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开启雕塑欣赏的大门
- 来源:学习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雕塑,幼儿,美术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1-22 15:05
——浅谈组织大班幼儿开展雕塑欣赏活动
雕塑,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们并不陌生,随着城市变迁及环境的美化,它已悄然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公园、大街、小区以及孩子们生活的幼儿园里,都能看见各种各样的雕塑。相比之下,有关这方面的的启蒙性教育教学却很少涉及,能不能让这些雕塑成为“美的使者”,走进孩子们的生活,尝试着成为幼儿美术欣赏的一部分,被他们感知、了解并喜欢,从而帮助他们开启艺术欣赏的大门。
进行雕塑欣赏,我们就要搞清楚“什么是雕塑?”雕塑主要是指运用黏土、石、木、金属等材料,在空间雕刻塑造立体形象的美术形式①。一座好的雕塑,它传递的美术方面的信息很多,如形状、色彩、空间、材质、及作品的特定内容和意义,这些内容是不是都能被孩子们所感知?在全面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及认知发展水平后,我认为在大班开展雕塑欣赏活动最为适宜。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思维方式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对周围的事物也具备一定思考力和判断力,而且这一阶段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充分发展,能较为准确地表达出自己地想法,为雕塑欣赏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能力基础。
一座再好的雕塑,孩子们看不懂,无异于“对牛弹琴”。要让雕塑真正走进孩子们的生活,被他们所感知和喜欢,需要解决好“选材”的问题。“选材”首先要贴近孩子的生活,易被孩子所感知和喜欢。对孩子而言,把“大卫”、“维纳斯”、“思想者”加一块儿,也不及一个无锡“大阿福”来得可爱;其次,要易于孩子产生“移情”,雕塑本身要易于表达和表现情感。方便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将他们的个人认知与获得的视觉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理解。这一时期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儿童的移情现象。②
接下来,我们就要根据雕塑作品所传递的美术信息,在雕塑欣赏中采用相应的方法:
方法一:讲故事,寻找美感。
我们不难发现,许多雕塑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内容和意义,让孩子们了解作品的背景知识,能更好地理解作品,感知其中的美感。对于这类雕塑,可尝试用“讲故事”的方法。在一次教学活动中,我们赏析小英雄于连的雕塑,当这个光着屁股小便的小男孩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大家不禁抿着嘴笑了起来,有的说:“一点都不文明”,有的孩子还说:“没羞!真是丑死了”。孩子们不禁好奇地问:“老师,为什么要看这个光屁股小孩呀”。我马上把球又抛还给了孩子,反问:“你们想想这是为什么”?珊珊说:“一定是要告诉我们不能随地大小便!”乐乐说:“可能是说在大街上小便不文明!”……待我向孩子们讲了于连急中生智用小便浇灭敌人的导火索,拯救整个布鲁塞尔的故事后,孩子们一下子喜欢上了这个小英雄,再也没人说他没羞,亲亲说:“我喜欢于连,是因为他很聪明,想出好办法救了大家!”迪迪说:“我喜欢于连的勇敢,没有吓得跑掉”!通过讲故事,帮助孩子从喜欢故事开始,慢慢去了解作品的背景,尝试理解作品内容所赋予的内涵,最终让孩子喜欢上雕塑作品本身。我们还邀请园长妈妈向孩子们讲述了幼儿园大门前雕塑的故事,现在每天早晨孩子们入园时都会跑到雕塑前,去听一听小哥哥悠扬的笛声,去看一看小姐姐甜美的笑脸。
方法二:看形式,欣赏美感。
相比有特定背景的作品,一些现代派的、抽象的、超现实的雕塑所表达的含义并不容易理解,对孩子尤其如此,但这类作品更强调线条、色彩、空间、材质等,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也更为强烈,也易被孩子感知。于是我尝试上网找到许多现代雕塑作品制成多媒体课件,让孩子去领略其中的美感,在一座座充满现代气息的雕塑面前,孩子们稍加引导,就马上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果果说:“我喜欢这座雕塑,它的色彩好漂亮,这三条小鱼用了红、黄、蓝三原色。”涛涛说:“它的线条很美,好像旋转起来了,象奥运会的火炬!”琪琪说:“我喜欢这座雕塑,就好像仙鹤要飞到天上去!”在欣赏这些雕塑的过程中,孩子们找到了美术的基本形式,调动了孩子们思维活跃、激情投入的欣赏方式,虽然他们的理解五花八门,各不相同,但这种智者见智的效果何尝不是这类作品创作的初衷呢!
方法三:作比较,再造美感。
生活中不难看到,在公园里或大街上摆放着的一些组雕,它们往往围绕一个主题,表现一组动感而情趣化的场景,十分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在进行这些雕塑欣赏时,我让孩子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这些雕塑的主题,它们之间的各自细节特点以及相通之处,从而提高孩子的欣赏水平。记得有一次,到兰园郊游,孩子们被一组展现童趣的雕塑吸引了:一群孩子在撒着欢儿玩“老鹰捉小鸡”、三两个孩子撅着屁股在水边捉鱼、还有个孩子嘟着小嘴吹蒲公英……回到幼儿园,我请大家讲讲看到的雕塑,说说喜欢它们的理由,找找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最后让小伙伴一起自己来扮演兰园的雕塑!经过一番准备,孩子们以高涨的热情,一一重现了兰园的雕塑。紧接着,我建议把自己平日里喜欢的游戏也加入其中,孩子把跳绳、拍球、滑冰、玩积木等等,只要是能想到的都尽情加以塑造,使这组有关“童趣”的雕塑更丰富了。而我也连忙用照相机把孩子们富有创意的雕塑“记录”下来,告诉孩子们要把照片寄给兰园的叔叔阿姨,让他们再丰富公园的雕塑群。在这个充满乐趣的过程中,孩子们了解到雕塑的一些常识,如雕塑是静止的,却要给人以视觉上的动感……在此基础上,我带孩子们尝试欣赏一些更高艺术品位的雕塑,如“掷铁饼者”,在让孩子们了解这组雕塑带给我们力与美的视觉感受的同时,孩子们又一次把自己打扮成雕塑,而这次他们是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设计运动雕塑,瞧着孩子们认真地表情,一丝不苟地动作,在他们身上,我也找到了力度,找到了美感。
通过雕塑欣赏,使孩子更加全面地了解美术,感知美术,让孩子对美术欣赏水平有了全方位地提高。目前,我也只是初步把雕塑欣赏引入大班的美术欣赏活动中,尚处于试验阶段,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仍需在今后工作中加以完善,让雕塑这朵美术领域的奇葩,能被孩子所认知、喜欢,成为幼儿园美术活动地一个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许卓娅、孔起英编著的《学前儿童音乐与美术教育》
黄海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