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婚恋思想浅析——以《连城》《乔女》为例

  • 来源:学习导刊
  • 关键字:聊斋志异,连城,乔女,婚恋观
  • 发布时间:2015-01-23 08:19

  【摘要】《聊斋志异》为中国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的最高峰,蒲松龄于书中一改前人对女性描写的传统模式,以连连的爱情篇章为我们展示了众多光辉丰富的女性形象,从而塑造了甚为精彩的女性艺术世界。作品中的女性在婚姻爱情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本文试图以《连城》、《乔女》为代表,主要从婚恋观之道德进步;婚恋观之女性主题与男权思想;婚恋类型之“知己之恋”;婚恋故事中的女性形象几个方面进行浅析,力求对该书所包涵体现的婚恋思想有进一步的了解,以资参考。

  【关键词】聊斋志异;连城;乔女;婚恋观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乃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作者写了许多精彩感人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众多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作品充满鲜明的人性和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一、婚恋观之道德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男尊女卑,妇女地位甚是低下,命运亦掌控在他人手中,自己无权无力选择。而蒲松龄集其精力创作的《聊斋志异》其笔下的女性人各一面,品行才能俱佳,全非世俗男子所能比拟。她们冲破传统封建社会的束缚,争取独立自由的爱情婚姻生活,表现了蒲松龄对女性在爱情婚姻中所表现出的高尚道德的肯定和赞美。《聊斋志异》共四百九十一篇,涉及婚恋的约有四分之一,于不同的篇章,爱情婚姻的触觉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甚是全面,表现出进步的婚恋观。

  《连城》是《聊斋志异》中一篇极为精彩、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清初杰出的诗人、文学家王士祯曾为《连城》作批语:“雅是情种。不意牡丹亭后复有此人。”一部分学者在评论《连城》时经常会提及汤显祖的《牡丹亭》,似此举会抬高《连城》的思想价值。然,事实并非如此,相较而言,《连城》所突出表现的爱情,在道德方面更具进步性,值得研究。

  《连城》和《牡丹亭》在故事情节上亦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中的女主人公都曾死而复生,为情还魂,但是在爱情产生的思想基础上,却大不相同。《牡丹亭》中,柳梦梅得到了杜丽娘的自画像后,便焚香膜拜,一心祈祷,愿与她结为伉俪。柳梦梅仰慕杜丽娘的美貌,但并不了解杜丽娘的其它情况。而蒲松龄的《连城》中,对女主角连城的介绍是“工刺绣,知书”,并未提及其容貌。乔生倾心于连城并非其美貌。乔生为连城刺绣“倦绣图”所题之诗,只突现对其绣艺的称赞,并无爱的倾慕。乔生对连城产生爱情是在连城对乔生“逢人辄称道,又遣媪矫父命,赠金以助灯火”之后。乔生叹曰:“连城,我知己也!”倾心于连城,非因其容貌。可见,男性爱慕女子,不是因色生情,而是因感生情,不只爱女子之姣好容貌,益爱其智慧才识、嘉德懿行。

  因封建传统枷锁的严重束缚,连城和乔生为爱情所进行的斗争,无胜利的可能,二者的的死亡突出了故事的悲剧性质。但是《连城》的悲剧情节突出了蒲松龄的大胆与反抗,此乃最成功之处。《连城》具有明显的道德进步,爱情的基础从注重相貌、家世背景转向追求心灵契合、思想交融。连城追求并珍惜美好的爱情,她对乔生的爱在精神上、道德上得到了升华,连城实乃《聊斋志异》中极为成功、甚是鲜明的女性形象。

  《乔女》篇中同样突出表现了乔女在爱情方面道德上的进步,乔女在丈夫死后,拒绝孟生的求婚,言:“残丑不如人,所可自信者,德耳。又事二夫,官人何取焉?”君已娶,妾已嫁,相逢恨晚。乔女为答谢孟生“知遇”之恩,不顾俗世的眼光,她护理家业,抚育幼子,又抚养照顾孟生之子乌头,表现出善良独立果敢的气质,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永久的爱情与责任,故事感人至深,可歌可泣。《聊斋志异》中,反映类似思想的还有许多篇章,此不再陈述。

  二、婚恋观之女性主题与男权思想

  蒲松龄有着反封建的思想和意识,但这是不彻底的。因其经历和价值观,他在作品中塑造了乔女、辛十四娘、黄英等一大批颇具胆识、才德兼备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在不同方面皆具有进步意义,但是蒲松龄并没有彻底突破几千年来“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封建伦理观,众女性形象的情感取向带有明显的男性中心意识。由小说所塑造的故事,可窥探到女性无论在在感情生活或是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仍然背负着封建传统的重担。

  《乔女》篇中,乔女去世之后,孟生之子乌头让乔女与自己的父亲合葬,正所谓“生不同衾死同穴”不料“及期,棺重,三十人不能举,复停数日,修治穆墓已,始合厝焉”。乔女去世之后也不能与孟生同穴,文末蒲松龄以:“此烈男子之所为也。彼女子何知,而奇伟如是?”对乔女大加赞赏,其称颂和赞美明显突出了蒲松龄内心深处所隐藏的男权思想。

  《连城》篇,亦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男权中心思想。故事中连城与乔生的知己之恋几经生死,有情人终成眷属,此等深情令人感动不已!但文末,作者却塑造了“誓不他适”的宾娘。蒲松龄所塑造的二美共效英皇,体现出他难以超越摆脱封建男权思想的禁锢。于众典籍,可见男权思想之根深蒂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虽没有完全脱离封建思想、道德的局限,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蒲松龄能以一支生花妙笔,赋予女性形象以新的内涵,塑造了如此异彩纷呈的女性艺术世界,值得称赞嘉许。

  三、婚恋类型之“知己之恋”

  古代文学作品中爱情故事的作品不计其数,因封建传统文化之影响,中国人习惯于才子佳人的爱情模式和门当户对的婚姻状态,多是郎才女貌,一见钟情而非日久生情。《聊斋志异》的伟大在于蒲松龄笔下的男女相爱发生了变化,他们非一见钟情,以貌决定,而是情爱贵在知己之心,乃神圣伟大的知己之恋。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表明了只要两情相悦,就应努力追求,主动争取幸福的爱情生活,他强调了更高层次的精神意义上的爱情,建立在“知己”“爱慕”基础上的爱情和婚姻充分体现了蒲松龄在婚恋观上的民主主义思想。

  《连城》乃一篇爱情哲学,它极具代表性的突出了“知己之恋”。连城反对父母之命包办婚姻,连城乔生二人的爱情观有崭新的民主主义色彩。二人的爱情萌动出于一种知己之感,不像以往作品中的一见钟情。故事开篇,连城与乔生以诗结缘,但连城的父亲史孝廉嫌乔生贫穷,不中意其为婿。连城赠金以助灯火之后,乔生对连城产生感情,叹曰:“连城我知己也!”连城相思成疾,乔生割自己心头之肉做药引,“聊以报知己耳”,连城梦见自己三年内必死,请乔生不要再心系于她,乔生说:“士为知己者死,不以色也。”乔生对连城的爱情,非因其貌,而为知己之情。二人初次见面时,乔生希望“相逢时为我一笑,死无憾矣!”连城与他相见时果然“启齿嫣然”,乔生又说:“连城真知我者。”“知己”一词在《连城》这篇故事中出现有四次之多,足以表明蒲松龄对“知己之爱”之推崇。马瑞芳先生亦有言:“《聊斋》爱情在人鬼恋上出彩,在知己恋上出众。”《乔女》篇同样传神地讲述了神圣纯洁的知己之恋。篇中的乔女面黑而丑,“年二十五六,无问名者”,丧偶的穆生因家贫而聘之,生一子后“穆生卒”。同邑孟生丧妻后,媒人数次提媒皆不当意,见乔女后,“大悦之”,乔女却以“不事二夫”为由谢绝。孟生去世后,“女往,临哭尽哀”,乔女拒绝嫁给孟生,但却帮助抚养他的幼子乌头,经营家业。“妾以奇丑,为世不齿,独孟生能知我;前虽固拒之,然固已心许之矣。今身死子幼,自当有以报知己”。乔女用自己可歌可泣的行动报答了孟生对自己的“知己之爱”以及自己对孟生的“精神爱恋”,故事把乔女这一女性形象诠释得极为生动精彩,乔女成为集美丽与智慧于一身的女性,为人所钦佩赞扬。表达“知己之恋”的故事有着共同的特点:篇中男女主人公的感情没有发展成为性爱,“色授魂与”,最终没有“颠倒衣裳”,蒲松龄通过对男女情感的深刻体察,褒扬了知己之爱的圣洁与高贵。

  四、婚恋故事中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如浩瀚夜空中的流星,闪耀着独特而璀璨的光芒。她们或者美丽善良,或者温柔多情,或者智慧大胆……巾帼不让须眉。一些女性,表面看似柔弱,但她们的才能,胆识,足可以令庸碌的男子望尘莫及。一些女性虽然没有美好的娇容,但是她们心灵美丽善良,以才德自居,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家庭的重担,这些成功的女性形象彻底颠覆了男子为家庭支柱的概念。

  《聊斋志异.黄英》篇中的黄英清醒务实,用实际行动不仅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她的故事体现了女性传统观念的改变,兹不再赘述。《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虽然没有男子的特质,但是她们女子的心理和特征才使她们做出了如此“伟业”,她们的德行令人感动,深为敬佩。

  结语

  上文只是以《连城》《乔女》为代表,对《聊斋志异》中的婚恋思想进行了简单分析,不可能覆盖书中所有内容。然,窃以为,以此为视觉,可管窥蒲松龄赞美女性高尚的道德,卓越的才能,独立自由的爱情意识,追求向往崇高神圣的爱情。《聊斋志异》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蒲松龄先生用他细腻的笔触,非凡的才华,真实的感情,体现出在男尊女卑,男性至上的封建社会中,他对女性的尊重关怀和人文观照,表现出对高尚自由美好的爱情婚姻的赞美。《聊斋志异》对后世作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愧为中国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的最高峰。

  参考文献:

  [1]朱其铠.《聊斋志异》赋予妇女诸般品行的时代意义[J].蒲松龄研究,1995.

  [2]马瑞芳.聊斋志异创作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

  [3]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4](清)蒲松龄.聊斋志异[M].长沙:岳麓书社,1988.

  乔梦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