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 来源:学习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政治,理论,创新思维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1-23 08:59
【摘要】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思维氛围,激发学生的理论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真正使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而增强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政治理论课 创新思维
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在系统讲授党的创新理论的同时,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为突出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政治理论课教学应通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实现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一、创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师创新教育能力
创新教学理念,就是要实现政治理论课教师秉承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善于学习吸收最新教育理论科学成果,并将其积极运用到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现代科学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1]。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实现政治理论课教学由以教师为主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目前的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依然存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偏重远大理想、宏伟目标等内容的抽象灌输,压抑了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在学生中造成政治理论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不愿学”、“不想学”,甚至有学生把上政治理论课视作一个不得不修的学分。因此,政治理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认识到教学的实质是“教”与“学”的统一,教学过程也是师生平等互动的交往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合作、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真正认识到通过理论学习来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养,训练提升理论思维水平,增强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解分析能力的重要意义,实现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二、创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
目前,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到来,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学生通过网络学习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加,对政治理论课教学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代大学生更喜欢听“思想有深度、理论有高度、分析有力度”的政治理论课,这就要求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以知识结构为基础,以思维训练为中心,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把政治理论课中“真理的力量、逻辑的力量、艺术的力量和情感的力量”[2]表达出来,吸引感染学生的心灵世界,领略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论魅力,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引导他们认识创新的重要意义。
推进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创新,关键在于教师。这就要求政治理论教师要不断地从专业和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首先,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专业素养过硬,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对教学逻辑体系的构建有自己的分析和见解。其次,要具有科学的教学研究精神,跟踪最新教学研究动态,加强自身教学科研水平,提升教学实施水平。第三,要具有政治理论研究的品质,时时跟进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把握时代脉搏,把握最新的学术动态,及时将最新的理论、知识、成果引进和融入课堂教学中,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第四,要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关注的国内、国际时事热点问题,探究学生困惑的现实问题和思想问题,找准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点,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重难点,以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和实效性。例如,根据政治理论课理论性强的特点,教师可以从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很多时候,学生在政治理论课学习中,对概念和观点的理解囿于囫囵吞枣的识记背诵水平,常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就需要教师以概念和观点的理解运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入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界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观点或原理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尝试扩散思维、逆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创新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政治理论课堂充满生机。
三、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教学方法是实现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关系到政治理论教学活动能否有效有序深入展开及实现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核心问题。为突破单一理论的教学方法,增强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在发挥原有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理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理论传输与情感激励相结合等传统教学方法,不断把握、开拓新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自觉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的激情。教学实践过程中,专题研究法和互动辩论法都有着明显的教学效果。
1.专题研究法。专题研究法是在深入调研社会理论热点问题的基础上,根据课程体系设计若干专题,在学期开课之初,将学生分为若干研究小组(6-8人为基准),每个小组任命专题负责人,并领受1个专题任务。研究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党的创新理论基础文本,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获取相关信息和知识,按时间节点分别进行专题研究提纲设计、资料搜集、论证分析、组织撰写、课堂汇报、修改完善、期末提交研究报告等,引导学生自觉深入地联系实际钻研理论问题,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理论创新思维水平。
2.互动辩论法。互动辩论法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辩论主题问卷调查表,选取学生关注最多的若干个主题,在相应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利用课堂或周末,组织学生开展主题辩论活动。具体来说,在辩论主题选定之后明确活动时间,确定主辩手(2-3人),要求全体学生参与其中,结合辩论内容提出自己的分析和意见,教师全程协作指导。这一方法的实施,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理论求证的思维品质,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美]R.基思.索耶主编,徐晓东等译.剑桥学习科学手册[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44,
[2]曾学龙,高岳仑,黄礼彬.广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改革的特点、经验及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
闫鸿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