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 来源:学习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感恩,幼儿教育,教育环境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1-22 15:54
论文提要:感恩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幼儿家庭教育是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途径,家长要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做好感恩的表率,注重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为幼儿一生的健康成长奠定深远的基础。
一、为什么要对幼儿实施感恩教育
美国成功学家安东尼.罗宾指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恩的心。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孩子若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其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对其今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重要作用。幼儿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在儿童道德品质培养方面,更要“谨注错,慎习俗”,其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要成人全面及时的指导,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自私,狭隘,不讲道理,缺乏爱心,不知道也不懂得关心他人的现象存在,在幼儿园,孩子大小便在身上,老师为他换上干净的衣服,家长孩子都以为理所当然,没有任何感激之言,下雨天,年迈的爷爷奶奶来接孙子,怕孩子淋湿了,还把他背在身上,而孩子却心安理得,竞没有一声“谢谢”,对别人的付出被视为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逐渐使孩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体谅,更不知回报社会,如果不注重对幼儿实施感恩教育,幼儿就会受到利己主义思想的影响,表现出自私自利的性格特点,如果一个人幼年时没有种下“善”的种子,在他成年后又会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知恩图报的人吗?如果我们从幼儿期就注重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无论对其个体及其家庭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是十分有利的。
二、家庭教育是对幼儿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途径
家庭是孩子们第一个学校,而家长也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的各种习惯与行为首先来源于家人。在家庭中父母和幼儿的接触是一种全方位的密切接触,父母可以随时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实施感恩教育。这符合道德教育的养成性特点,教育效果会更加深刻有效。其次,家庭对幼儿个性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所谓“知恩”首先是知父母恩,孝敬老人,尊敬父母等教育内容在家庭情景中实施才会取得实际效果,而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幼儿的感恩行为的习得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在家庭中对幼儿实施感恩教育不仅具有相对的优势,而且在教育内容,方法,条件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替代性。对孩子的教育,尤其是感恩教育,就要做到“润物细无声”,达到“水到渠成”这么理想的教育效果,自然应该是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而家庭正是一个最为理想的教育环境。
三、如何在家庭中对幼儿实施感恩教育
感恩必先知恩,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播下善良、知恩的种子,让孩子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首先,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每个人目前在享受的幸福生活是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比如,让他们明白:父母在外辛辛苦苦地上班是为了挣钱供他们读书;老师辛苦也是为了他们的成长……让他们发现别人给予自己的爱,从而由内心萌发出感激之情。同时,我们也要教育他们“吃水不忘挖井人”,永不忘记别人的帮助之恩,不辜负父母和老师的养育教导之恩。在生活中当孩子看到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帮助别人,是不是一定要做轰轰烈烈的大事呢?其实不然。作为家长,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从做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开始,着力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在幼儿园,对老师有礼貌,懂得尊重老师,见到老师会向老师问好。一些小班的小朋友虽然年龄小,却也会主动帮老师拿东西;很多孩子回家会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即使是些再平常不过的举动,也都是孩子感情的自然流露和抒发,是真实的、可贵的。这些看似简单朴素的感恩教育却蕴涵着深刻的人情味和人文关怀。
其次父母的表率作用也是无法估量的,作为父母,在对孩子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应秉持“以身作则”的原则,不仅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常怀感恩之心,用感恩的眼睛看待周围一切,还要用自己的爱去引导孩子、感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关爱或帮助父母时,父母应敏锐体察,适当感谢和鼓励孩子。父母的这种感恩方式,不仅言传身教,使孩子切身体会到父母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也使孩子体会到了施恩的快乐。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子女间要相互尊重、关爱和体贴,既要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又要共同分享家庭的利益,相互间要多用:“行”、“谢谢”、“对不起”等语言。所以自己在得到帮助时,真诚的说声“谢谢”,不时的拥抱自己的父母与家人,感谢他们的付出,虽然看似不经意的事,但都充满您对家人的“爱”,而在与家人相处的过程中孩子慢慢的感受、接触这些关心的话语、爱的行为,久而久之孩子们会在这样的氛围下,不自觉的表达自己的爱与关心。如果他们整天看到的是自己的父母对待老人冷漠、自私,他能从小就会关心别人、感激别人吗?如何把爱的种子撒播到孩子心中呢?孩子的爱心不是靠强行灌输,在一夜之间培养出来,;更不是用没有原则、失去理智的溺爱换来的。它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父母对老人的关心、照顾、尊重、孝顺,家人之间的民主平等,这些充满温情的家庭氛围对培养孩子的爱心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家庭成为幼儿感恩教育的沃土。另外,家长还可以给孩子讲短小精悍和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或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使孩子明白感恩的道理,逐步培养幼儿的识恩、知恩之心。
最后还可以利用各种传统节日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这些节日活动,能潜移默化地让孩子由关爱单独的个人扩展到关爱个人所属的团体或集体乃至社会。老人节时,可以带孩子去奶奶爷爷家看望老人,帮老人干些力所能及的活。教师节给老师说句亲热的话或给老师捶捶背、端杯水、送上自制的小花、节日贺卡等等。儿童节时,和小伙伴互赠小礼物、为福利院的儿童献爱心。
在潜移默化、日积日累中,孩子无须提醒,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关爱的话语,一个疑望的眼神,一种温暖的触摸,都是感恩这棵种子在孩子的心田发芽之后,开出的爱之花,结出的爱之果。而这样的家庭将处处充满阳光,天天生活在幸福和快乐之中,让感恩的心与爱同行!
参考文献:
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
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陈延文《感恩教育,从感谢孩子做起》
李凡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