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素养与大学生发展需要的契合
- 来源:学习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素养,发展,契合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1-22 15:10
【摘要】作为大学生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引领者,高校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当前,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在高等教育开展过程中,必须提高教师素养,关注大学生的多元发展,实现教师与学生发展需要的有机契合,这样才能有效地实施创新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校教师 素养 大学生 发展需要 契合
一、高校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一)思想素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高校教师,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是其吸引、感召、引导学生的内聚力。这包括正确的人生观、远大的理想、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热爱教育、爱护学生、教书育人的信念;严于律己、言行一致、为人师表的个性品质;严谨治学、勤奋求实、开拓创新的精神;平易近人、办事公正、讲求民主的工作作风;举止大方、穿戴庄重、情感含蓄的气质等。
(二)职业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良好的教学水平不仅需要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教师专业技能,包括较强的课堂呈现能力、课堂驾驭能力、教材整合能力、教研能力等专业技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和“因材施教”的能力。此外,职业素养还体现具有学习意识、服务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具备沟通能力、分析判断决策能力、调研能力。
(三)人文素养。人文素质教育是充满人性的教育。高校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教学技艺,还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一个品行端正,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大胆的创新力、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高尚的人格魅力、优雅的言谈举止的高校教师,才能为人师表,指导和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四)心理素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广泛的兴趣、丰富的情感和坚定的意志等方面。高校教师要不断学习,培养自身良好的心态,因为只有具备了积极健康的心态,才能真正获得学生的信任和敬佩,并且做到言传身教,影响和指导学生健康成长。
二、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要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机遇期。从心理年龄上讲,大学生正处于一个由青年向成年转变、成长的重要阶段。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要主要包括:
(一)人生导向需要。大学阶段,大学生正面临着一系列的人生困惑,尤其在全球化、多元化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的时代,有一系列的人生课题需要他们面对和解决,如: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做出什么样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等。因此,当代大学生迫切需要在人生导向方面得到帮助和指导,渴望有人为他们释疑解惑。
(二)学习求知的需要。当代大学生对促进和实现自我发展表现出最强烈的内心渴望,对知识的需求也较以往更显突出。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发生改变,进入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自由期”,要求自觉自律提高综合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在掌握好专业知识基础上,广泛涉猎其他学科,全面协调发展自己,与社会同步。
(三)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期间的“必修课”之一。大学生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仪表到谈吐,从形象到学识,多方位提高自己,拓展内涵,塑造良好形象,提升个人魅力,增进人际交往,为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四)促进职业发展的需要。职业发展是个人发展中一个最主要的方面,它跨越人的整个一生并涵盖个人的自我概念、家庭生活及个人所处的环境、文化氛围的方方面面。大学阶段是生涯规划的重要阶段,树立职业方向和目标,才能使个人的生涯得以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应尽早帮助大学生进行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们能够“水到渠成”式地面对毕业后的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考验。
三、高校教师素养与大学生发展需要的契合
高等教育若能将高校教师素养与大学生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提高高校教师素养,同时尊重、满足、引导、激发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必极大激发大学生发展潜能,更好地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传道”为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传道”是师生交往的高级境界,“人师”是教师发展的最终目标。教师的教育力、指导力,取决于自身的人格力量。“传道”首先应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导向,同时围绕“授业解惑”——课堂、网络、实验室、项目小组、讲座、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加强师生交流;通过新生导师制、辅导员制度指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会学习规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科研兴趣和能力;借助新生研讨课、本科课程助教制等,促进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其核心也是促进师生共同探索、学习、创新。
(二)以学生为本。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视野、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变化,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和“思维同构”的教育策略,在教育内容的选择、过程安排及方式方法等方面与大学生的思维进展形成“同构效应”,尊重学生兴趣和爱好,因材施教,挖掘学生潜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努力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娱乐等活动创造良好条件,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权、参与权、选择权,让学生成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体。
(三)以情感人。惟有亲其师,方可信其道。教育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其中,高校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帮助他们把握人生导向、实现学业进步、增进人际关系、促进健康成长、做好职业规划等为着力点,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开放、倾听的姿态与其交流,对学生关怀、体贴、爱护、尊重,引起学生的情感反应,并转化为学生行为的思想动力,从而产生凝聚力。
总之,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影响着教学管理效能,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只有高校教师所具备的素养适应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并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效契合,才会增强高等教育的实效性,最终实现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元魁,周德义.当代高校教师素质建设的理论探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04月
[2]张家璐,袁雪.论高校教师的职业素养.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9)
[3]构建平等和谐师生关系“传道”为先.光明日报.2014年10月07日
高淑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