,转向也更稳定。而在几乎所有汽车都采用“底盘+车厢”分离式结构的上世纪30年代,Traction 开创性地利用全钢车身的高强度特点,通过全新的结构理念将底盘和车身融为一体,不仅节省材料,整车整备质量也大大减轻,电弧焊接的全钢车身的结构强度也远胜于传统木质结构和“body-on-frame”非承载式车身。悬架方面,Traction的前轴采用扭杆加叉骨的独立悬挂搭配,后轴则采用低调的传统梁轴加横拉杆搭配,扭杆和拖曳臂均通过一根76毫米口径钢管连接在车体上——正儿八经的承载式。
一个亲民一个尊贵,两座永远的设计丰碑
1934年,陷入财政危机的雪铁龙申请破产保护。它的最大债权人米其林顺理成章成为新雪铁龙的控股股东,皮埃尔-朱尔斯·布朗热(Pierre-JulesBoulanger)被任命为副总裁兼工程设计部门负责人。一年后,安德烈·雪铁龙在癌症中溘然长逝。
法国在二战中被德国所占领,作为在一战中曾经荣获十字荣誉勋章的法国空军退役上尉,布朗热拒绝与费迪南德·保时捷会面,更拒绝与德国当局进行沟通。他一边暗中破坏为德军生产的卡车,一边在高压统治下秘密进行新车型的研发工作,成果便是后来被评论家称之为“先锋派作品”,甚至“汽车设计范本”的2CV和DS。
战时的雪铁龙财政十分困难,因此战时开发的产品不仅开发周期很长,产品的完成度也较低,缺陷较多。2CV正式推出的时候,已经到1948年,这部为战后破败的法国“量身定制”的符号性产品,后来成为法国战后最好卖的汽车。12hp功率十分实在,车身、门板均为薄薄的一片铁皮,但恰恰呼应了一穷二白的战后法国人民对汽车最本质的需求——比马强就行。2CV的内涵并不在于凶残的性能或浮华的设计,而是汽车产业在物质缺乏之极端状态下的应激变种。性能够用、售价低廉,制造和使用维护成本降至最低,没有一点多余浪费的奢华配置,汽车回归至最本质的形态。正因如此,2CV作为战后法国人民的集体记忆一直投产至1990年,期间只有极小改变。
如果说2CV代表的是战后法国的现实苦难,1955年推出的DS则表现出面向未来的远见睿识。雪铁龙品牌的传奇液气联动自适应悬挂系统在DS身上首次亮相,一体集成了助力转向、助力制动、自适应悬挂,转向随动大灯(1968年起),欧洲第一套碟刹系统以及雪铁龙独有的半自动传动系统。从1955-1975年,DS树立了汽车在乘坐感受、操控、制动等诸多方面的全新标准,20年内销售近150万部,1999年的“世纪之车”评选中名列第三,更被认为是最有影响力的汽车设计作品。
文/李峯
弗拉米尼奥·贝托尼(Flaminio Bertoni)
雪铁龙乃至世界汽车设计史上的重量级人物,1903年生于意大利,1964年卒于法国巴黎,在从事汽车设计之前是名雕塑家,主导设计了雪铁龙早期历史中几乎所有经典产品,如Traction、2CV、DS、H Van、AMI-6等,当中不少作品被认为对汽车的概念提出了“史上最激进的革命”。其作品不仅在概念上多有革新,同时也有极高的市场认受度。
雪铁龙的技术里程碑
1919年6月,雪铁龙第一辆A型车轿车驶下生产线。A型车是欧洲第一款规模生产、交付齐全的经济型轿车。
雪铁龙B10是法国第一辆全钢车身的汽车。1924年,安德烈·雪铁龙推出B10,从此,世界上的汽车开始有了封闭式的钢制车厢。
雪铁龙实现了人类首次凭借机械力量跨越欧亚大陆的壮举。1931年4月至1932年2月,14辆履带车分成两组车队,分别从贝鲁特和天津出发,在新疆阿克苏汇合,最终到达北京。
雪铁龙“前驱车”TRACTIONAVANT 开创世界汽车前轮驱动的崭新时代。诞生于1934年,雪铁龙TRACTION用前驱结构、承载式车身、优美外形,将世界汽车工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雪铁龙DS是全球第一款液气联动悬挂汽车。1955年,雪铁龙DS革命性地运用了液气联动悬挂等多项创新技术,为用户带来无与伦比的舒适流畅驾乘感受,更以前卫优美外形成就了“人类历史最美汽车”的美誉。
雪铁龙于1970年推出奢华的元首座驾——雪铁龙SM。优异的运动基因令SM首次参加摩洛哥拉力赛即斩获桂冠,更赢得“全球最安全的高速汽车”的殊荣。雪铁龙XM是全球第一款主动液压悬挂车型。1989年,雪铁龙XM诞生,XM集合了驾驶舒适和动态安全等优势,获得1990年“年度最佳汽车”的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