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 来源:学习导刊
  • 关键字:教学改革,自主化,素质
  • 发布时间:2015-01-22 14:45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我们在新世纪进行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在于实现自主化,即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作主,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重智力、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效果、轻过程,严重阻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一、重视直观演示,动手操作

  小学生数学概念、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都是借直观教具、学具进行操作。通过感性材料的观察、比较、摸索分析而获得。有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智慧出生在人的手指上”。例如:在教学《克的认识》,通过让学生用掂一掂、称一称“数学课本、语文课本、一个苹果、一支笔”等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从具体到抽象,增加学生对“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克”的重量观念。教学《千克的认识》,用天平演示,称出重量一千克的食盐、面条,让学生亲自掂一掂,在课堂上顺次传递。通过操作使学生知道称一般物体的重量常用“千克”作单位,从而形成“千克”的重量观念。所以学生动手操作。不但能获得知识,而且能促进大脑发达增长智慧。

  二、重视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和老师配合默契的一种表现,也是新世纪上课的最大特征。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的提出质疑问题,参与问题的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可以增加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教育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时、分的认识》,展示目标后,出示钟模型,让学生数钟面上有多少个数字,多少个大格和小格。老师看时间,学生数自己的脉搏,看一分钟跳多少次,请同学们先猜猜。室内群雀活跃,“69次”,“70次”,“80次”……学生主动参与,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提高了,都迫切希望体验一分持续时间的愿望。在体验的过程中既获得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使数学知识牢记在心,终生收益。从次证明,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老师不可估量的。所以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课题上允许抢答、允许提出问题,主动上黑板板演。

  三、重视思想品德的教育

  在以往的教学中,重智力、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数学,教学结合数学知识与实际,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教学中,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处理“数学”与“教学”的关系,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首先: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例如:在教学《四位数的写法》,写数1999。结合1999年是澳门回归祖国的大喜日子,也是建国50周年大庆的一年。从而对学生进行了爱祖国、爱共产党的思想教育,一举多得。

  其次:重视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例如:教学《时、分的认识》,说明时间跟我们生产、生活和学习是息息相关的。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上学?一节课上多少分钟?课间休息几分钟……使学生懂得遵守时间、爱惜时间,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其中,才能全面推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何灿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