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文化校本课程设计
- 来源:学习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泰山,文化,课程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1-23 07:58
【摘要】泰山文化课程是泰山中学小学部设置的一门地方性校本课程,它的开发与建设面对着丰富的课程资源,需要进行课程资源的整理与判断。泰山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有着多方面的社会意义,其中对小学生泰山中学身份认同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泰山文化;校本课程;身份认同
泰山作为华夏名山,泰山文化为泰山文化校本课程准备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把泰山文化专题课程定义为: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以泰山中学小学部学生为主体,结合学校成员、家长及社区人士,运用学校内外泰山文化资源,所进行的地方性校本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评鉴过程。泰山文化课程的教材是指为专门泰山文化课程所设计或发展出来有关泰山历史、地理、自然、艺术、语言等方面的教学资料。
泰山文化资源的存在是构成泰山文化课程的必需条件。“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1](P3),所以文化是人从自然人成长为文明的充分而必要因素,也是核心要素。“一般观点认为,文化影响课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对课程内容的影响,课程内容的选择只能在社会文化发展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它所能载负的文化质量是由整个社会文化水平决定的;二是文化对课程类型的影响,文化的发展水平对课程的分科与综合与否起到相当重要的制约作用”。[2](P125)
泰山在自身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定的、有地域特征的地方文化。季羡林认为:“泰山,在世界上没有哪座山能和她相比,其原因,就在于她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泰山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东方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文明史上也举足轻重。从远古到现在,人类进步的脚步,都能在泰山上反映出踪迹。”[3](P1)
然而泰山文化资源数量庞大,根据朱俭编著的《泰山研究资料索引》,截止到2004年,泰山研究资料共8862件。人文科学类占6937条,自然科学有1925条。图书972条,占11%,报刊论文4938条,占55.7%,图书论文2353,占26.6%,会议论文341条,占3.8%,学位论文101条,占101,专利文献35条,占0.4%,科技报告122条,占1.4%。[4](P1-16)泰山文化资源并不能直接转化课程,它要转化为课程,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必须符合教育学标准,二是必须符合心理学标准。这就意味着要对泰山文化资源进行必要的选择和重组,强调和突出符合上述两条标准的部分,抑制与之相悖的一面。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泰山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所以如何使庞杂的泰山文化课程资源有序化且提炼出其中适于课程的资源是泰山文化课程的重要任务。针对此我们可以参照古人与今人对泰山文化资源的分类进行泰山文化资源的整合与课程化建设。清人金棨所辑《泰山志》把泰山文化全部内容归纳为二十卷,具体为:
卷一、卷二为《天章纪》载清代皇帝有关泰山的御制诗文;卷三为《盛典纪》,载清代关于泰山的仪注、告文等;卷四为《图考》,载岱岳全图、岱庙五岳真形图等;卷五为《岱志》,载总叙、星野、山脉总论;卷六《岱志》,载岱阳、岱顶;卷七为《岱志》,载岱阳之东、岱阳之西、岱阴、岱阴之东、岱阴之西;卷八《支山志》,载社首山、高里山等;卷九为《川泉志》,载岱顶诸水、岱阳诸水等;卷十为《祠庙志》,载泰山上下祠庙;卷十一为《秩祀志》,载列代巡狩、祀典、仪注;卷十二为《封禅志》,载上古三代至明等朝代的封禅祭祀活动;卷十三为《郡邑志》,载泰安的因革、疆域等古迹形胜;卷十四为《人物志》,载有关泰山的历代名人;卷十五至卷十八卷为《金石记》,载秦汉至明朝等石刻;卷十九为《逸事记》,载有关泰山的奇闻逸事;卷二十为《叙录》,载历代泰山志之叙录。[5](P1-7)较早出现的泰山文化综合研究的专著《泰山文化探秘》对泰山文化资源进行了以下整理:
第一章五岳独尊的由来;第二章历史长河里的泰山,介绍自齐桓公到明清泰山历史的递嬗与演变;第三、四章宗教圣地的泰山,论述泰山宗教的发展概况及对社会的影响;第五章人心中的泰山,介绍泰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主旋律、历代帝王泰山封禅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分析泰山民间朝圣活动及泰山神话传说反映的民族心理特质;第六、七章介绍艺术世界的泰山,包括建筑、文本、泰山石刻、泥塑、石雕、壁画;第八章介绍自然界的泰山,包括泰山地貌、自然景观、植被、动物;最后一章对泰山的过去、未来进行综合性的论述与阐释。[6](P1-2)
从古今对泰山空间的分类表述来看,这套文化体系既包括了人们习以为常的泰山的静态的自然的物理空间的描述,包含了自然的物理地理形式,也包含了泰山神圣空间中的人为的建构的环境,如祠庙,而且更重要的是也记录了在此基础上的帝王、僧侣、文人、官员等的各种活动等要素,如封禅、祭祀、金石等。
参照古今对泰山文化资源的整理,我对泰山文化课程进行了如下设计:
第一、课程目标:
1、本选修课作为地方性课程,将以文化视域的角度介绍分析研究泰山文化,使教学参与者了解感受泰山的历史社会记忆,体会并理解泰山作为民族共同体的想象符号在民族、国家和社会认同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2、选取有关泰山文化的专题进行个案探究,使学习者进行基于项目和真实问题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其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3、通过泰山文化的研究与探讨,形成泰山中学认同。
第二、课程内容:
(一)泰山文化总论——民族精神的家园:1、泰山文化与历史、民族、文化认同;2、泰山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与对话
(二)泰山封禅与祭祀——“天人合一”信仰的践行:1、先秦巡狩文化;2、秦汉巡狩与封禅;3、魏晋隋唐封禅文化研究;4、宋明清封禅;5、泰山封禅综述
(三)泰山宗教——东方崇拜与信仰:1、东岳泰山神;2、碧霞元君
(四)泰山石刻——刻在石头上的历史记忆:1、石刻;2、摩崖
(五)泰山民间文化——民间记忆与国家在场:1、民间朝泰山活动分析;2、泰山神话传说
(六)泰山建筑——三重空间与天人合一:1、岱庙;2、“一天”“中天”;3、白云南天4、天街、天柱
(七)泰山文化与泰山中学认同:1、认同理论研究;2、建构泰山中学认同的建构。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吴永军.课程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姜亭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