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馆藏文献剔旧工作摭谈
- 来源:学习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馆藏文献,剔旧,程序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1-23 09:06
【摘要】“文献剔旧”是图书管理中十分重要的技术工作,关系到馆藏文献的利用率和读者服务质量。笔者认为,剔旧的对象应是破旧、复本多、内容过时和流通率低的文献,剔旧工作的程序包括成立工作组、统计文献、确立标准、剔旧实施等,剔旧的文献可以用建立密集样本库、文献调拨、调换、捐赠、资源再利用等处理方法,在文献剔旧时还应注意特殊文献不能剔旧、文献不能绝版、保留重点建设文献、提出的文献要登记和注销、文献剔旧应常态化与制度化等问题。
【关键词】馆藏文献;剔旧;范围;程序;方法;
“文献剔旧”又称“图书剔旧”、“图书剔除”,就是定期将过时的旧书或利用率低的馆藏文献进行排查、清理,然后对其加以下架、销毁、变卖,或者从藏书区中撤出,转人辅助藏书区、储存中心等。换句话说,就是将那些失去使用价值或利用率低的文献撤离一线书库进行相应处理。文献剔旧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馆藏文献质量,让使用率高的文献留在一线书库的开架书位上,方便读者取用,提高流通书位的利用率,控制开馆成本。文献剔旧在图书馆的整个工作环节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图书管理中不可忽略的工作内容,优质的文献剔旧工作将为读者的借阅提供方便,很好地发挥图书馆的职能。
一、文献剔旧的标准与范围
文献剔旧的标准与范围是剔旧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对剔旧工作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国内外关于馆藏文献剔旧工作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也具有许多共识,笔者将其进行梳理,认为以下几点较为合理。
1.过于破旧,已无法使用的文献。由于长期使用或受保存环境与条件的影响,书刊被虫蛀、水浸和人为损坏等,导致残破不全,基本无法修复和利用。这一类文献多为出版、发行年代久远的老旧书刊。
2.复本量大、版本多的文献。同一版次复本量大、参考价值和借阅率低,超过读者需要的文献,以及同一著作的不同版本、文本和载体形式的文献。这类文献主要是历年积压而成的文艺和长篇小说书刊。
3.内容过时、与时代不符的文献。这类文献包括陈旧过时,内容已经更新,没有参考价值的书刊;有关部门明文规定或通知,内容有错误、不健康、有政治问题或格调低下的书刊;已有修订本的旧版书刊等。
4.流通率低的图书。虽然书刊本身还具有一定的馆藏价值,但基于多种原因而导致长期以来无人问津或很少有人借阅,流通率低的书刊。这类馆藏书刊的内容往往与读者群之间,在兴趣和专业方向上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借阅量小,流通率低。
文献剔旧是一项复杂而又对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工作,上述标准与范围只是一般性的要求,因各类文献的性质和价值不一,我们对剔旧的标准与范围又要区别对待。如哲学、宗教、古典名著类20年以上的文献,心理学、历史、地理、传记、艺术、竞技类以及数学、自然科学类10年以上的文献,通俗读物类5年以上的文献,在馆藏文献陈列紧张的情况下,应该归入剔旧书刊之内进行下架处理。一般情况下,每二年要进行一次彻底的馆藏文献的剔旧工作,以保证文献资料的更新和高利用率。
二、文献剔旧的工作程序
文献剔旧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因此应设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并抽调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的部门负责人和业务骨干具体负责,组织实施这项工作。文献剔旧的程序一般包括“成立文献剔旧工作小组”、“馆藏文献的调研统计”、“确立剔旧标准与范围”以及“文献剔旧的实施”四个阶段。
1.成立文献剔旧工作小组。为了高质量的完成文献剔旧工作,首先应成立以图书馆馆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及业务骨干组成的工作小组,统一规划、组织、协调和实施文献剔旧工作。
2.馆藏文献的调研统计。利用自查、调研相结合的形式对馆藏文献的相关数据、质量、使用等进行统计,听取读者意见,摸清馆藏文献的基本情况,为出台剔旧标准、范围和制定工作方案提供依据。
3.确立剔旧标准与范围。依据上述馆藏文献的调研统计结果,分析本图书馆馆藏文献的基本情况,针对性的拟定、确立“馆藏文献剔旧标准与范围”,为文献剔旧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4.文献剔旧的实施。待相关前期工作完成后,各馆室的工作人员按照剔旧标准和范围进行下架图书的筛选,再由工作小组的人员对其进行复审、认定、造册和报批,然后组织人员对确定剔旧的文献做及时下架处理。
三、剔旧文献的处理方法
一般情况下,经过剔旧工作小组审定后剔除的文献,由专门人员开列出清单册一式三份,报相关负责人签字并转呈单位分管领导审批。经审批后的剔除文献清单册,一份留在馆内,一份交上级领导。馆内根据清单册对剔除的书刊在计算机图书管理软件上登记,计算机登记注销文献前,打印相关文献的流通史,以供备查。被剔旧的文献虽然因各种因素已经不适合在一线书库存储,但仍会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不能随意丢弃,还应按照文献的内容和性质进行合理的处理。目前,对剔旧文献的处理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1.建立密集样本库。密集样本库中的文献资料采用密集存放的方式,其存放量可以扩大到原来的4.5倍,使得馆藏文献的保存量达到最大限度。这样,就可以存放那些剔旧下架但还具有一定利用价值的图书。我们提取一册样本书移至密集样本库进行密集排架,并在自动化系统下的图书典藏的中央馆藏模块,由典藏人员将馆藏地点修改为密集样本库,作为备查资料。这样,剔旧下来的图书仍可以在二线书库集中保存,在读者需要时提供借阅服务。
2.文献调拨。调拨是将还有利用价值的馆藏文献,移存到书刊资源相对缺乏的分支机构和下属单位,以丰富、充实这些部门的馆藏资料,发挥文献的最大效能。因此,可以把被剔旧的多余复本,在地方图书馆的总馆与分馆之间,高校图书馆的总馆与院系图书室之间进行调拨利用。
3.文献交换。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个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不尽相同,优势各异。某个图书馆剔除的文献可能正是另一个图书馆所缺少和需要的。因此,在一定区域(领域)内的图书馆之间建立有序的图书交换制度,利用被剔旧的图书实现互补,使图书发挥其最大的功效,达到书尽其用的目的。
4.文献捐赠。由于馆藏文献和使用对象的差异性,那些被剔旧出的、还有使用价值的复本书可以无偿的捐赠给需要这一资源的相关地区和部门。例如某些书刊在本馆无使用价值或复本量大,但在其他图书馆、特别是一些基层图书室还有着很大的需求,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也可以将还有使用价值的书刊无偿的捐给农村或者扶贫地区的图书机构,丰富当地群众的精神生活,起到文化扶贫的作用。
5.资源再利用。对还有使用价值但又不适合本馆收藏的文献,可低价出售给不同层次的读者,这样即能收回一部分购书成本,又可以让文献资源得以再利用,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而对外观破损严重、再无使用价值的书刊,则可以低价处理给造纸厂或废品回收站,做为造纸原料得以重新利用。
6.建立联合剔旧图书馆。有条件的地区,多所图书馆可以通过协商,建立联合剔旧图书馆,统一收集、存放和管理各图书馆历年剔旧出的文献资料。共同制定相应的文献收集和管理方法,不仅为各图书馆提供一个集中、规模化的剔旧文献存储空间,同时还提供这些剔旧文献对外的流通与借阅功能,既能补充管理者一定的经济收益,也满足了普通市民的借阅需求。
四、文献剔旧时应注意的问题
图书馆馆藏文献的剔旧是一项复杂而严谨的工作,给剔旧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从事剔旧工作时还会出现一些具体的问题。结合文献剔旧的工作实际,笔者认为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特殊文献不能剔旧。有些文献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属于特殊文献,不能随意进行剔除。如工具书、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资料等,无论哪个学科,无论复本多少,原则上不予剔除,应进行保留,供研究者参考使用。
2.文献剔旧忌绝版。不论何种原因,剔旧文献时至少要保留1本库存本,不能剔除干净,以保持馆藏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是图书馆文献保存的职能要求,在剔旧时要加以关注和留意。
3.保留重点建设文献。每个图书馆都有自己馆藏文献的重点和倾向性。如地方图书馆常将切合本地历史、文化和经济建设的相关文献作为重点建设文献,高校图书馆则将符合本校专业发展与建设的相关文献作为重点文献。这些文献往往在地方和高校建设与发展中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所以应进行重点保留,切忌剔除处理。
4.剔除的文献要注销和登记。馆藏文献的管理有着严格的规定,新进和剔出的文献必须进行登记、编目、注册和注销。所以,对剔旧出的文献,无论是哪一种处理方式,都应按要求进行注销登记,有明确、具体的处理信息。
5.图书剔旧要常态化、制度化。
随着馆藏文献的不断增加,书刊日积月累的借阅使用,加上知识的更新和科技的发展,会持续出现旧书和过时文献。为了提高馆藏质量,搞好馆藏文献建设,满足读者的需求,管理人员应认真研究和探讨书刊剔旧的方式方法,在工作中注意总结和积累经验,科学有序的开展文献剔旧工作,并且使之形成常态化、制度化,促进图书馆馆藏文献建设的工作质量。
五、结束语
图书馆是人类文明成果的贮藏点,是人类文化与科技发展的智能库。随着文化与科技的不断更新与发展,文献资料的剔旧便成了图书馆中一项有规律的、长期持续的管理工作。因此,在文献资料的剔旧工作中,我们应以时俱进,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和开展具体工作,不断更新观念,调整工作思路,改善工作方法,坚持文献资料的“吐故纳新”机制,使馆藏文献建设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形成良性循环,保证馆藏文献的时代性、完整性、规范性和实用性,适应时代发展对书刊资源的要求,高效地为读者提供文献资料,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独特的文化与科技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胡皓.浅谈馆藏建设中的图书剔旧工作[J],教学理论,2013(4).
[2]刘淑银.论剔旧图书的处理[J],鸡西大学学报,2012(5).
[3]唐淑娟,史东风.新时期图书剔旧工作之我见[J],当代图书馆,2005(1).
[4]王青春,马红月等.浅谈图书馆剔旧工作[J],科技信息,2010(7).
[5]高菲.我馆图书剔旧工作的思考[J],科技展望,2010(9).
李红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